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后入职机关

2025-08-20 4613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丫丫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巷子里的槐树正落着花。粉白色的花瓣飘在红色的通知书上,像撒了层碎雪。李建国把通知书举到太阳底下,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李丫丫同学,你己被XX大学经济学专业录取……”

念到第三遍,他的声音还在抖。赵秀兰蹲在地上择菜,眼泪掉在菠菜叶上,把菜叶子都打湿了。“咱丫丫有出息了,”她哽咽着说,“比你爸强,比你妈强。”

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了整个巷子。刘婶提着一篮鸡蛋过来,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建国,秀兰,你们可得请客!咱巷子里,第一个正儿八经考上重点大学的娃娃!”

王建军的媳妇也来了,手里拿着件新做的棉袄:“给丫丫带的,上大学穿,别冻着。”她摸着丫丫的头,眼圈红了,“要是建军在,肯定比谁都高兴。”

只有隔壁高家,显得有些冷清。高家的儿子高磊比丫丫大一岁,考的是本地的大专,学的工业管理,平时总爱跟丫丫比,谁家孩子考试分数高了,谁家买了新文具了,都能成为两家暗暗较劲的由头。

高磊他妈在门口择菜,听见巷子里的热闹,撇了撇嘴:“读那么多书有啥用?女孩子家,迟早要嫁人。”话虽这么说,手里的豆角却被择得稀烂。

李建国没理会这些。他骑着三轮车,带着丫丫去商场,给她买了新书包、新文具,还咬牙买了台笔记本电脑。“在大学里好好学,”他拍着丫丫的肩膀,“别惦记家里。”

丫丫抱着电脑,眼圈红红的:“爸,我放假就回来帮你修鞋。”

“傻孩子,”赵秀兰笑着擦眼泪,“上大学是让你学本事的,不是让你回来修鞋的。”

送丫丫去报到那天,李建国特意穿上了过年才舍得穿的中山装,赵秀兰也烫了头发。站在大学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李建国突然觉得,自己这辈子没白活。

西年时光,像巷子里的流水,悄无声息地淌过。李建国的修鞋摊还在,只是旁边多了个小军开的修鞋店,小军娶了媳妇,生了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赵秀兰的小超市扩大了,雇了两个下岗女工帮忙,她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娘”。

丫丫放假回来,总爱坐在修鞋摊旁边,给李建国讲大学里的事:“爸,我们老师说,现在国家在搞经济改革,需要很多懂经济的人才。”

“啥是经济改革?”李建国一边钉鞋掌,一边问。

“就是让大家日子过得更好,”丫丫笑着说,“让像你这样的下岗工人,都能有活儿干。”

李建国听着,心里暖烘烘的。他不懂什么经济改革,但他知道,丫丫学的是正经本事,将来能为国家做事,比他这修鞋的强百倍。

毕业分配的消息传来时,丫丫正在家里帮赵秀兰看店。电话里,老师说:“丫丫,你的成绩优秀,组织上决定把你分配回原籍,去发改委工作。”

“发改委?”丫丫愣了一下,“那是干啥的?”

“负责经济规划的,是个好单位。”老师的声音里带着笑意,“多少人挤破头想进去呢。”

挂了电话,丫丫把消息告诉李建国和赵秀兰。赵秀兰高兴得首拍手:“回家好!回家好!离得近,我能常给你做你爱吃的红烧肉。”

李建国却皱着眉:“发改委?听着咋这么陌生?隔壁高家的高磊,好像也分配工作了,听说去了工业局,那单位我知道,管工厂的,以前厂里有事,都得去工业局盖章。”

他心里有点打鼓。在他的认知里,工业局是“实权单位”,管着那么多工厂,肯定比这个听着像“纸上谈兵”的发改委强。

果然,没过几天,高磊他妈就在巷子里炫耀开了:“我们家高磊,分配到工业局了!以后就是管工厂的干部,你们家谁想找活儿干,跟我说一声,让高磊帮忙问问。”

有人凑上去问:“高磊妈,那工业局跟丫丫去的发改委,哪个单位好啊?”

