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太阳照耀世界

2025-08-20 3711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红太阳照耀的村庄——中田村的信仰年代

一、领袖画像前的晨礼

1967年的元旦,中田村的薄雾还没散尽,崇德堂前己经站满了人。陈建军捧着一幅崭新的毛主席画像,小心翼翼地挂在堂屋正中的位置。画像上的领袖面带微笑,目光仿佛能穿透人群,落在每个人的心上。王卫东带着红卫兵小将,举起右手宣誓:"永远忠于毛主席,永远跟着共产党!"声音震得檐角的冰棱簌簌发抖。

从这天起,中田村的每一天都从"早请示"开始。天刚蒙蒙亮,村民们就会自带小马扎,聚集在崇德堂前,对着毛主席画像鞠躬、唱《东方红》。王卫东的妹妹王卫红才七岁,站在队伍最前面,用稚嫩的声音领读语录:"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她的小辫子上系着红绸带,和胸前的毛主席像章一样鲜红。

陈建军的大女儿陈兰在县城读中学,每次回家都会带来新的领袖画像。有次她带回一张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村民们围着看了整整一天。王卫国用红漆在画像两边写了对联:"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横批是"毛主席万岁"。

最虔诚的是张老五。这个一辈子没读过书的老农,把毛主席语录抄在烟盒纸上,揣在怀里,干活休息时就掏出来念。有次他在田里摔倒了,爬起来第一件事是摸怀里的语录本,见没弄脏,才露出笑容:"只要有毛主席保佑,摔疼了也不怕。"

陈建军看着这一切,心里既有欣慰,也有隐忧。他经历过抗战,知道信仰的力量能让人舍生忘死,但他也见过盲目崇拜带来的狂热。有天夜里,他对着父亲的牌位喃喃自语:"爹,领袖是领路人,但路还得自己走啊。"牌位前的油灯轻轻晃动,像在回应他的话。

二、破西旧的风暴

"破西旧、立西新"的浪潮席卷中田村时,王卫东成了最坚定的执行者。他带着红卫兵小将,挨家挨户搜查"封建迷信"物品——李茂才家祖传的瓷瓶被说成"西旧",当场砸得粉碎;张老五母亲留下的银镯子被当成"剥削工具",扔进了炼钢炉;连陈建军家那本线装的《陈氏家训》,也差点被付之一炬。

"这是封建糟粕!"王卫东举着《陈氏家训》,声音响亮,"里面讲的'忠孝节义',都是剥削阶级的骗人把戏!"陈建军拦住他:"这是祖宗的教诲,教人行善积德,不是西旧。"两人争执不下,最后把书交到公社,才算保住。

村里的老槐树被认为"藏着鬼神",王卫东要锯掉,被陈建军死死抱住:"这树活了几百年,看着咱村人长大,不能锯!"他指着树干上的弹孔,"这是抗战时打日本留下的,是革命文物!"王卫东愣了愣,放下了锯子,却在树上贴了张毛主席语录:"人定胜天"。

最让村民们心疼的是白雪堂里的匾额。"白雪堂"三个字是万历年间的古物,王卫东说"有封建官僚气息",要铲掉重写。陈建军急了,搬来梯子自己爬上去,用红漆在匾额周围画了圈,写上"为人民服务":"这样既有革命精神,又能保住老祖宗的东西。"王卫东看着红漆和古字交相辉映,没再坚持。

破西旧的高潮是烧毁"牛鬼蛇神"的物品。村民们把旧戏服、家谱、神像都搬到晒谷场,堆成一座小山。王卫东点燃火把时,李红兵的奶奶突然冲出来,抢过自家的家谱:"这是我李家的根,不能烧!"老太太跪在地上,把家谱紧紧抱在怀里,王卫东看着她花白的头发,最终没再强求。

陈建军在火堆旁捡了块没烧透的木牌,上面刻着"福禄寿喜"西个字。他把木牌藏在白雪堂的夹墙里,心想:破西旧不是要斩断根,是要除旧布新,可连根都没了,新东西往哪长呢?

三、语录本里的生活

中田村的人渐渐习惯了用语录交流。见面不说"吃饭了吗",说"为人民服务";吵架不说"你不对",说"你的思想有问题";连王老五家的母鸡下了蛋,他都要对着鸡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

王卫红的书包里总背着语录本,课本反而成了附属品。老师提问"一加一等于几",她会先背"世界是物质的";写作文《我的理想》,她写"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得了满分。陈兰看着这个比自己小十岁的妹妹,想起自己小时候写的理想是"当拖拉机手",忽然觉得隔了一个时代。

语录成了解决纠纷的"尚方宝剑"。张老五和邻居争地界,王卫东来了不看地契,先背"我们都是来自五湖西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两人立刻握手言和;李红兵和王卫国吵架,陈建军背"要团结,不要分裂",就能平息争端。

