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研编制可研

2025-08-20 3948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初秋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发改委办公室,丫丫刚把药厂改造的后续跟进表整理好,王主任就抱着一摞文件进来了。“丫头,看看这个,”他把一份《关于XX钢厂转型升级的请示》推到她面前,“市里想让咱们先做个可行性研究,你上次那个药厂报告做得扎实,这个活儿还交给你。”

丫丫看着文件上“钢铁”两个字,心里咯噔一下。她连钢厂的大门都没进过,更别说懂什么高炉、轧机了。但想起上次接药厂项目时的忐忑,再看看王主任信任的眼神,她深吸一口气:“主任,我试试。”

去钢厂调研的那天,她特意穿了双防滑鞋。厂区里的高炉像座黑色的山,烟囱里冒出的白烟在蓝天上拖出长长的尾巴。技术科长是个络腮胡的壮汉,领着她在车间转,轰鸣声震得人耳朵疼。“李科长,咱这高炉是九十年代的,能耗比新设备高30%,早就该换了,”他指着通红的钢水,“就是担心换了设备,老工人跟不上新技术。”

丫丫拿着笔记本,拼命记着“转炉炼钢”“连铸连轧”这些陌生的词,回到办公室对着专业书查了半宿。她发现钢厂的问题和药厂不一样:药厂缺的是设备精度,钢厂缺的是环保和效率;药厂担心的是技术兼容,钢厂担心的是职工安置。

她想起王主任说的“可研报告要量体裁衣”,开始琢磨怎么给钢厂画“合身的衣服”。她跑统计局查了近五年的钢材价格走势,发现高强度建筑用钢的需求在上涨,而钢厂目前主要生产普通线材;她去环保局要了排放标准,算出如果不更新脱硫设备,明年就得停产。

写经济评价部分时,丫丫卡壳了。钢厂的投资额大,回收期长,用药厂那套简单的成本收益算法根本行不通。她在档案室泡了三天,翻出以前的老报告,发现里面提到“现值系数”“内部收益率”这些词,却没说清怎么算。

“现值系数就是把未来的钱折成现在的钱,”财务科的老张给她画了个折线图,“比如你明年能赚100万,按5%的利率算,相当于现在的95万。钢厂投资大,得算清楚这个,才知道划不划算。”

丫丫茅塞顿开。她买来《工程经济学》啃了半个月,对着计算器一遍遍演练,终于琢磨出一套自己的算法:先算初始投资,再按不同年份的收益和成本,用现值系数折成当前价值,最后算出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当她把算好的表拿给老张看时,老张拍着大腿:“丫头,你这算法比我当年学的还清楚!”

钢厂的可行性报告交上去那天,王主任翻到经济评价部分,眼睛亮了:“这个现值分析做得好,一目了然。以前咱们总说‘大概能赚钱’,现在能算出具体数字,这才叫科学决策。”

钢厂的报告还没归档,新的活儿又来了。这次是个塑料厂,想从生产塑料袋转型做汽车配件。丫丫去调研时,厂长苦笑着说:“李科长,不是咱想折腾,是塑料袋利润太薄,还不环保,再不改就得关门。”

丫丫发现塑料厂的优势是有现成的注塑设备,劣势是缺汽车配件的生产标准。她去汽车厂取经,技术人员告诉她:“做配件得有ISO/TS16949认证,光是实验室就得投上百万。”

写经济评价时,丫丫把之前琢磨的算法升级了。她不仅算净现值,还加了“盈亏平衡点”分析:算出当汽车配件的产量达到多少时,能覆盖成本;又算了“敏感性分析”,看看原材料涨价10%,对利润有多大影响。

“李科长,你这报告里的表比我们会计做的还细,”塑料厂厂长拿着报告,笑得合不拢嘴,“连原材料涨价的风险都替我们想到了。”

紧接着是马铃薯加工厂。县里想在土豆主产区建个加工厂,既能解决农民卖薯难的问题,又能增加就业。丫丫去村里调研,老乡们拉着她的手说:“李同志,咱这土豆好,就是运不出去,烂在地里心疼啊。”

这个项目的经济评价更复杂,不仅要算工厂的收益,还得算农民的增收。丫丫设计了个“联动模型”:按每亩土豆产3000斤,加工厂收购价每斤比市场价高0.2元算,一户农民种10亩,一年就能多赚6000元。她把这个数字写进报告,还附上了老乡们的签名,王主任看了说:“这个好,让决策者能看到项目背后的民生。”

渐渐地,丫丫成了委里的“全能写手”。学校改造项目,她会跑去请教教育专家,算清楚每个教室的采光系数和学生人均面积;防疫站建设,她去疾控中心查疫情数据,确保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达标;养老院项目,她蹲在老年活动中心聊了三天,把老人们想要的“无障碍卫生间”“书画室”都写进了规划。

每次接到新项目,她都先去现场泡几天,不是走马观花地看,而是带着尺子量、拿着本子记。去看养老院选址时,她发现地势有点坡,特意量了坡度,在报告里建议加建扶手;做学校改造时,她爬上教学楼屋顶,发现防水层老化,在投资估算里加了重修费用。

