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实现农转非

2025-08-20 3046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户口本上的交易,老林把户口本往招聘处的桌上一拍,塑料皮边缘磨出的毛边蹭着桌面,发出沙沙的响。"同志,你再看看,我这户口本是真的,城郊公社的,去年刚换的新本。"

招聘处的小姑娘推了推眼镜,指甲在"农业户口"那西个字上划了一下:"大叔,不是我为难您,公司规定必须是非农业户口。您看这招聘启事上写着呢,白纸黑字。"

启事上的"非农业户口优先"被红笔圈了出来,像道过不去的坎。老林蹲在人才市场的台阶上,掏出皱巴巴的烟盒,摸了半天只摸出个烟屁股。他来城里找工作快俩月了,建筑队嫌他年纪大,保安岗要本地户口,好不容易看到这家物流公司招仓库管理员,还卡在了户口上。

"凭啥农业户口就不行?"旁边一个小伙子也在叹气,他手里捏着张大专毕业证,"我在城里读了三年书,就因为户口没转过来,连面试机会都没有。"

老林想起十年前,村里人都羡慕他在城郊有地,种点菜就能卖钱。可现在不一样了,城里的工厂招工要非农户口,孩子上学要非农户口,连社区发的福利,农业户口都领不到。前阵子邻居家的小子结婚,女方家非要他转成非农户口才肯嫁,说"农业户口没面子"。

"听说了吗?"小伙子突然凑过来,声音压得很低,"上面有政策,能转户口了,就是得交钱。"

老林眼睛一亮:"真的?交多少?"

"不清楚,说是去发改委问。"

第二天一早,老林揣着家里仅有的五千块钱,摸到了发改委的办公楼。传达室的大爷指了指三楼:"找王科员,他管这事。"

王科员的办公室堆着半人高的文件,空气里飘着股烟味。听老林说明来意,他从抽屉里翻出张通知,打印在皱巴巴的A4纸上,标题是《关于规范城乡户口转换工作的暂行办法》。

"农业转非农业,一万二。"王科员吸了口烟,"交了钱,拿着发票去公安局户政科办手续,一个礼拜就能办好。"

"一万二?"老林差点跳起来,"我一年种地也就挣这么多!"

"嫌贵?"王科员瞥了他一眼,"这还是优惠价,下个月可能要涨。你想想,转了户口,找工作、孩子上学都方便,这点钱算啥?"他敲了敲桌子,"昨天有个老板,一下子给家里三口人办了,眼睛都没眨。"

老林攥着口袋里的钱,手心里全是汗。他想起儿子说过,城里的中学升学率比乡下高一半,要是能转户口,儿子说不定能考上大学。"这钱......交到哪儿?"

"就放我这儿。"王科员从抽屉里拿出本收据,手写了一张,"拿着这个去财务科交钱,回来我给你开介绍信。"

交钱的时候,老林看见财务科的抽屉里堆满了现金,都是些皱巴巴的零钱,像是从老百姓手里一点点收上来的。收款的大姐给他开了张发票,上面写着"业务经费",连个公章都没有。

"这票......能行吗?"老林不放心。

"放心吧,全市都这样。"大姐不耐烦地挥挥手,"赶紧去办,户政科下午五点下班。"

公安局户政科里,办户口的人排着长队,手里都捏着和老林一样的发票。窗口的民警熟练地接过材料,在电脑上敲了几下,户口本上的"农业户口"就被划掉,改成了"非农业户口",盖了个鲜红的章。

"好了。"民警把户口本递出来,脸上没什么表情。

老林捧着户口本,手在抖。那三个字被划掉的地方,纸都薄了一层,像块疤。他走出公安局,看见墙角蹲着个老头,正对着户口本哭,嘴里念叨着"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这下成城里人了,可地咋办啊"。

老林心里也空落落的。他想起自家的三亩地,春天种小麦,秋天种玉米,埂上还种着豆角和黄瓜。每年麦收的时候,金灿灿的麦穗能没过膝盖,风一吹,沙沙的响。可现在,为了个户口,他把"农民"的身份给卖了。

回到家,老伴看着改过的户口本,眼圈红了:"这钱花得值吗?万一以后政策变了,地也没了,户口也不算数了咋办?"

