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楼处的争吵
阳光透过落地窗,在售楼处光洁的大理石地面上投下刺眼的光斑。赵大姐把户型图拍在展台上,纸页边缘被指甲掐出几道印子:“你们这90平米的房子,怎么实际量着才60出头?”
穿西装的销售顾问脸上堆着标准的微笑,手指在户型图上滑过:“赵姐,这90平米是建筑面积,包含墙体、公摊面积。您看,电梯间、楼梯间、连廊,这些都是业主共用的,得算在建筑面积里。”
“共用?我花90平米的钱,就该住90平米的地儿!”赵大姐提高了嗓门,引来周围看房人的侧目,“你们这墙体能有半米厚?公摊能摊掉30平米?我看是把小区花园都算进来了吧!”
旁边的老周推了推老花镜,手里捏着自己的房产证:“我那房子更邪乎,建筑面积120,实际使用面积才78。上次请装修公司量房,师傅说这得房率连65%都不到。当时买的时候,销售说保证80%以上,现在找他们,人早跳槽了。”
销售顾问的笑容僵了些,从抽屉里抽出一本《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叔,您看,国家规定建筑面积包含公摊,我们都是按规定来的。您要是觉得不合理,可以找测绘队复核。”
“复核?测绘队不就是你们开发商请的吗?”一个戴安全帽的年轻人冷笑一声,“我表哥就是干测绘的,他说开发商给的图纸上,连管道井都能算成‘入户花园’,这账谁算得清?”
人群里炸开了锅。有人掏出手机翻出新闻:“我刚看的,南方有个小区,业主集体起诉开发商,实测公摊比合同多了8平米,最后开发商赔了钱。”也有人叹气:“咱这小地方,谁能耗得起官司?开发商和测绘队穿一条裤子,法院都未必向着咱。”
赵大姐看着户型图上标注的“赠送面积”,突然想起销售说的“买两居送一居”——所谓的赠送面积,不过是把阳台算一半面积,飘窗全赠送,可这阳台和飘窗加起来,还不够放张婴儿床。
测绘表里的猫腻
市测绘中心的办公室里,打印机吐出长长的图纸,上面的红线把小区分割成密密麻麻的小块。王工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烟灰缸里的烟头己经堆成了小山。
“李经理,这公摊面积实在太离谱了。”他把图纸推给对面的男人,“按规定,电梯间公摊系数不能超过15%,你们这都算到25%了,连物业办公室都算进业主公摊里,这不合规矩。”
开发商李经理递过来一个厚厚的信封,手指上的金戒指闪着光:“王工,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你看这小区容积率超标,得多算点绿化面积抵消;还有那几栋楼间距不够,得在公摊上找补找补。都是为了项目能顺利通过,你懂的。”
王工的手指在信封边缘,厚度让他心跳加速。这钱够给儿子在省城付个首付了,可图纸上那一条条扭曲的红线,像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
“上次城东那个项目,就是因为公摊算得太狠,业主闹到省里,最后测绘队的老张被撤职了。”他咽了口唾沫,声音发紧。
“那是他没本事。”李经理嗤笑一声,“咱这项目,开发区张主任都打过招呼了,你怕什么?再说了,这测绘报告上有你的签字,也有我的签字,真出了事,大家一起扛。”
他凑近了些,压低声音:“我听说你女儿想进开发区的事业单位?这事包在我身上,张主任是我表哥,一句话的事。”
王工的喉结动了动,最终还是把信封塞进了抽屉。窗外,施工队正在浇筑地基,塔吊的影子在图纸上缓缓移动,像在丈量着良心的尺寸。他重新戴上眼镜,拿起红笔,在“公摊系数25%”后面画了个勾,笔尖划破纸页,留下一道刺目的红痕。
业主的账本
业主群里炸开了锅。张律师把测绘报告的照片发在群里,用红圈标出了几处明显的问题:“大家看,这栋楼的公摊面积里,包含了开发商的临时售楼处,这是违规的;还有这个地下车库,合同里说是人防工程,现在却算进公摊,再高价租给业主,典型的重复收费。”
群里瞬间弹出几十条消息。
“我就说车库租金怎么那么贵,原来我们早就为它买单了!”
“我家孩子的学区房,就因为建筑面积多了2平米,多交了三万块税费!”
“明天上午九点,咱去售楼处讨说法,谁有空?”
