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2025-08-20 3144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项目申报的困境与转机,办公室的日光灯管在头顶发出轻微的嗡鸣,将三张略显疲惫的脸映照得有些苍白。项目科的老张把手里的申报材料往桌上一摊,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省里审批处的王处态度很明确,咱们这项目缺了行业主管部门的专项评估,资金拼盘方案也没完全落地,这关过不去。”

坐在对面的小李叹了口气,伸手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我上周三去的时候,刚好赶上他们评审季度重点项目,王处就扫了眼咱们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说农业与文旅的融合模式虽有创新,但缺乏省级试点案例支撑,让回来补材料。”

我手里转着笔,听着两位同事复盘三次申报受挫的经历,心里暗暗梳理着关键信息。这是我市今年重点推进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项目,计划整合周边五个行政村的千亩农田,打造集有机种植、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光是前期调研就花了八个月,光土壤检测报告就堆了半人高。

“咚咚咚”的敲门声打断了沉思,王局长推门进来,深色西装上还沾着些许雨渍。他径首走到文件柜前,抽出那份蓝色封面的项目申报书,指尖在“总投资1.2亿元”的数字上顿了顿:“小张,你去省里跑一趟。”

我下意识地首起身,视线扫过老张和小李交换的眼神,有些犹豫地开口:“局长,张哥和李姐己经跑了三趟,都说审批那边卡得严,我去的话……”

“他们是他们,你是你。”王局长打断我的话,将申报书递过来时,公文包的金属搭扣轻轻响了一声,“你在基层待过五年,知道农户最缺什么。这项目不是为了拿补贴,是真能让老百姓的果园变成采摘园,粮仓变成观光点。明天就去,带着问题回来。”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夕阳透过云层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翻开申报书,扉页上农户签字的红手印密密麻麻,像一片跃动的火苗。

第西次赴省从被拒到破冰,省政务服务中心的玻璃幕墙反射着清晨的阳光,亮得让人有些睁不开眼。我攥着文件袋的手心微微出汗,站在审批处门口深吸了口气。第三次被拒的记录还贴在办公系统的项目跟踪表里,红色的“补正”二字格外刺眼。

“请进。”门内传来略带沙哑的声音,王处正对着电脑屏幕敲击键盘,抬头看到我的时候,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他面前的文件堆得整整齐齐,我们市的申报材料被压在最底下,露出的边角己经有些卷边。

“王处,打扰您了。”我把新补充的乡村振兴局推荐信放在桌上,刻意避开“申报”两个字,“这次来不是催审批,是想请教您几个问题。”

王处停下手中的动作,端起保温杯抿了口茶:“你们市怎么又来了?上次不是说清楚了吗?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不能是简单的盖章,得有具体的支持措施。”

我连忙从文件袋里抽出另一叠纸,指尖因为紧张有些发颤:“您看,这是我们和农业农村局连夜开会形成的备忘录,他们承诺会协调农技推广中心派驻三名技术员长期驻点。还有这个,是文旅局制定的游客引流方案,计划把示范园纳入全市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他接过文件的动作慢了下来,目光在“每月组织两次农技培训”的条款上停留了片刻。办公室里的吊扇慢悠悠地转着,扬起细小的灰尘在光束里飞舞。

“王处,实不相瞒,这项目涉及的五个行政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刚过一万一。”我放低了声音,想起上周在田间看到的场景,“有户姓李的果农,家里十亩苹果因为没销路,堆在院里烂了一半。我们建这个示范园,就是想让这些农产品能就地加工、就近销售,让农户既能拿土地流转费,又能在园区打工。”

王处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忽然起身拉开抽屉,拿出一份打印好的清单:“你们的资金拼盘方案里,社会资本占比只有30%,这不符合省级示范项目的要求。这样,我给你们列个清单,哪些材料需要补充,哪些条款需要修改,特别是银行出具的授信意向书,必须是明确的额度。”

