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提现

2025-08-20 3864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异国小院里的洁净哲学

一、跨越国界的不期而遇

多瑙河的晨雾还未散尽,我们乘坐的考察船己缓缓停靠在塞尔维亚的一个边境小镇。作为中塞农业合作项目的前期调研团队,我们此行的任务是考察当地的生态种植模式。接待我们的翻译玛利亚指着岸边一栋爬满蔷薇的白色小屋说:“那是伊莲娜大妈的家,她种的有机草莓在全州都有名,今天就住她家。”

推开雕花铁门时,我下意识地停住了脚步。小院约莫两百平米,青石板铺就的小径纤尘不染,路两旁的天竺葵开得正盛,花盆边缘连一片枯叶都找不到。更令人惊讶的是,墙角的垃圾桶被漆成了翠绿色,分成“可回收”“厨余”“其他”三个格子,每个格子都套着干净的塑料袋,袋口整齐地折成三折。

“欢迎来自中国的朋友!”伊莲娜大妈笑着迎出来,七十岁上下的年纪,藏蓝色的围裙上别着朵干花,银灰色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她的手掌粗糙却干净,指甲缝里没有一丝泥垢,握手时能闻到淡淡的皂角香。

走进客厅,我忍不住在门口的脚垫上反复蹭了蹭鞋底。原木色的地板光可鉴人,能清晰地映出天花板上吊灯的影子。靠墙的木架上摆着十几个玻璃罐,里面装着红豆、燕麦、薰衣草,标签都是大妈亲手写的,字迹娟秀得像打印出来的。

“伊莲娜大妈每天早上西点就起来打扫,”玛利亚低声说,“她总说,屋子干净了,日子才能透亮。”

我想起出发前住的农家乐,院子倒是扫得挺干净,但垃圾堆就堆在院门外的路边,风一吹塑料袋满天飞。有次早起看到老板娘倒污水,一盆带着洗洁精泡沫的脏水“哗啦”一声泼在门口的土路上,没过多久就积成了一滩黏糊糊的水洼。

正想着,伊莲娜大妈端来一盘草莓,红得像玛瑙,每个都套着透明的网套。“尝尝,刚从地里摘的,没打农药。”她指着厨房的方向,“洗草莓的水都浇花了,你们中国人不是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吗?”

这句话让我脸上有些发烫。在国内农村,洗蔬果的水随手泼在院子里是常事,谁会特意攒着浇花呢?

二、洁净里的生活智慧

午后的阳光透过葡萄架洒在小院里,形成斑驳的光影。伊莲娜大妈在侍弄她的玫瑰,我们坐在藤椅上看她劳作。她修剪下来的枯枝被整齐地捆成小捆,放在墙角的柴火堆旁;掉落的花瓣收集在竹篮里,说是要晒干了做香包。

“大妈,您这院子比我们城里的公园还干净。”同行的小李忍不住感叹,他负责项目的环保评估,对这类细节格外敏感,“我们那儿好多人家,屋里收拾得挺好,门外就不管了,垃圾随手扔,脏水随便泼。”

伊莲娜听不懂中文,玛利亚翻译后,她首起腰来,指着院墙外的街道说:“上帝把世界给我们住,不是让我们糟蹋的。门口的路也是家的一部分,弄脏了,苍蝇蚊子就来了,最后还是自己遭罪。”

她领着我们走到院门口,指着门外的排水沟:“你看,下雨的时候,屋顶的水流到这里,顺着管子进下水道。洗东西的脏水有肥皂水,我会先倒在这个桶里,沉淀一天再浇果树,既不伤根,又不脏路。”

我探头一看,排水沟里铺着鹅卵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再看对面邻居家,同样是白色的小屋,门口摆着鲜花,路边看不到一点垃圾。整条街道像被水洗过一样,空气里只有花香和泥土的味道。

“我们镇上有规定,谁家门口脏了,邻居可以去村委会告状。”玛利亚笑着说,“但更多时候是自觉,伊莲娜大妈年轻时是小学老师,总跟孩子们说,看一个人的品行,不用看他家里,看他家门口就知道。”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陕西考察时的经历。那户农家的堂屋收拾得窗明几净,红木家具擦得发亮,但一出门,鸡粪遍地都是,院墙外堆着半人高的垃圾堆,隔着老远就能闻到臭味。当时还觉得“屋里干净就行,外面难免脏乱”,现在看来,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借口。

傍晚时分,伊莲娜大妈开始准备晚餐。她把择菜剩下的菜根、菜叶装进一个小桶,说要拿去给隔壁的奶牛场当饲料。洗碗的时候,她用的是丝瓜瓤,洗完碗的水倒进一个大缸里,“明天早上冲厕所用,能省不少自来水。”

“这不麻烦吗?”我问。在国内,别说农村,就是城里,谁会特意攒着洗碗水冲厕所?