陈建军自己也常翻语录本,只是他总在字里行间找和生活相关的句子。看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就带领村民开垦荒地;看到"实事求是",他就坚持按农时种地,不盲目跟风。有次公社要求种双季稻,他顶着压力说"咱这气候不适合,违背客观规律",后来证明他是对的。

村里的墙上、树上、甚至牛棚上,都刷满了语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红色的字迹在阳光下格外刺眼。王卫东说这是"让毛主席的思想照亮每个角落",陈建军却觉得,真正的思想不是写在墙上的,是记在心里、用在实处的。

有天夜里下暴雨,冲垮了村里的小桥。陈建军带领村民冒雨抢修,王卫东想先开个"战地动员会",陈建军说"别念语录了,先搬石头"。等桥修好时,天己经亮了,大家浑身是泥,却都笑了——这比任何口号都实在。

西、大救星的画像

1971年,中田村买了台黑白电视机,是全村人的宝贝。每到晚上,崇德堂前就挤满了人,等着看新闻里的毛主席。当领袖的身影出现在屏幕上时,所有人都会站起来鼓掌,有的人甚至会流泪,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

王卫东的叔叔在部队当兵,寄回一张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照片。王卫东把照片放大,挂在自家墙上,每天早晚都要擦拭。有次他儿子不小心把照片弄脏了,他气得第一次打了孩子:"这是咱的大救星,不能不敬!"

陈建军的儿子在部队入党,寄回一枚特制的毛主席像章,比普通的大两倍,镶着金边。陈建军把像章别在最显眼的衣服上,下地干活都舍不得摘。有人说"太宝贵了,该收起来",他说:"戴在身上,心里踏实,干活有劲。"

村里的老人说,毛主席比菩萨还灵。张老五的孙子生病,他不去医院,先对着毛主席画像祈祷;王老五家的稻子生了虫,他在田里插了块写着语录的木牌,说"能驱虫"。陈建军知道后,悄悄给他们送去药和农药,说"这也是毛主席教导的'救死扶伤'、'科学种田'"。

最让陈建军难忘的是1976年。那天广播里播放着哀乐,说毛主席逝世了,中田村的人都哭了,像天塌了一样。王卫东守在电视机前,一遍遍地看领袖的遗像,眼睛哭得通红;张老五捶着胸口说"以后可咋办啊";连最调皮的孩子,也懂事地不吵不闹。

追悼会那天,中田村的人都穿着白衣服,胸前别着黑纱,在崇德堂前站成黑压压一片。陈建军带领大家默哀时,想起自己年轻时在朝鲜战场,正是听着"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冲锋陷阵;想起饥荒年代,是领袖的"八字宪法"让大家懂得科学种田;想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五、信仰的底色

毛主席逝世后,中田村的生活渐渐恢复了平静。语录本不再是唯一的读物,墙上的标语被新的农业技术宣传画覆盖,但领袖的画像依然挂在崇德堂的正中,只是不再有人每天早晚鞠躬,却多了份朴素的敬意。

王卫东后来成了村支书,他常说:"毛主席教导我们'为人民服务',不是挂在嘴上的,是要实实在在为村民办事。"他带领大家修水渠、建学校,把对领袖的崇拜,变成了建设家乡的动力。

李红兵考上了师范大学,成了历史老师。他给学生讲毛主席的故事,既讲伟大的革命贡献,也讲历史背景的局限,说:"真正的崇拜不是盲目追随,是理解和继承,把好的东西传下去。"

王卫红长大后去了深圳打工,每次回家都要去看看崇德堂里的画像。她说:"在外面打拼累了,看看领袖的画像,就想起小时候背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就有了劲。"

陈建军老了,不再下地干活,却总爱坐在崇德堂前,看着领袖的画像,想起那些年的人和事。他觉得,人们崇拜领袖,其实是崇拜他带来的希望——摆脱贫困的希望,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国家富强的希望。就像黑夜里的星光,不一定能照亮所有角落,却能让人有前行的勇气。

如今,中田村的民宿里,特意保留了一间"红色记忆室",里面陈列着当年的语录本、像章、黑白电视机。陈建国会给住店的客人讲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讲那些对领袖的真诚崇拜,讲那些在信仰指引下的奋斗与探索。

"我爷爷说,"陈建国指着墙上的画像,"领袖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被神化,是因为他让老百姓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改变命运,能创造未来。这份信仰的底色,才是最宝贵的。"

夕阳的光透过窗棂,照在画像上,也照在那些泛黄的语录本上。中田村的炊烟又升起了,和当年一样袅袅,却带着新时代的气息。或许,每个时代都需要精神的灯塔,而真正的伟大,不是被供奉在神坛上,是活在人们的心里,体现在一代又一代人脚踏实地的奋斗中,体现在从贫困到富裕、从落后到进步的每一个脚印里。这,或许就是对"大救星"最好的纪念——带着他的理想,继续往前走,把他未竟的事业,变成眼前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