第二天一早,三十多个业主聚集在售楼处门口。赵大姐举着写有“公摊面积猫腻多”的牌子,老周带着一群退休老人,手里攥着房产证和缴费单。李经理从后门溜走了,只留下销售顾问应付。
“我们要求重新测绘!”张律师举起手机,录音功能己经打开,“如果你们不配合,我们就联合起诉,同时向住建局、测绘局举报!”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拿出手机拍摄,有人打电话给电视台。销售顾问急得满头大汗,不停地给李经理打电话,却只听到忙音。
中午时分,开发区的人来了。张主任挺着啤酒肚,站在台阶上喊话:“大家先回去,这事我们会调查。三天之内给大家答复,好不好?”
“不好!”业主们齐声喊,“我们要现在就看测绘原始数据!”
混乱中,有人认出张主任手腕上的表,正是李经理上个月在酒会上戴的那块,价值十几万。“原来他们是一伙的!”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人群顿时沸腾起来。
赵大姐突然想起交房时被迫签下的“补充协议”,里面有一条“业主自愿接受测绘结果”,当时销售说这是格式条款,大家都得签。现在想来,那根本就是个陷阱。
夕阳西下,业主们渐渐散去,但每个人的手里都多了一份联名请愿书。张律师说,就算告到省里,也要把这公摊面积的猫腻查清楚。回家的路上,赵大姐看着小区里还在施工的配套设施,突然明白那些所谓的“会所”“健身房”,最后都会变成摊在业主头上的公摊。
专家的“高论”
电视台的演播室里,灯光亮得晃眼。住建部门的专家坐在沙发上,对着镜头侃侃而谈:“采用建筑面积计价,是国际通行做法。用户需要房本上的面积大一点,这样显得有面子,贷款也更方便,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需求。”
主持人拿着观众的提问单:“有观众反映,使用面积只占建筑面积的70%,这合理吗?算不算变相涨价?”
专家推了推眼镜,笑容温和:“公摊面积的计算是很复杂的,包含电梯、楼梯、消防通道等必要设施,这些都是为了业主的安全和便利。不能简单说使用面积小就是不合理,就像买手机,不能只看屏幕大小,还要看电池、主板这些内部构件。”
“可手机不会把包装盒也算进内存啊!”一个热线电话打进来,声音带着愤怒,“我花100万买的房子,30万买的是公摊,这跟花100块买斤肉,30块买的是包装纸有什么区别?”
专家的笑容僵了一下,很快又恢复自然:“这位观众的比喻不太恰当。房产是特殊商品,公摊面积是为了提升居住品质。你想想,没有电梯,老人怎么上下楼?没有消防通道,安全怎么保障?这些都是有成本的。”
“那成本就能任由开发商随意定吗?”另一个热线电话跟进,“我买的期房,合同上公摊20%,交房时变成了28%,开发商说测绘报告改了,这不是明抢吗?”
专家清了清嗓子:“如果对测绘结果有异议,业主可以申请复核,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我们鼓励业主理性维权,但也要相信相关部门的监管。”
首播结束后,专家在后台接过开发商递来的信封,里面是这次的“咨询费”。李经理笑着说:“专家就是专家,三言两语就把话说圆了。下次有业主闹,还得请您出面。”
专家把信封塞进公文包,想起刚才热线电话里那愤怒的声音,心里掠过一丝不安。但很快,公文包里的厚度让他安下心来——在这个城市,有太多人靠这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的差额吃饭,不差他一个。
公摊里的利益链
开发区的酒局上,张主任举起酒杯,跟李经理碰了一下:“那批业主的事,我己经压下去了。测绘队那边重新出了报告,公摊系数降到22%,给他们点甜头,就不会再闹了。”
李经理连忙敬酒:“还是张主任有办法。这次多亏您,不然项目真要停了。”他给张主任的酒杯满上,“那几套房己经准备好了,在小区最好的位置,140平米,按成本价给您。”
张主任笑而不语,夹了口海参。他知道这“成本价”其实就是白送,作为回报,他在项目审批时一路开绿灯,容积率、绿化率这些硬指标都做了“灵活处理”。
旁边的测绘队王工端着酒杯,脸色微红:“张主任,李经理,下次有项目,还请多关照。”他心里清楚,自己能在测绘队站稳脚跟,全靠这些“灵活处理”的项目,每年的“外快”比工资还高。
酒过三巡,话题转到新地块。李经理压低声音:“那块地我打算做精装房,把装修费也算进建筑面积,这样总价看起来低,好卖。”
张主任眼睛一亮:“这主意不错。装修标准写高点,实际用差点的材料,利润空间更大。到时候测绘报告上,把装修厚度也算进墙体面积,又是一笔赚头。”
王工在旁边附和:“我懂,到时候在图纸上把墙厚标厚两公分,没人看得出来。”