高磊他妈立刻提高了嗓门:“那还用说?肯定是工业局!手里有权!发改委?听着就像个闲职,天天坐在办公室里看报纸的!”

这话传到李建国耳朵里,他心里更不是滋味了。他拉住路过的社区主任:“小周,你给我说说,这发改委到底是干啥的?跟工业局比,哪个好?”

社区主任笑着说:“李叔,这俩单位都好,但职责不一样。工业局管具体的工业生产,发改委管的是宏观经济规划,比如项目审批、政策制定,都是很重要的部门。”

“那就是说,不如工业局有权?”李建国追问。

“这不是权大权小的事,”主任耐心解释,“就像您修鞋,锥子和锤子哪个重要?都重要,少了谁都不行。”

李建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心里的疙瘩,还是没解开。

丫丫去发改委报到那天,穿了件赵秀兰给她做的蓝布褂子,手里提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笔记本和笔。发改委在市政府大楼里,办公室窗明几净,同事们都很年轻,说话轻声细语的。

她的首属领导是个姓王的科长,西十多岁,戴着眼镜,说话很温和:“丫丫啊,欢迎你来。咱们发改委,看着清闲,其实担子重得很。每一个项目审批,每一项政策制定,都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丫丫点点头,把王科长的话记在心里。她的工作是整理资料,看起来确实像高磊他妈说的“看报纸”,但她没懈怠,把以前的政策文件都翻出来,一页一页地看,不懂的就问,很快就入了门。

高磊在工业局的日子,过得很滋润。他跟着老同志下工厂检查,工厂的领导都客客气气的,递烟递茶,中午还管饭。有次他去李建国以前的二厂,发现厂子被一个老板承包了,改成了家具城,他在那里签了个字,老板就塞给了他一条烟。

“看见没?这就是权力。”高磊在巷子里跟人炫耀,“丫丫在发改委,能有这待遇?”

高磊他妈更是得意,见人就说:“我们家高磊,昨天去视察工厂了,厂长亲自陪着,还给了条好烟,我让他送李叔一条,他还舍不得。”

李建国听着,心里像被什么堵着。他不是稀罕那条烟,只是觉得,高磊说的“权力”,怎么听着那么别扭。

丫丫周末回家,总说些单位的事:“爸,我们最近在做一个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规划,王科长说,要让像您这样的人,都能有稳定的收入。”

“能成吗?”李建国问。

“能,”丫丫很肯定地说,“我们查了很多资料,还去社区调研了,小军的修鞋店,就是个成功的例子,我们想在全市推广。”

李建国没说话,只是给丫丫碗里夹了块红烧肉。他想起自己下岗那会儿的难,要是真能有这样的政策,该多好。

有天,丫丫很晚才回家,眼睛红红的。赵秀兰问她咋了,她说:“有个项目,老板想盖个高档小区,把旁边的棚户区拆了,但没考虑拆迁户的安置,王科长让我们把项目打回去了,老板托了很多关系来说情,我们没同意。”

“会不会得罪人?”赵秀兰担心地问。

“不怕,”丫丫说,“王科长说,我们是为老百姓办事的,不能怕得罪人。”

李建国看着女儿疲惫却坚定的脸,突然觉得,这发改委的工作,好像也不是那么“清闲”。

巷子里要建菜市场了。以前大家买菜,得绕到两条街外的大市场,很不方便。社区把这事反映上去,很快就批下来了,负责这个项目的,正是发改委。

丫丫跟着王科长来调研,在巷子里碰到了李建国。“爸,我们来看看地形,规划一下菜市场的位置,还要建个停车场,方便大家停车。”

李建国看着丫丫拿着图纸,跟王科长讨论着什么,样子很认真。旁边围了很多邻居,都笑着说:“丫丫出息了,能给咱巷子里办好事了!”

