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要打听啥背景

2025-08-20 4015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丫丫在发改委的第三个月,遇上了部门聚餐。包厢里的圆桌能坐二十人,王科长坐在主位,副科长分坐两侧,新人都挨着墙角。菜还没上齐,办公室主任张姐就端着酒杯站起来,挨个给老同事敬酒,嘴里的称呼像绕口令:“刘处,您家公子最近在英国留学还习惯吗?”“王科,听说您爱人在财政局当处长?真是强强联合!”

轮到丫丫时,张姐的酒杯顿了顿,笑意里多了层探究:“李丫丫是吧?刚来没多久,家里是做什么的呀?”

丫丫握着水杯的手紧了紧。来之前赵秀兰叮嘱过,别跟人说家里是修鞋的,怕被瞧不起。她正琢磨着怎么回答,王科长突然开口:“小丫头片子踏实,家是咱本地的,父母都是老实人。”

张姐的眼神淡了些,没再追问,转身去敬下一个。丫丫松了口气,却发现周围几道目光落在她身上,像在评估一件商品。

散场时,同批进来的大学生小林悄悄拽她袖子:“刚才张姐问你家背景,你咋不说实底?我爸是区里的副局长,我都跟张姐说了。”

“我家就是普通家庭。”丫丫低头踢着路边的石子。

“普通家庭?”小林嗤笑一声,“在这儿,普通家庭就是没背景。你等着吧,以后有你受的。”

果然被小林说中了。科室里的活儿,好做的、能出彩的,都分给了小林和另一个据说舅舅是市委秘书的女孩;轮到丫丫的,都是整理旧档案、抄报表这类没人愿意碰的活儿。有次她把统计报表做得清清楚楚,王科长刚表扬两句,张姐就笑着说:“年轻人多干点是好事,磨练磨练。”转头就把这份报表的署名改成了小林。

丫丫回家里哭了鼻子。赵秀兰给她擦眼泪:“要不咱不干了?回家帮我看超市,饿不着你。”

“妈,我不是怕累,”丫丫哽咽着,“我就是觉得委屈,凭啥干活的是我,功劳成了别人的?”

李建国蹲在门口抽烟,烟灰掉了一裤腿。“在厂里那会儿也这样,”他闷声说,“谁跟厂长沾亲带故,谁就能坐办公室,咱这些没关系的,只能在车间累死累活。但你记住,活儿是自己干的,手艺在身上,谁也抢不走。”

第二天上班,丫丫照样去整理档案。旧档案堆在仓库角落,积着厚厚的灰,她却在里面发现了宝贝——十年前的经济规划报告,里面详细记录了本地产业转型的思路,很多数据对她正在做的课题大有启发。

她把报告里的要点抄下来,结合现在的政策,写了篇《关于本地中小企业转型的建议》,悄悄放在了王科长的办公桌上。

王科长没提那篇建议,丫丫也没问。她依旧每天整理档案、抄报表,只是下班后会多留两个小时,把仓库里的旧资料分门别类,用电脑做了个简易数据库。

有天市里突然要一份五年前的产业数据,张姐翻了半天没找到,急得满头大汗。丫丫怯生生地说:“张姐,我数据库里有,我发给您?”

数据很快调了出来,精确到月份。王科长看着屏幕上清晰的表格,突然问:“这些都是你整理的?”

丫丫点点头:“闲着也是闲着,整理出来方便大家查阅。”

王科长没说话,只是拍了拍她的肩膀。从那天起,科室里的活儿渐渐有了变化,开始有同事找丫丫查数据,张姐也偶尔会把重要报表交给她做,虽然署名还是老样子,但至少不用再天天抄旧档案了。

小林却越来越不顺。他仗着父亲的关系,总把活儿推给别人,自己上班时打游戏、聊微信。有次做项目预算,他抄错了一个小数点,导致整个预算多出几十万,差点造成重大失误。

王科长在会上没点名批评,只是说:“年轻人要踏实,别总想着走捷径。背景再好,干不好活儿,照样没用。”

小林的脸涨得通红,会后堵着丫丫:“是不是你告我的状?”

“我没有。”丫丫皱着眉,“是你自己工作不认真。”

“你不就是嫉妒我有背景吗?”小林的声音尖利起来,“你以为王科长真看重你?他是没找到更好的人选!等我舅舅跟局长打个招呼,你看他还敢不敢用你!”

这话传到王科长耳朵里,他只是淡淡一笑:“让他闹。真金不怕火炼,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了。”

丫丫听说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想起李建国说的“手艺在身上”,突然明白,在机关单位,“手艺”就是干活的本事。不管别人怎么看,把活儿干好,才是最硬的底气。

她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考了注册经济师,还跟着王科长去基层调研。有次去乡下考察扶贫项目,她发现当地的土特产很好,却因为交通不便卖不出去。回来后,她查了很多资料,写了篇《关于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的建议》,详细到怎么修路、怎么培训农户用手机开店。

王科长把这篇建议报给了市领导,很快就被采纳了。市里拨了专款,给村里修了路,还办了电商培训班。年底评选先进,丫丫得了“优秀新人奖”,奖金不多,但证书上的字烫得人心头发热。

颁奖那天,张姐笑着跟她说:“丫丫真能干,以前是姐看走眼了。”

丫丫知道,这不是因为自己突然有了“背景”,而是因为那份建议报告,实实在在帮到了老百姓。

高磊的物流公司越做越大,开始接一些政府项目的运输活儿。有次投标一个发改委的项目,他特意找到丫丫:“妹妹,你能不能跟你们领导说说,照顾照顾哥?”