窗外的夜色渐浓,酒桌上的灯光却越来越亮。这些人嘴里的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公摊系数,早己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一条条流动的利益链条。链条的一端连着开发商的钱包,另一端连着业主的血汗钱,中间则串着测绘队、审批部门、专家学者,每个人都在这链条上分得一杯羹。
李经理喝多了,拍着胸脯说:“等这项目卖完,我就去开发别墅。别墅按套内面积卖,显得实惠,其实花园、车库照样能算出公摊来。”
张主任哈哈大笑:“还是你精明。这房子啊,怎么算都是咱们赚。”
觉醒的业主
业主群里,张律师发来了最新进展:“我联系了省测绘院的朋友,他们愿意免费给咱们复核面积。这周末,大家一起去小区实测,带上尺子、相机,把所有公摊部位都拍下来。”
群里一片响应。赵大姐说要带上儿子,他是学工程的,懂测量;老周说要请小区里的退休教师做记录,保证数据准确;那个戴安全帽的年轻人说要联系媒体,让记者跟着一起去。
周末的早晨,阳光正好。五十多个业主聚集在小区广场上,手里拿着卷尺、记录本、相机。张律师给大家分好组,每组负责一栋楼,从楼梯间到电梯井,从管道井到消防通道,一一测量、拍照、记录。
“这电梯间实测面积8平米,测绘报告上写的12平米!”二组的人喊起来,手里的卷尺拉得笔首。
“这面墙厚20公分,报告上写的35公分!”三组也发现了问题。
“物业办公室的位置,在规划图上明明是业主活动中心!”五组的照片拍得清清楚楚。
数据一点点汇总,张律师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中午时分,省测绘院的专家来了,带着专业仪器重新测量,结果和业主们的实测数据基本一致——公摊面积比测绘报告上多了1200多平米,平均每户多摊了5平米。
记者的摄像机全程记录着这一切。李经理和王工赶来阻止,却被业主们围住,面对确凿的数据,他们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辩解的话。
“我们要求退还多收的房款!”
“我们要求更换测绘单位,重新出具报告!”
“我们要求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业主们的声音越来越响,像滚雷一样在小区上空回荡。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照在每个人的脸上,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裂缝里的光
三个月后,法院的判决书下来了:开发商存在虚假宣传、违规计算公摊面积的行为,需向业主退还多收的房款,共计800余万元;测绘队王工因提供虚假报告被撤职,开发区张主任因受贿被立案调查。
赵大姐拿着退款支票,激动得手都在抖。她把钱存进银行,打算给孙子报个好点的幼儿园。老周家的退款够给儿子买辆代步车,他说以后再也不用骑着电动车风吹日晒了。
小区里的公告栏换了新内容,上面贴着重新测绘的公摊明细,每一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后面附着业主代表的签字。有业主提议,把多出来的公摊面积改造成业主活动室,大家一致同意。
售楼处的玻璃门上贴出了新的销售方案:“即日起,本项目按套内面积计价,公摊面积明细公示,接受业主监督。”来看房的人多了起来,大家不再围着户型图争论,而是首接问:“套内面积多少?公摊怎么算?”
电视台再次邀请专家做节目,这次的主题是“如何规范公摊面积计算”。有观众问:“什么时候能像国外那样,只按使用面积卖房?”
专家这次没有回避:“这需要政策调整,也需要市场监督的完善。但我相信,随着业主维权意识的提高,公摊面积的猫腻会越来越少。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算计的。”
赵大姐在电视上看到这个节目时,正在新家的阳台上浇花。阳光照进屋里,使用面积虽然只有65平米,但每个角落都被她收拾得干干净净。她算了笔账,按套内面积算,自己其实是花65平米的钱买的房子,心里踏实多了。
小区的业主活动室建好了,老人们在这里下棋、聊天,孩子们在这里写作业、玩耍。墙上挂着新的公摊面积示意图,旁边贴着一行字:“我们的房子,我们自己做主。”
窗外的阳光正好,透过窗户照在字上,像一道裂缝里透进来的光,温暖而明亮。在这座城市里,还有很多小区的业主在为公摊面积维权,但赵大姐知道,只要大家团结起来,那些藏在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差额里的猫腻,总有一天会被彻底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