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倔强的认真

2025-08-18 2481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第315章 倔强的认真

李耀光的眼睛亮了。

他拿起瓶酒对着光看,琥珀色的酒液里浮着极细的药渣,是地道的发酵痕迹。

再捏起颗枸杞,放在鼻尖闻了闻,带着黄河滩特有的沙香。

“这礼物好!比那些花里胡哨的强多了!” 他笑着把袋子系好,“我那超市正缺这种带地方特色的伴手礼。”

王磊举着相机 “咔嚓” 拍了张,镜头转向李建国:“李乡长,这枸杞和苁蓉都是本地种的?”

“都是黄河滩的沙土地长的!” 李建国赶紧接话,腰杆挺直了些,“梁老板说,好药材才能酿好酒,咱这儿的苁蓉,比宁夏的还出药效。”

他偷瞄了眼梁金涛,见对方点头,心里的石头落了半截。

茶喝到半盏,李老板终于按捺不住,把杯子往桌上一放:“咱别坐着了,去酒坊看看吧?我还等着尝尝新酒呢。”

“哎哎,这就去!”

李建国连忙起身,椅子腿在地上划出刺耳的 “吱呀” 声。

他走在最前面,军大衣的风纪扣依然系得紧紧的,却没觉得勒了——刚才李老板的话,比任何客套都让他踏实。

出了会客室,寒风卷着酒香扑面而来。

李耀光深吸一口气,笑着朝车间走:“这味儿正!比省城那些保健酒醇多了。”

李建国跟在后面,看着梁金涛和李耀光并肩走在一起,讨论着发酵的温度、药材的配比,突然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车间的铁门被风撞得 “哐当” 响,寒风卷着酒糟的淡香灌进来,却吹不散空气里的冷清。

李耀光站在车间中央,眉头拧成了疙瘩。

眼前的景象和他想象的完全不同:擦洗的亮如镜面的发酵罐沉默地立在墙角,罐口的红布一看就是新买的;地面扫得干干净净,连点酒糟渣都没有。

只有靠墙的位置摆着十多只粗瓷坛,坛口盖着厚棉被,像堆睡着的胖娃娃。

“这……就是酒坊?”李耀光的手指在最近的坛身上戳了戳,坛壁凉得像冰,“没见蒸酒的锅,没闻见蒸汽的味儿,就这几坛酒?”

他回头看向李建国,眼神里的热络淡了大半,“李乡长,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大老远过来,可不是来看这些东西的。

这酒……是从别处挪来应付事儿的?”

王磊举着相机的手顿在半空,镜头从坛身移到李建国脸上。

记者的直觉让他嗅到了异常——刚才在会客室闻到的酒香明明很浓,可车间里除了这几坛酒,连个正在干活的工人都没有。

他掏出笔记本,笔尖在“生产现状”几个字下顿出个小黑点:“李乡长,梁老板,刚才黄副厂长说‘新酒刚出窖’,怎么没见生产的动静?”

李建国的脸“腾”地红了,从耳根一直蔓延到脖子。

他下意识地搓着手,上衣的风纪扣勒得他喘不过气,求助的目光像根绳子,牢牢拴住了梁金涛。

他哪敢说实情?邹师傅那边放了话,没见到真正的老配方,说啥也不进厂,这些天只能让副厂长盯着工人打扫卫生,那十多坛酒还是邹师傅前天才让人送来的。

梁金涛往前跨了一步,手掌在坛沿上轻轻拍了拍,发出 “咚咚” 的闷响:“李老板,王记者,别急。

这厂子停了有段时间了,确实没恢复生产。” 他弯腰掀开最近一坛的棉被,一股醇厚的药香“呼”地涌出来,比在会客室闻到的浓十倍,“您闻这味儿,邹师傅的手艺错不了。”

李耀光凑近闻了闻,眉头松了些,却还拧着:“酒香是真的,但酿酒得有个摊子吧?

发酵罐空着,蒸锅凉着,总不能凭空变出酒来。”

“是这么回事。” 梁金涛直起身,指了指墙角的发酵罐,“您看这罐,停得久了,得好好修检。

蒸酒的锅炉水管冻裂了,县农机厂的师傅来看过,说能修但是需要时间。”

他又指了指堆在角落的麻袋,“去年的陈药材潮了大半,新收的枸杞还在晒,原料也得等。”

王磊的笔尖在本子上飞快划着:“那这些酒……”

“是邹师傅酿的。” 梁金涛的声音稳了稳,眼神扫过李建国发白的脸,“邹师傅是这酒厂的老匠人,家就在柳河乡。

厂子没弄好之前,我托他在自家院子搭了个小作坊,先用着土方法酿酒。

这些就是我在他那里定的货,准备李老板跟准信了,就开始灌装发货。”

李耀光的手指在坛口转了圈,指尖沾了点渗出的酒液。

他放在舌尖抿了抿——醇和的药香裹着点甜,确实是好东西。

可商人的谨慎没让他松口:“自家院子的作坊?能供得上货?我那些店要是上了架,断货可不是小事。”

“所以才跟您和王大记者说了实话。”梁金涛笑了笑,往车间外指了指,“邹师傅的作坊虽小,规矩不少。

发酵用的还是老缸,蒸酒的火候他亲自盯着,一天出不了多少,但保准每坛都一个味儿。

等厂里的设备修好了,他就搬回来,到时候产能至少翻十倍。”

王磊突然合上笔记本,相机往肩上一挎:“梁老板,邹师傅的作坊离这儿远吗?既然来了,不如去看看?也算亲眼见证下‘柳河劲酒’的诞生地。”

李建国的眼睛猛地亮了——这可比在空荡荡的车间里强!

他赶紧接话:“不远不远,邹师傅家距离厂区也就是二十来分钟车程。”

他生怕梁金涛反对,又补了句,“邹师傅酿酒的手艺在祖厉县都是拔尖的,他那小作坊,干净得很!”

梁金涛看了眼李耀光,对方正摸着下巴琢磨,眼里的怀疑淡了些。

“行啊。”

他点头应下,“正好让李老板看看邹师傅的老法子,也让王记者拍拍真正的酿酒过程。”

寒风卷着雪沫子扑进车间,把那十多坛酒的香气吹得七零八落。

李耀光最后看了眼空荡的发酵罐,转身往外走:“去看看也好。

我做了这么多年生意,信老匠人,更信实打实的作坊。”

王磊举着相机跟在后面,镜头对着车间墙上“安全生产”的标语拍了张。

红漆重新书写后,又用白漆描了边,透着股倔强的认真。

他突然觉得,这空荡荡的车间和一会儿就要见到的小作坊,或许比任何热闹的场面都更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