公益事业的产业化

2025-08-20 4058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医院里的算盘声

市立医院新门诊楼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着冷光,大厅里的导诊台像酒店前台一样气派。王大爷攥着医保卡,在自助挂号机前捣鼓了半天,屏幕上始终跳着"请充值"的提示。穿粉色马甲的引导员走过来,笑容甜得发腻:"大爷,您这卡余额不足,得先去缴费窗口充钱。我们这新系统,挂号费、检查费都得先充值才能扣。"

"以前不都能看完再结吗?"王大爷皱着眉,怀里揣着刚从菜市场讨价还价省下的五十块钱。

"这是新规定,"引导员指了指墙上的标语,"智慧医疗,便捷支付。我们这门诊楼是和康健集团合作建的,系统都是新的,您多担待。"

排队缴费时,王大爷听见前面的人议论:"这栋楼说是公私合作,其实就是康健集团出了点钱,占了49%的股份,却把收费项目改了个遍。普通门诊挂号费从五块涨到十五,专家号从二十涨到五十,连病历本都要收两块钱工本费。"

"我儿子上次住院,"一个大妈抹着眼泪,"病房费一天三百,说是'VIP双人间',其实就是原来的三人间加了个隔断。护士说这是合作项目的'特需病房',不走医保,可普通病房根本排不上号。"

王大爷充了一百块,挂了个普通号,轮到他时,医生头也没抬:"去做个CT,再验个血。"

"我就是咳嗽几声......"

"现在都得按流程来。"医生递过检查单,"CT在三楼,新机器,清楚。"

三楼的CT室门口,康健集团的广告牌闪着蓝光:"精准检测,呵护健康"。王大爷看着单子上的价格——CT三百八,验血一百二,刚充的一百块连零头都不够。他摸了摸口袋,最终还是把检查单揣回兜里,转身走出了医院。门口的宣传栏上,"医疗公益,人人享有"的标语被风吹得卷了边。

学校里的生意经

阳光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在新铺的塑胶跑道上奔跑,跑道边缘己经有些开裂。教学楼的墙面上,"阳光教育集团"的标志格外显眼——去年,这所公立小学被该集团"托管",说是引入社会资本改善教学条件。

张老师看着教案上的"课后服务清单",眉头越皱越紧:"阅读兴趣班,每学期八百;英语口语班,一千二;科创实验课,一千五。这哪是课后服务,分明是强制消费。"

旁边的李老师叹了口气:"校长说了,集团投了钱盖新楼,这些收费是'成本回收'。上周我儿子报了个绘画班,教材费就收了两百,其实就是几本复印的画册。"

家长群里炸开了锅。有家长晒出缴费单:"校服费三百五,说是进口面料,结果洗了两次就掉色;午餐费每月西百,孩子说天天吃冷冻肉,蔬菜都是蔫的。"

更让人气愤的是,学校把原来的操场划出一块,盖了栋"国际部",学费每年五万起,说是"双语教学",其实就是请了个留学生当外教。普通班的孩子上体育课,都得绕着国际部的围栏走。

"这哪是办学,就是做生意。"开家长会时,一位父亲拍着桌子,"我们当初选这所学校,就是因为它是公立的,收费合理。现在被集团托管,啥都要钱,跟私立学校有啥区别?"

校长坐在台上,手里捏着发言稿,上面写着"引入社会资本,提升教育质量"。他不敢看台下愤怒的眼神——阳光教育集团的王总昨天刚找过他,说要是完不成今年的"营收指标",就把他调到偏远校区去。

散会后,张老师路过国际部的落地窗,看见里面的孩子在用平板电脑上课,而普通班的教室里,投影仪还是十年前的旧款,经常卡壳。她想起刚入职时,老校长说的话:"学校是育人的地方,不是赚钱的机器。"现在想来,那话早己被资本的浪潮冲得无影无踪。

工地上的烂尾楼

城东的"安康家园"工地,塔吊孤零零地立在荒草里,锈迹斑斑的钢筋从水泥桩里戳出来,像野兽的獠牙。赵大姐蹲在工地门口,手里的购房合同被雨水泡得发皱——三年前,她交了五十万首付买了套三居室,开发商说是"医养结合"的养老社区,配套有社区医院和老年活动中心,结果去年资金链断了,成了烂尾楼。

"听说老板卷着钱跑了。"旁边的大爷叹了口气,他儿子为了给孙子买学区房,在这里交了全款,现在天天跟他闹。

工地上的公示牌还立着,上面的效果图光鲜亮丽: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医院的红十字标志格外醒目。但现实是,只盖到三层的楼房成了废墟,地下室积满了雨水,成了流浪猫的窝。

"当初说有国有资本参股,我们才敢买。"赵大姐抹着眼泪,"住建局的人还来剪彩,说这是'民生工程'。现在出事了,谁都不管。"

她去过信访局,得到的答复是"正在协调";找过法院,说开发商名下没有可执行的财产;甚至去堵过市政府的门,被保安劝了回来。和她一样的业主有三百多户,有的贷了款,每月要还房贷,还得租房子住;有的把养老钱都投了进去,现在只能靠捡废品过日子。

有业主查到,开发商把卖房款挪去盖了别的楼盘,还偷偷抵押给了银行。而当初为项目站台的"国有资本",其实只占了10%的股份,早就全身而退了。

"这哪是投资公益事业,就是圈钱的骗局。"一个年轻人举着"还我血汗钱"的牌子,声音嘶哑,"他们知道教育医疗是刚需,老百姓愿意花钱,就打着'公益'的幌子骗钱,良心都让狗吃了!"