伊莲娜大妈指了指墙上的照片,那是年轻时的她和丈夫在田间劳作的样子。“我丈夫以前是水利工程师,他总说,资源是老天爷给的礼物,浪费就是犯罪。”她擦着碗碟,动作轻柔又认真,“麻烦点怕什么?干净了,心安。”

三、对比中的反思

第二天一早,我被窗外的扫地声吵醒。拉开窗帘,看到伊莲娜大妈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门前的街道,从街头到街尾,一丝不苟。她的邻居,一个戴眼镜的老先生,也拿着抹布在擦自家的门牌号,两人时不时笑着说几句话,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比赛。

“他们每天都这样,”玛利亚不知何时站在我身后,“早上扫街,晚上擦窗,几十年如一日。以前有游客乱扔垃圾,伊莲娜大妈不骂也不吵,就跟在后面捡,捡着捡着,游客自己就不好意思了。”

我们沿着街道散步,发现每户人家门口都摆着鲜花,垃圾桶分门别类,连墙角的排水管都擦得干干净净。有户人家正在装修,建筑材料码放得整整齐齐,门口还铺着塑料布,防止水泥溅到地上。

“这要是在咱们那儿,装修垃圾能堆半条街。”小李拿出手机拍照,“上次我们小区有人装修,沙子、水泥洒得满地都是,楼道里全是灰尘,邻居提了好几次意见都没用。”

路过镇上的小超市,看到门口摆着两个大铁桶,分别写着“玻璃”“塑料”。一个妈妈带着孩子买东西,孩子手里的牛奶盒喝完了,妈妈特意撕开盒盖,把纸盒和塑料吸管分开放进不同的桶里。

“从小教起,”玛利亚说,“伊莲娜大妈在学校教书时,第一堂课就是教孩子们怎么垃圾分类。她说,好习惯就像种子,种下去,才能长出好庄稼。”

这话让我想起儿子的学校。上个月去开家长会,看到教学楼后的空地上堆着好多零食袋、饮料瓶,风一吹到处都是。问老师怎么不组织学生打扫,老师说:“孩子们学习忙,这些小事雇人打扫就行了。”

中午回到伊莲娜大妈家,看到她正在给院子里的石板路浇水。“昨天有客人踩了几个脚印,用水冲冲就干净了。”她笑着说,“就像人的心里,进了点灰尘,及时扫一扫,就不会积成山。”

我们帮着大妈翻地,准备种些中国蔬菜。翻出来的石头、砖块,大妈都捡出来,装进一个袋子里,说要拿去镇上的建筑垃圾回收站。“这些东西埋在土里,菜长得不精神。”她拍着手上的泥土,“就像过日子,心里存着脏东西,人就活得不舒展。”

休息的时候,小李拿出我们项目的环保方案,指着其中一条说:“我们计划在合作农场里建垃圾分类站,还想推广节水设备,现在看来,不光要建硬件,更要改变观念。”

伊莲娜大妈听玛利亚翻译后,指着院子里的蔷薇说:“花要浇水,也要剪枝,才能开得好。干净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天天都要记在心里的事。”

西、带回国的洁净种子

考察的最后一天,伊莲娜大妈送给我们每人一袋她自己做的草莓干,装在棉麻布袋里,袋口系着她亲手绣的玫瑰花。“带回中国去,”她说,“让你们的家人尝尝干净土地里长出来的味道。”

离开小镇时,全镇的人都来送行。伊莲娜大妈站在最前面,手里拿着一把竹扫帚,笑着说:“记得把干净的习惯带回去,就像把种子带到新的土地上。”

坐在船上,看着小镇渐渐远去,白色的小屋和爬满蔷薇的院墙越来越小,我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小李在修改项目方案,在“环保措施”那一项里,他加了一行字:“定期组织农户打扫公共区域,培训垃圾分类知识,将门前卫生纳入合作考核标准。”

“其实干净不只是环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他忽然说,“伊莲娜大妈让我想起我奶奶,她以前总说‘屋净则心净’,可惜那时候没听懂。”

我想起出发前看到的景象:村口的小河里漂着塑料袋,路边的排水沟堵满了垃圾,明明垃圾桶就在不远处,却总有人随手乱扔。我们总说“家里要干净”,却忘了家门外的世界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伊莲娜大妈说的,门口的路脏了,苍蝇蚊子不会只叮别人;河里的水污染了,谁也逃不掉。

回国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楼道。以前总觉得公共区域脏点没关系,反正有清洁工打扫,那天却像伊莲娜大妈那样,用抹布把楼梯扶手擦得干干净净,还在每层楼放了个垃圾桶。邻居们起初很惊讶,后来也跟着一起打扫,没过多久,整个单元的楼道都变得亮堂堂的。

项目启动会上,我们特意加了堂“环保课”,请来了环卫部门的专家,讲垃圾分类,讲污水处理,还播放了在塞尔维亚拍的视频。有个农户代表说:“以前觉得把垃圾堆门口省事,现在才明白,省事就是给自己找事。”

半年后,合作农场迎来了第一批塞尔维亚专家,其中就有伊莲娜大妈的侄子。他看到农场里整齐的垃圾桶,看到污水处理后的水用来浇地,高兴地说:“伊莲娜姑姑说得对,好种子到哪儿都能发芽。”

那天傍晚,我站在农场的观景台上,看着夕阳下的田野,看着农户们把摘下来的菜叶装进饲料桶,看着孩子们把空水瓶扔进指定的垃圾桶,忽然明白,洁净从来都不是遥不可及的大事,它就藏在每天的扫地、倒水、分类垃圾里。

就像伊莲娜大妈的小院,没有多么华丽的装饰,却因为那份日复一日的干净,让人觉得温暖而踏实。这或许就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把异国小院里的洁净种子带回来,种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它慢慢生根、发芽,最终长出一片干净透亮的生活。

而那份干净,比任何项目成果都更能滋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