"能咋办?"老林叹着气,"为了儿子,也得办。"

可转了户口,工作还是没找到。那家物流公司招了个刚毕业的学生,虽然啥都不会,但人家是"原生非农户口",人事经理说"踏实"。老林去工地找活,工头拍着他的肩膀:"林哥,你现在是城里人了,这粗活哪能干?"

更让他窝火的是,村里开始统计土地确权,村支书说:"你户口转走了,地得收回来。"老林急了,跑到镇政府闹,人家拿出文件说:"非农业户口不享受农村土地承包权,这是规定。"

"我交钱转户口,没说要退地啊!"老林气得发抖。

"那你找收钱的地方去。"镇干部摊摊手。

老林又跑到发改委,王科员不在,办公室的人说他"调走了"。问起户口和土地的事,人家说:"我们只负责收钱办手续,土地的事归农业局管。"

一圈跑下来,老林像被抽了筋,蹲在发改委门口的台阶上,看着手里的户口本,突然觉得这红色的章像个血口子,正往外淌血。

后来听人说,这户口转换的政策根本没经过正规审批,是发改委和公安局私下搞的,收的钱也没进财政账户,都被两个部门当"福利"分了——发改委买了辆新车,公安局户政科发了年终奖。

"这不是明抢吗?"老周在菜市场听了这事,气得首拍大腿。他刚帮老林查了档案,发现这种"交钱转户口"的做法,在全省都没先例,纯属违规操作。

"可钱都交了,户口也改了,咋办?"老林蹲在地上,烟一根接一根地抽。

"能咋办?告他们!"老周把刚买的白菜往筐里一扔,"这钱必须退回来,户口的事也得给个说法!"

老周带着老林找到了纪委,把发票、户口本、土地承包证都递了上去。接待的同志看着这些材料,眉头越皱越紧:"这种乱收费、乱改户口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政策,我们一定会查清楚。"

调查结果出来的时候,老林正在给儿子收拾书包——儿子最终还是去了乡下的中学,因为城里的学校说"转来的非农户口不算数,得有房产证"。

纪委通报上写着:发改委和公安局违规出台户口转换政策,截留资金近百万,相关责任人被撤职查办,追缴的资金将退还群众。

去退钱那天,老林又见到了那个蹲在公安局墙角哭的老头。老头手里拿着改过的户口本,正跟工作人员说:"我不转了,还做农民挺好,地还在,心里踏实。"

老林也把户口本递了上去,要求改回农业户口。工作人员有点为难:"改回去容易,可土地己经收了,得等下轮确权才能再分。"

"没事,我等。"老林笑了,"只要还是农民身份,地总会有的。"

走出公安局,阳光照在身上,暖烘烘的。老林摸了摸口袋,里面是退回来的一万二,还是那些皱巴巴的零钱,带着他手心的温度。他突然想去地里看看,哪怕现在啥也没有,看看那片黑土地,心里也踏实。

路过人才市场时,招聘启事上的"非农业户口优先"被划掉了,改成了"不限户口,能力优先"。几个像他一样的农民,正围着招聘台问东问西,脸上带着笑。

老林也笑了。他想起小时候,爷爷说过:"人啊,别忘本。是农民,就把地种好;是城里人,就把活儿干好。户口上的字改来改去,不如心里的秤端得平。"

他攥着钱,往车站走,脚步轻快。他要回家告诉老伴,不用愁了,地早晚能回来,儿子好好读书,在哪儿都能有出息。至于户口,农业也好,非农业也罢,日子过得踏实,比啥都强。

车窗外,田野绿油油的,风吹过,稻浪翻滚,像一片绿色的海。老林看着这片海,心里的空落落突然被填满了。他知道,不管户口本上写啥,他的根,一首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