夕阳把工地的影子拉得很长,赵大姐看着那半截楼房,突然觉得它像个张开的嘴,在嘲笑着这些相信"公益产业化"的人们。

酒桌上的利益链

五星级酒店的包厢里,阳光教育集团的王总举起酒杯,和康健集团的李总碰了一下:"李哥,上次跟你说的学校医务室项目,可得给我留口汤喝。"

李总哈哈一笑:"小事一桩。我们集团的社区医院,都给你们学校的学生搞'专属体检套餐',价格嘛,比市场价高30%,利润五五分。"

旁边坐着的住建局张科长端着酒杯,慢悠悠地说:"你们俩倒是赚得盆满钵满,我这监管部门的,可没少为你们操心。"

王总立刻给张科长满上酒:"张科放心,今年的'赞助费'己经准备好了,比去年多20%。再说了,咱们这也是为了民生——学校有了好的医务室,医院有了稳定的客源,不是双赢吗?"

"双赢?"张科长冷笑一声,"上次安康家园的业主去省里上访,差点把我连累了。你们搞开发,能不能稳当点?"

"那是意外。"李总递过来一个信封,"那项目的国有资本方是我表哥的公司,早就撤出来了,出不了大事。倒是张科你,帮我把那个养老社区的项目批下来,保证不会再出问题。"

张科长掂量着信封的厚度,嘴角露出笑意:"那得看你们的规划。配套的医院、活动中心,不能只写在纸上,得真建。"

"放心,"王总拍胸脯,"医院盖三层,实际用两层,剩下一层改造成公寓卖;活动中心按'配套设施'报建,不计入容积率,盖好了对外出租,又是一笔收入。"

包厢里的笑声此起彼伏,窗外的霓虹灯映在酒杯里,像一滩滩流动的血。这些人嘴里的"公益"、"民生",不过是赚钱的幌子,而那些渴望优质教育、医疗的老百姓,成了他们砧板上的肉。

教室里的反抗

阳光小学的家长们联合起来,成立了维权小组。他们收集了学校乱收费的证据,找到了阳光教育集团挪用教育经费的账本,甚至联系上了被调到偏远校区的老校长。

"这个集团根本不是搞教育的,"老校长在家长会上说,"他们买通了教育局的人,打着'托管'的旗号,把公立学校当成摇钱树。去年的校服采购,他们用的是三无产品,却按名牌价收费,中间的差价都进了私人腰包。"

家长们决定罢课。第二天,学校门口聚集了上百名家长,举着"反对教育产业化"、"还我公立学校"的牌子。电视台的记者来了,教育局的领导也来了,现场一片混乱。

王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让校长承诺"暂停收费项目",却被家长们识破:"我们要的是彻底解除托管,把学校还给教育局!"

这场风波持续了一个月,最终在省教育厅的介入下,阳光教育集团被清退,学校重新由公立管理。新校长上任那天,家长们放起了鞭炮,孩子们在操场上欢呼雀跃,张老师看着重新粉刷的教学楼,眼眶了——墙上的"阳光教育集团"标志被铲掉了,露出了原来的"教书育人"西个大字。

医院里的觉醒

市立医院的合作项目也出了问题。康健集团为了追求利润,把药价定得比市场价高,还强制患者做不必要的检查,被媒体曝光后,引发了轩然大波。

患者们联合起来抵制,去卫健委上访,要求终止和康健集团的合作。医生护士也纷纷请愿,说集团的"绩效考核"只看开了多少药、做了多少检查,不看治疗效果,根本违背了医者仁心。

最终,卫健委收回了医院的管理权,康健集团被清退。王大爷再次去看病时,发现挂号费降回了五块,医生也耐心多了,只是开了些平价药,就让他回家休息。

"这才像个医院的样子。"王大爷走出门诊楼,看见墙上的标语换成了"救死扶伤,公益为本",阳光照在上面,暖烘烘的。

烂尾楼的新生

安康家园的烂尾楼,在市政府的协调下,由国有建筑集团接手续建。虽然进度慢了些,但每一步都公开透明,业主们可以随时去工地查看。

赵大姐选了套小一点的房子,首付退了一部分,剩下的分五年还清。她看着重新动工的楼房,心里踏实多了——这次是国有资本主导,再也不用担心老板跑路了。

工地上的公示牌换了新的,上面写着"国有资本兜底,保障民生工程"。有业主在旁边加了行字:"公益事业,就该国家来办。"

夕阳下,续建的楼房己经盖到了十层,塔吊转动的影子在地上画着圈,像个圆满的句号。赵大姐知道,不是所有的烂尾楼都能重生,不是所有被资本侵蚀的公益事业都能回到正轨,但至少,他们争取过,反抗过,让更多人明白——教育、医疗、住房这些民生大事,不能交给逐利的资本,必须由国家来守护,才能真正惠及百姓。

就像老校长说的:"赚钱的生意可以交给市场,但救人的事业,必须留在国家手里。"这话,赵大姐记在了心里,也希望更多人能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