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家有贤妻与岁月温情

2025-08-24 2226字 6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基层调解促进法》通过那天,祁同伟正在广东调研。林薇打电话来,声音里带着笑:“新闻播了,法案通过了!周老师说,这是你这辈子干得最漂亮的事。”

他站在珠江边,风拂过脸颊,心里比当年博士答辩通过还激动:“等我回去,咱请周老师他们吃饭。”

“早订好地方了。”林薇说,“对了,妈刚才打电话,说爸的老寒腿又犯了,想让你抽空回趟汉东,帮着看看医生。”

祁同伟愣了下。这些年忙着工作,他回汉东的次数屈指可数,父母一首跟着弟弟在老家过。每次打电话,母亲总说“家里都好,你别惦记”,他知道,那是怕耽误他工作。

“我下周回去。”他说,“调研的事让小陈先盯着。”

回汉东那天,林薇特意请了假陪他。高铁到汉东站,弟弟祁同强来接他们,笑着说:“哥,你可算回来了!爸妈念叨你好几天了。”

家里还是老样子,院子里种着母亲喜欢的月季花,墙上挂着他小时候得的奖状。父亲坐在轮椅上,看见他就想站起来,祁同伟赶紧过去按住:“爸,别动。”

“同伟啊,你现在出息了,电视上都能看着你。”父亲眼眶红了,“就是太忙,一年到头不着家。”

“爸,以后我常回来。”祁同伟蹲在父亲身边,给他揉腿,“这次带了北京的专家,明天让他们给您看看腿。”

母亲在厨房忙活,林薇进去帮忙,两人有说有笑,跟亲母女似的。祁同伟看着,心里暖暖的。当年他跟林薇处对象时,母亲还担心“城里姑娘娇气,跟咱合不来”,现在倒好,母亲有事总爱跟林薇说,比跟他还亲。

吃饭时,弟弟聊起村里的事:“哥,你搞的那个调解机制,咱村也用上了。前阵子老王家和老李家争鱼塘,调解员来一趟就说清了,没像以前那样打起来——现在村里都夸你呢。”

父亲笑着说:“我就说我儿子干的是正经事。”

祁同伟心里一动:“爸,村里的调解员是谁?”

“是村东头的老陈头,以前是小学老师。”弟弟说,“他说跟着你搞的教材学,现在调解起来头头是道。”

第二天,祁同伟特意去村里看老陈头。老陈头正帮两户人家调解牲口踩踏庄稼的事,手里拿着本《基层调解实务手册》,是祁同伟团队编的,上面画满了红圈。

“祁主任,您咋来了?”老陈头看见他,赶紧迎过来。

“来看看您。”祁同伟笑着说,“您这手册用得挺勤啊。”

“好用!”老陈头翻着手册,“你看这条‘损失赔偿要算细账’,我就按上面说的,帮他们算清楚庄稼值多少钱,牲口看病花多少钱,双方都服气。”

祁同伟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忽然觉得,自己跑再多的路,写再多的条款,都值了。

从汉东回来,林薇跟他说:“妈私下跟我说,想抱孙子了。”

祁同伟愣了下,他和林薇结婚五年,因为忙,一首没要孩子。“你怎么想?”他问林薇。

“我也想要个孩子。”林薇靠在他肩上,“以前总说忙,现在法案也通过了,人才也培起来了,该留点儿时间给家里了。”

祁同伟握住她的手:“好,那咱就准备要孩子。”

没过多久,林薇真的怀孕了。祁同伟高兴坏了,推掉了所有不必要的出差,每天下班准时回家,给林薇做饭、揉腿。以前他总觉得“干大事就得舍小家”,现在才发现,家才是最踏实的后盾。

有次林薇半夜饿了,想吃胡同口的豆腐脑。祁同伟披上衣服就往外跑,回来时手里拎着豆腐脑,冻得首搓手。林薇看着他,笑着说:“你现在哪像个副局长,倒像个围着老婆转的小丈夫。”

“在你这儿,我就想当小丈夫。”祁同伟给她盛豆腐脑,“以前总想着往前冲,现在才知道,身边有你,有孩子,才是真的圆满。”

孩子出生那天,是个男孩,眉眼像林薇,笑起来眼睛弯弯的。祁同伟抱着孩子,手都在抖。林薇虚弱地笑:“给孩子起个名吧。”

他想了想,说:“叫‘祁念安’吧——念着百姓平安,也念着咱家平安。”

林薇点点头:“好名字。”

有了孩子后,祁同伟更忙了,但心里更踏实了。每天下班回家,听见孩子的哭声,他就觉得所有的累都烟消云散了。林薇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帮他整理调研笔记,偶尔还会调侃他:“祁主任,你这笔记写得太潦草,等念安长大了,都认不出他爸的字。”

祁同伟笑着张开胳膊,把林薇和怀里抱着的小子一并搂进怀里。林薇刚下班,身上还带着点粉笔灰的味道,念安咯咯笑着往他怀里钻,小手揪着他衬衫的纽扣晃来晃去。

他低头蹭了蹭儿子软乎乎的头发,心里像被温水泡过似的。这些年跑基层,常是天不亮出门,半夜才回,有时遇上棘手的案子,在县里一待就是半个月。但每次推开家门,总能看见客厅亮着盏暖黄的灯,林薇要么在沙发上翻着书等他,要么早把醒酒汤温在灶上;后来有了孩子,夜里回来轻手轻脚进卧室,总能看见儿子睡在小床上,呼吸匀匀的,林薇会凑过来小声说:“等你呢,没敢睡实。”

他知道外面的风雨从没停过——推进基层法治改革,总有些守旧的声音扯后腿;处理复杂纠纷,难免得罪人,背后的闲言碎语也听过不少。可每次累得想松口气时,一想到家里这盏灯,想到林薇眼里的笑,想到儿子奶声奶气喊“爸爸”,就觉得浑身又有了劲。

这日子里的温情,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就是进门时递来的一杯热水,是夜里翻身时身边人轻轻盖过来的被子,是孩子把画得歪歪扭扭的“全家福”塞到他手里说“爸爸最棒”。这是他拼了命要护好的东西,也是他不管遇到多少难,都敢往前迈步子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