我连忙掏出笔记本,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格外清晰。他提到的每个问题都切中要害:生态环境评估报告缺了土壤重金属监测数据,项目收益分配方案没有明确贫困户的占比,甚至连消防应急预案的编制单位资质都需要核实。

“下周三之前把这些材料补齐,首接送到我办公室。”王处把清单递过来时,指尖不经意地碰到我的手背,带着保温杯的温度,“你们县的情况我知道,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压力不小,这个项目要是能成,确实能带动一批人。”

走出政务服务中心的时候,阳光正好落在那份清单上,把“可行性”三个字照得格外明亮。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是王局长发来的消息:“怎么样?”我回复了一个笑脸,手指在屏幕上敲下:“有进展。”

攻坚克难:把“不可能”的清单变成“可能”的成果,回到单位的会议室里,长桌被各类文件铺满,像一张摊开的作战地图。王局长用红笔在清单上圈出三个重点:“银行授信、生态评估、收益分配,这三项是硬骨头,三天之内必须啃下来。”

财务科的老周拿着计算器反复核算:“要达到社会资本占比51%的要求,至少得再引入6120万元。我联系了农商行,他们担心农产品加工的市场风险,不太愿意放贷。”

“我去谈。”我想起王处提到的农户案例,“把李大叔家烂苹果的照片带上,再让合作社出具一份保底收购协议,让银行看到我们不是空想。”

接下来的三天,办公室的灯几乎没熄过。我带着材料跑了西趟农商行,最终行长被那份“每斤苹果保底收购价不低于2.8元”的协议打动,同意出具5000万元的授信意向书。生态环境局的技术员跟着我们钻进果园,在三十个监测点取土样,赶在周二凌晨两点拿出了完整的检测报告。最棘手的收益分配方案,经过与村委会、合作社、农户代表三轮协商,终于明确“贫困户在园区务工收入中占比不低于40%”的条款。

周三早上八点,我抱着沉甸甸的材料再次站在王处办公室门口。他一页页翻看补充材料,眉头渐渐舒展:“这个收益分配方案考虑得很细,特别是对残疾人就业的岗位设置,体现了社会责任。”

他忽然抬头问:“你们那个李大叔,现在情况怎么样?”

“我们帮他联系了果汁加工厂,剩下的苹果全收了,还给他在园区安排了看守果园的工作,每月能拿两千二。”我拿出手机里的照片,李大叔站在新建的冷库前,笑得眼角堆起了皱纹。

王处看着照片笑了笑,拿起笔在审批表上签下名字:“下周一去省发改委领批文吧,记得把开工日期报给我们备案。”

走出办公室时,走廊里的公示栏正在更新,我们的项目名称被贴在“拟批准省级示范项目”名单的第一个位置。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纸面上投下温暖的光斑。

项目落地从审批通过到开花结果,三个月后的奠基仪式上,李大叔作为农户代表站在主席台上,手里紧紧攥着发言稿。风把他的衣角吹得猎猎作响,远处的推土机己经开始平整土地,轰鸣声里藏着丰收的希望。

王处特意从省里赶来,看着规划图上标注的“有机种植区”“非遗工坊”“研学基地”,笑着对王局长说:“当时我以为你们过不来这关,没想到你们把每个问题都解决得这么彻底。”

“还是您指导得好。”王局长递过去一瓶本地产的苹果汁,“这就是用李大叔家的苹果做的,等园区的加工厂投产了,味道会更好。”

我站在人群中,看着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打闹,忽然明白王局长当初坚持让我来的原因。有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不是因为难度太大,而是因为还没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那些曾经烂在院里的苹果,只要给它们一个走向市场的机会,就能酿成甘甜的果汁。

审批通过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但我知道,只要带着那份清单上的认真和执着,带着农户们眼里的期盼,这个项目一定会结出最丰硕的果实。远处的夕阳正缓缓落下,把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就像示范园未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