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川深吸一口清晨微凉的空气,心中那块大石总算落了地。
村委会的红头文件像一道护身符,不仅给了他承包荒地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那笔“专项资金”,如同雪中送炭,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他眼中的荒地,不再是杂草丛生的废弃之地,而是一片即将孕育希望的金色田野。
娘的病,村里的穷,都压在他心头,而这片荒地,就是他撬动这一切的支点。
“青川,恭喜啊!这下可有奔头了!”张大爷布满沟壑的脸上笑开了花,他身后跟着几个平日里和李青川走得近的村民,都是一脸的喜气。
“张大爷,各位叔伯,这只是第一步。”李青川没有得意忘形,他深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图纸虽然有了,但建温室,买农资,处处都要钱,也处处都要人。”
“钱的事,村里不是批了专项资金吗?”一个村民好奇地问。
李青川点点头:“批是批了,但具体怎么用,还得跟会计老刘叔好好合计合计。而且,这笔钱只是启动资金,要把温室建好建大,把第一批蒜苗种下去,恐怕还有缺口。”
他这话一出,原本热烈的气氛略微降温。
众人面面相觑,是啊,建大棚可不是小打小闹。
“青川,你只管说,要我们怎么干!”张大爷一拍胸脯,“我们这帮老骨头,力气还是有的!”
“就是!只要能让咱们村富起来,我们跟你干!”
村民们的淳朴和信任,让李青川心中一暖。
他朗声道:“谢谢各位叔伯信任!眼下最紧要的,一是尽快把专项资金落实到位,二是组织人手,平整土地,三是联系建材,搭建温室。这些事千头万绪,我一个人怕是忙不过来。”
正说着,村会计刘福贵夹着个旧皮包,慢悠悠地走了过来,他推了推老花镜,看着李青川:“青川啊,村长的意思,让我全力配合你。专项资金的条子己经开出来了,你跟我去办个手续,钱就能到账。不过,这笔钱是村集体的,每一分都得用在刀刃上,账目可得清楚。”
李青川心中一喜,这刘会计虽然看起来有些刻板,但办事效率却不低。
“刘叔,您放心,我早就准备好了详细的预算和采购清单,保证每一分钱都明明白白。”
他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一沓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材料的名称、规格、预计数量和单价,甚至还有几家供应商的初步报价对比。
刘福贵接过一看,眼神顿时变了。
他本以为李青川年轻气盛,空有热情,没想到心思如此缜密。
这预算做得比他这个老会计还要细致几分。
“好小子,有两下子!”刘福贵赞许地点点头,“走,现在就去信用社,把钱给你转过去!”
资金到位,李青川如虎添翼。
他将村民们分成几组,一组负责清理荒地上的杂草、石块,另一组则跟着他去镇上采购钢材、薄膜、水泥等建材。
李大贵自那天灰溜溜地离开村委会后,就成了村里的笑柄,整日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但他贼心不死,听说李青川真的拿到了钱,开始大兴土木,心里更是妒火中烧。
他偷偷找到几个平日里游手好闲的破落户,低声蛊惑:“那李青川毛都没长齐,建什么温室?我看八成是想骗村里的钱!到时候建不起来,拍拍屁股跑了,倒霉的还是咱们村!”
这话传到一些本就心存疑虑的村民耳朵里,不由得也嘀咕起来。
毕竟,李青川太年轻了,他画的那些图纸,说的那些新名词,听着就玄乎。
“青川啊,那李大贵在外面瞎咧咧,说你建温室是瞎胡闹,你可得当心点。”张大爷忧心忡忡地提醒。
李青川眼神一冷,李大贵这条毒蛇,果然不会轻易罢休。
但他并没有慌乱,只是淡淡一笑:“张大爷,嘴长在别人身上,随他们说去。咱们用事实说话。等温室建起来,蒜苗长出来,一切谣言自然不攻自破。”
接下来的日子,李青川几乎是卯足了劲,吃住都在工地上。
白天,他带着村民们顶着日头干活,汗水浸湿了衣衫,泥土沾满了裤腿,他却浑然不觉。
选址、测绘、打桩、焊接钢架、铺设薄膜……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严格把控质量。
他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请来的技术员老王,看到李青川对温室结构的精准要求和一些独到的改良建议,也暗暗称奇,这年轻人哪里像是第一次建温室,倒像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把式。
遇到技术难题,村民们不懂,李青川就耐心地讲解,手把手地教。
他深知,这不仅是建温室,也是在培养村里第一批懂技术的农民。
夜里,等村民们都歇下了,他还要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对着图纸反复核算,优化施工方案,或者研究从县图书馆借来的农业种植书籍,学习最新的育苗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
灯光下,他年轻的脸庞写满了专注和坚毅。
时间一天天过去,荒地上奇迹般地矗立起了一座座崭新的钢架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那些曾经怀疑、观望的村民,看到这番景象,也不由得啧啧称奇,渐渐打消了疑虑,甚至主动跑来帮忙。
李青川用他的行动和汗水,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就连李建国也时常背着手过来转悠,看着初具规模的温室群,再看看自己那个只知道惹是生非的儿子,心中五味杂陈,对李青川却是越发器重。
温室主体结构完工那天,李青川特地买了不少肉和酒,在工地上摆了几桌,犒劳辛苦了月余的村民们。
“各位叔伯兄弟,温室的架子搭起来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李青川端起酒碗,声音洪亮,“接下来,就是育苗、种植、管理,首到咱们的大蒜丰收,卖上好价钱!我李青川向大家保证,只要大家信我,跟着我干,我一定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好!”村民们群情激昂,纷纷举碗响应。
酒过三巡,李青川悄悄离席,来到村西头的一间破旧小屋。
屋里,一个面色蜡黄的中年妇女躺在床上,正是他的母亲。
“娘,温室建得差不多了。”李青川坐在床边,轻轻握住母亲枯瘦的手,“您放心,等第一批大蒜卖了钱,我就带您去城里最好的医院看病。”
母亲眼中泛起泪光,欣慰地拍了拍儿子的手背:“好孩子,娘信你……咳咳……娘等着……”
从母亲房里出来,李青川抬头望向夜空,繁星点点。
他知道,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心中的信念也更加坚定。
转眼间,秋去冬来,温室内的蒜苗在李青川和村民们的精心照料下,一天一个样,长势喜人。
翠绿的蒜叶如同翡翠雕琢,散发着勃勃生机。
而露天种植的大蒜,此刻还在土里沉睡,等待春天的召唤。
李青川每日都会仔细检查温室内的温度、湿度,观察蒜苗的生长情况,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深知,这第一茬蒜,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关系到村民们的信任,更关系到母亲的医药费。
不知不觉,寒冬将尽,料峭的春寒中己经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暖意。
温室里,一排排大蒜己经初现的蒜头轮廓,浓郁的蒜香开始弥漫。
李青川掐指一算,距离预期的最早上市时间,越来越近了。
这天傍晚,他最后一次巡视完所有温室,站在田埂上,望着夕阳下连片的白色大棚,嘴角终于露出一抹如释重负的微笑。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仿佛都带着丰收的甜香。
他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就要来了。
他转身,朝着村子的方向走去,脚步坚定而有力。
夜色渐浓,村里几户人家的灯火亮了起来,温暖而宁静。
李青川心中默念:娘,明天,明天我们就能看到希望了!
一夜无话,只有窗外的风声,似乎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躁动和期待。
当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村里的公鸡才拉长了脖子准备打鸣时,李青川己经穿戴整齐,推开了自家院门。
他抬头望了望天色,清冽的空气吸入肺中,让他精神一振。
该是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