“哥,投标有规矩,得凭实力。”丫丫认真地说,“你把报价做实在,服务跟上去,肯定能中。”

高磊撇撇嘴:“你还是太年轻。这行当,没人打招呼能中?我爸托了多少关系才拿到投标资格。”

结果出来,高磊还真没中。中标的是一家小公司,报价不高,但方案里承诺给每个运输点配两个监控,确保货物安全。

高磊气冲冲地来找丫丫:“是不是你们内部有人搞鬼?那家公司我知道,老板就是个农民,能有啥背景?”

“人家方案做得好,”丫丫把中标方案给他看,“你看这里,他们考虑到了雨雪天气的运输预案,你没写。”

高磊看着方案上密密麻麻的批注,突然说不出话了。过了很久,他叹了口气:“是我输了。以前总觉得有关系就行,现在才明白,活儿不行,关系再硬也白搭。”

丫丫笑了:“哥,你要是想改进方案,我可以帮你看看。我认识几个搞物流的专家,能给你提提建议。”

高磊红了脸:“谢谢你,妹妹。以前是哥不对,总觉得背景比本事重要。”

这事在巷子里传开了,有人说丫丫“有权了不忘本”,有人说高磊“终于懂事了”。李建国听着,心里很欣慰。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总觉得没背景就该被欺负,现在才明白,时代变了,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看真本事了。

丫丫在单位的日子越来越顺。张姐不再问她家里的事,反而经常跟她请教电脑操作;小林虽然还是有点傲气,但再也不敢把活儿推给她了;王科长开始让她独立负责一些项目,说:“放手去干,出了问题我担着。”

有次去邻市交流学习,对方的科长笑着问王科长:“这小姑娘是你什么人?这么看重。”

王科长哈哈一笑:“是我捡到的宝!干活踏实,脑子灵活,比我年轻时候强多了。”

丫丫听着,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自己能走到今天,不是因为有什么“背景”,而是因为那些在仓库里抄档案的日夜,那些在乡下调研的脚印,那些被退回又反复修改的报告。这些,才是她最硬的“背景”。

年底的部门总结会上,新来的局长突然说:“今天不说成绩,就说说问题。我听说,咱们有些同志,总爱打听别人的背景,看领导脸色办事,把心思都用在了歪门邪道上。”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张姐的脸涨得通红,小林低下头不敢说话。

“发改委是干什么的?是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局长拍着桌子,“以后谁要是再搞小圈子、论资排辈,不管他有什么背景,一律调离!我们要的是能干活、干实事的人,不是只会钻营的官油子!”

散会后,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局长是来真的,有人说这只是说说而己。但变化确实在发生:科室里的分工更明确了,谁负责什么项目,谁承担什么责任,都写在墙上;开会时,新人也能畅所欲言,不用再看老同事的脸色;提拔干部时,公示栏里不仅写着姓名,还列着具体业绩,接受大家监督。

丫丫被提拔为副科长那天,王科长请她吃饭。“丫头,别骄傲,”他给丫丫倒了杯果汁,“权力越大,责任越重。记住,不管坐到什么位置,都别忘了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丫丫点点头:“我不会忘的。我爸是修鞋的,我妈开小超市,我就是个普通人家的孩子,能有今天,全靠大家帮忙。”

“不是靠大家帮忙,是靠你自己,”王科长笑着说,“你用本事证明了,普通人也能在机关里站稳脚跟。”

回家告诉李建国和赵秀兰这个消息,赵秀兰做了满满一桌子菜,李建国拿出珍藏多年的老酒,倒了两杯。“爸,我不喝酒。”丫丫笑着说。

“少喝点,”李建国给她倒了半杯,“这不是普通的酒,是庆祝你靠自己,走出了自己的路。”

丫丫抿了口酒,有点辣,却很暖。她想起刚入职时,张姐那句“家里是做什么的”,想起小林的“没背景寸步难行”,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让她不安的“规矩”,正在被一点点打破。

巷子口的修鞋摊还在,小军的儿子己经会帮着递锥子了。丫丫周末回家,总爱坐在摊前,给李建国打下手。有人路过,笑着问:“李叔,你家丫丫都当科长了,还让她干这个?”

李建国笑着说:“这是咱的根。不管她以后当多大的官,都得记住,自己是修鞋匠的女儿,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丫丫听着,心里很踏实。她知道,官场或许有这样那样的规矩,但最根本的一条,永远是把活儿干好,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就像修鞋,不管用多好的线,多贵的胶,最终目的都是让鞋子合脚,能陪人走更远的路。

夜色渐浓,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丫丫看着父亲低头修鞋的背影,看着远处发改委办公楼的灯光,突然觉得,那些灯光和巷子里的灯火一样,都在照着前行的路。而她要做的,就是沿着这条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不辜负那些灯光,也不辜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