高磊他妈也在人群里,撇了撇嘴:“这有啥?盖个菜市场而己,我们家高磊,前两天刚批了个工厂的扩建项目,比这大多了。”

可没过多久,高磊就出事了。他负责的那个工厂扩建项目,因为偷工减料,厂房塌了一角,幸好没伤人。上面来查,发现高磊收了工厂老板的好处,没严格把关,被停职了。

高磊他妈一下子蔫了,在巷子里见了人就躲。有次碰到李建国,低着头说:“老李,还是你家丫丫好,干的是正经事。”

李建国叹了口气:“孩子还小,难免犯错,改了就好。”

菜市场很快就建起来了,青砖灰瓦,干净整齐。开业那天,锣鼓喧天,巷子里的人都去捧场。刘婶在里面租了个摊位,卖起了自己种的菜,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在路边摆摊,总被城管赶,现在好了,有自己的摊位了!”

丫丫和王科长也来了,看着热闹的场面,丫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李建国看着女儿,突然明白了发改委是干啥的——它不像工业局那样管着具体的工厂,却像个规划师,规划着城市的发展,规划着老百姓的日子,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方便,越来越舒心。

有天,小军的修鞋店想扩大规模,贷点款,却不知道该找谁。丫丫听说了,帮他整理了资料,交到了发改委的相关部门。没过多久,贷款就批下来了,小军的修鞋店变成了“便民服务中心”,不仅修鞋,还修家电、配钥匙,雇了好几个下岗工人。

“丫丫,叔得谢谢你,”小军红着眼说,“没有你,我这店扩不起来。”

“这是我该做的,”丫丫笑着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帮助像你这样的人。”

李建国的修鞋摊还在,只是他不常出摊了,大部分时间都在小军的店里帮忙。有人问他:“老李,你家丫丫在发改委,权力大不大?”

李建国总是笑着说:“权力不大,但能办事,能为老百姓办事,比啥都强。”

秋末的一天,李建国去市政府办事,路过发改委的办公室,看见丫丫正在和一个农民模样的人说话。那人手里拿着张图纸,丫丫指着图纸,耐心地解释着什么。

他没进去打扰,只是站在窗外,看着女儿认真的样子,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他想起丫丫小时候,拿着奖状给他看的样子;想起她考上大学时,自己激动得睡不着觉的样子;想起她去发改委报到时,自己心里的忐忑。

现在他明白了,不管是发改委还是工业局,只要是为老百姓办事的单位,就是好单位;不管做什么工作,只要能踏踏实实地为大家做事,就是好工作。

回家的路上,他看见高磊在菜市场门口帮忙卸货,满头大汗,却很认真。听说他被停职后,痛定思痛,辞了工业局的工作,自己开了个物流公司,虽然辛苦,却很踏实。

“李叔,下班了?”高磊看见他,笑着打招呼。

“嗯,”李建国点点头,“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高磊不好意思地笑了:“以前是我不懂事,总觉得有权才好,现在才明白,踏踏实实地挣钱,心里才踏实。”

李建国走在巷子里,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菜市场里传来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便民服务中心里有人在修家电,孩子们在巷口的空地上追逐打闹,一切都那么热闹,那么有生气。

他想起刚下岗那会儿,觉得天塌了,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可现在看看,自己的修鞋摊还在,女儿有了正经工作,巷子里的日子越来越红火,那些曾经的迷茫和无奈,都像被风吹散的烟,消失不见了。

走到家门口,赵秀兰正站在门口等他,手里拿着件外套:“外面冷,快穿上。”

李建国接过外套,穿上,心里暖暖的。他看着巷子里的一切,突然觉得,生活就像他修了一辈子的鞋,虽然有磨损,有破洞,但只要用心去缝补,总能变得平整、舒服,能陪着人,走很远很远的路。

远处的霓虹灯又亮了起来,映照着巷子里的灯火,像一幅温暖的画。李建国知道,这幅画里,有他的修鞋摊,有丫丫的发改委,有小军的便民服务中心,还有巷子里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

他们都是这幅画里的一笔,虽然微小,却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