有人打趣她:“李科,你这哪是写报告,简首是当监工。”丫丫笑着说:“报告里的每个字都得落地,写之前多跑几步,免得以后返工。”

挑战最大的是飞机场项目。市里想在城郊建个通用机场,用于农业植保、应急救援。丫丫接到任务时,手心都在冒汗——这项目涉及空域审批、跑道设计、导航系统,全是她闻所未闻的领域。

她先去省民航局请教,人家给了厚厚一摞《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里面的“跑道端安全区”“净空限制”看得她头大。她带着标准去选址现场,拿着罗盘测风向,用卷尺量地形坡度,发现预选地块有个小山包,正好在跑道延长线上,按标准得炸掉。

经济评价部分更是难啃。机场投资大、回收期长,单算首接收益肯定不划算。丫丫查了国内外的案例,发现通用机场能带动周边物流、旅游,这部分间接收益得算进去。她设计了个“乘数效应”模型:每1元机场投资,能带动周边3元的相关产业收入。

报告里,她不仅算了财务指标,还加了“社会效益分析”:列出机场建成后能覆盖的应急救援范围,能缩短多少救援时间;算出农业植保飞机能提高多少农药喷洒效率,减少多少人工成本。

王主任看报告时,翻到社会效益部分,沉默了很久:“丫头,你把‘看不见的收益’写出来了,这才是做可研的真谛——不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长远账。”

紧接着是高等级公路项目。这条公路要连接两个贫困县,建成后能缩短车程两小时。丫丫去沿线调研,发现有些路段要穿过梯田,老乡们担心占了耕地。她在报告里设计了“旱桥+隧道”的方案,虽然成本高了点,但能少占200亩农田。

经济评价时,她算了笔“脱贫账”:按每吨农产品运输成本降低50元,两个县每年能增收800万;再算上游客增加带来的收入,不出五年就能收回投资。她把这些算清楚,再附上沿线贫困户的名单,让决策者一眼就能看到公路对脱贫的意义。

项目评审会上,有专家质疑投资过高,丫丫拿出她的经济评价表:“您看,虽然初期投资多了3000万,但保护了农田,还能让沿线老乡提前一年脱贫,从长远看是划算的。”专家们讨论后,最终采纳了她的方案。

丫丫的办公桌上,渐渐堆起了各种颜色的文件夹:红色的是工业项目,蓝色的是民生工程,绿色的是交通建设。每个文件夹里,都有她画的现场草图、记的调研笔记,还有那张被翻得卷边的经济评价系数表。

她琢磨出的经济评价体系越来越完善。不仅有净现值、内部收益率这些常规指标,还根据项目类型加了特色指标:农业项目加“带动农户数”,环保项目加“污染物减排量”,民生项目加“群众满意度”。

有次新来的大学生问她:“李科,您这体系这么全,是不是学过专门的课程?”丫丫笑着指了指桌上的《统计学》《工程经济学》,书页里夹着密密麻麻的便签:“都是这些书教我的,再加上多跑现场,把数字和实际情况对上。”

王主任在全委大会上表扬她:“李丫丫同志做的可研报告,有三个特点:数据实、逻辑清、接地气。她不是在办公室里编数字,而是把脚印留在了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她算的不是冷冰冰的账,而是带着温度的民生账。”

年底评选先进,丫丫全票当选。上台领奖时,她看着台下的同事,突然想起刚入职时整理的那些旧档案,想起第一次写报告时的手足无措,想起父亲说的“修鞋要钉牢每颗钉子”。

她的获奖感言很简单:“做可研报告和修鞋一样,都得用心。知道穿鞋的人要去哪里,才能钉好每颗钉子;知道项目是为谁做的,才能写好每一页报告。”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王主任笑着朝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

开春的时候,丫丫去乡下调研一个农产品物流园项目。路过当初做过可行性研究的马铃薯加工厂,远远就看见卡车排着队在装货。厂长认出她,拉着她去车间参观:“李科长,多亏了你那报告,我们争取到了专项资金,现在不光加工土豆,还做红薯粉条,产品卖到了省外!”

车间里,老乡们正在包装粉条,脸上带着笑。有个大妈认出丫丫,塞给她一把刚做好的粉条:“姑娘,尝尝,这都是托你的福,咱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丫丫握着温热的粉条,心里暖暖的。她想起报告里写的“带动500户农户增收”,现在变成了眼前这些实实在在的笑容,比任何经济指标都有说服力。

回单位的路上,她路过红星制药厂,改造后的厂房焕然一新,新的反应釜正在运转,门口的公示栏里贴着新药研发成功的喜讯。再往前,钢厂的烟囱里冒出的白烟淡了许多,据说环保达标后,还拿到了出口订单。

她的车里,放着最新的项目资料——一个关于乡村振兴的总体规划。她打算用自己琢磨出的经济评价体系,算清楚每个项目的收益,更算清楚老百姓能得到的实惠。

夕阳西下,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丫丫看着窗外掠过的田野、村庄、工厂,突然觉得,自己写下的那些报告,就像一张张蓝图,正在被一双双勤劳的手变成现实。而她要做的,就是继续拿着纸笔,把更多的蓝图画在祖国的大地上,让每一个数字都落地生根,长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