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昭怀孕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军营湖面投下了一颗巨大的、幸福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开来。团部上下洋溢着喜悦的气氛,战士们见到陆云舟都忍不住笑着道一声“恭喜副团长!”,连团长都特意拍了拍他的肩膀,嘱咐他多照顾家里。
然而,这喜悦最先、也是最汹涌地席卷了两个家庭——陆家和李家。
消息传回的第二天下午,一辆风尘仆仆的吉普车就停在了陆家小院门口。车门打开,陆母和李母几乎是同时跳下车,两人手里都提满了大包小包,鼓鼓囊囊,仿佛要把整个供销社都搬来。
“宁昭!我的好闺女!”李母眼圈红红的,声音带着激动和一丝后怕的哽咽,人还没进屋,声音就先传了进来。她三步并作两步冲到床边,看着靠在床头、气色比昨天好多了的女儿,一把将人搂进怀里,“可吓死妈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注意身体!怀了孩子都不知道!”责备的话语里,是浓得化不开的心疼。
陆母紧随其后,把手里的东西往桌上一放,也凑到床边,仔细端详着李宁昭的脸:“瘦了!肯定没好好吃饭!头晕不晕了?还有哪里不舒服?”她粗糙温暖的手掌抚上李宁昭的额头,又摸摸她的手,动作轻柔得像对待易碎的珍宝,“谢天谢地,祖宗保佑,大人孩子都平安!”
两位母亲围着李宁昭,你一言我一语,关切之情几乎要将她淹没。桌子上、椅子上,迅速堆满了她们带来的东西:整篮的土鸡蛋、成罐的麦乳精、包装精美的奶粉、成包的红糖、大枣、核桃、甚至还有几只活蹦乱跳的老母鸡(暂时拴在了院子里)。那架势,仿佛要把李宁昭未来十个月的营养都一次性补齐。
“妈,我真的没事了,医生都说就是累着了,好好休息就行。”李宁昭被这阵仗弄得哭笑不得,心里又暖又软。
“没事?没事也得好好养着!”陆母斩钉截铁,拿出了当家人的气势,“从今天起,你什么活都不许干!药圃那边我让小王他们盯着,医院那边也请假了是不是?就安心在家躺着!想吃什么、想喝什么,只管开口!”
“对对对!”李母连忙附和,她性格更柔和些,但此刻态度同样坚决,“亲家母说得对!宁昭啊,这头三个月最要紧,可马虎不得。工作的事先放放,身体和孩子最重要!”
李宁昭看着两位如临大敌的母亲,知道反抗无效,只能无奈又幸福地点头:“好,我听你们的。”
安抚好“重点保护对象”,两位母亲的目光齐刷刷转向了一旁正在笨拙地削苹果(苹果皮削得足有半厘米厚)的陆云舟。
陆母走过去,一把夺过儿子手里惨不忍睹的苹果和水果刀:“行了行了,别糟蹋东西了!削个苹果都跟打仗似的!”她嫌弃地看了一眼儿子,随即正色道:“云舟,你过来!”
陆云舟不明所以,擦擦手,乖乖站到两位母亲面前,高大的身躯莫名有点局促。
“从今天起,宁昭的伙食,你负责学!”陆母下达指令,“外面的饭再好吃,也不如家里做的干净营养。你虽然会做饭但是厨艺不精,孕妇吃什么你不知道,你一个大男人,不能光等着我们伺候!得学会照顾自己媳妇儿和孩子!”
李母也温和地补充:“是啊云舟,孕妇口味有时候会变,想吃什么就得马上做。我们也不能天天守在这儿,你得学会几手。”
陆云舟看着床上笑盈盈看着他的妻子,再看看两位一脸严肃的岳母和亲妈,立刻挺首腰板,行了个标准的军礼:“是!保证完成任务!妈,你们教,我学!”
于是,陆家那小小的厨房,瞬间成了“孕妇营养餐特训基地”。
陆母系上围裙,雷厉风行:“首先,这汤得会煲!老母鸡炖汤最补气,加几片黄芪、当归(药圃里自产的),再放点姜片去腥……”她一边讲解,一边麻利地处理着食材,动作行云流水。
陆云舟拿着小本本,神情专注得像在听作战部署,认真记录着每一个步骤、每一种配料的分量:“水开撇浮沫……小火慢炖两小时……盐最后放……”他高大的身影挤在狭小的厨房里,显得有些笨拙,但眼神却异常认真。
李母则更注重细节和口味变化:“云舟啊,宁昭最近要是想吃酸的,你就给她弄点糖醋排骨,或者酸辣土豆丝,开胃。要是觉得腻,就弄点清淡的蔬菜粥……还有啊,鸡蛋羹要蒸得嫩嫩的,火候最关键……”
陆云舟连连点头,像个求知若渴的学生。他着按照母亲们的指导,切菜、打鸡蛋、控制火候。第一次尝试做孕妇餐,油温没控制好,“滋啦”一声巨响,手忙脚乱的样子逗得李宁昭在里屋首笑,陆母则在一旁又好气又好笑地数落。
最终,在两位母亲严格的“监工”和无数次的“返工”下,陆云舟的“孕妇餐作”——一碗鸡蛋羹,颤巍巍地端到了李宁昭面前。
“尝尝?”陆云舟紧张地看着妻子,额头上还挂着汗珠。
李宁昭拿起勺子,舀了一勺鸡蛋羹,入口滑嫩,味道竟然还不错。她看着丈夫期待又紧张的眼神,笑着点头:“好吃!我们家陆副团长出得厅堂,下得厨房啦!比你之前做的饭菜都要好吃”
陆云舟紧绷的脸瞬间舒展开,露出一个如释重负又带着点小得意的笑容,仿佛打赢了一场攻坚战。
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和“战术研讨”,两位母亲最终拍板决定:轮流驻扎!陆母先留下来照顾半个月,把陆云舟的厨艺基础打扎实,同时接管药圃的日常管理(主要是监督战士们干活)。半个月后,李母再来换班,带来更多家乡风味的滋补食材和育儿经。务必确保李宁昭在孕期得到最妥帖的照顾。
团部医院也很快做出了安排:鉴于李医生的身体状况和对部队的重要贡献(尤其是药圃项目),特批李宁昭一个月的全薪休假,安心在家养胎。假期结束后,恢复工作时,工作量减半,主要坐诊和进行一些文书指导工作,暂不安排外勤巡诊。
李宁昭虽然心系工作,但也知道这是大家的好意和必要的保护,欣然接受了安排。她摸着依旧平坦的小腹,感受着里面那个悄然孕育的小生命,心中充满了对新身份的期待和对未来的憧憬。
几天后,陆父和李父这对亲家,也风风火火地赶到了军营。
两位老爷子一进门,目光先是齐刷刷地落在李宁昭身上,关切地问候了几句,确认儿媳/女儿确实没事后,那话题立刻就像脱缰的野马,首奔主题而去——孩子是男是女?以及,由谁来教这个未来的小战士/小医生最重要的“技能”?
客厅里,弥漫着茶叶的香气和两位父亲隐隐的“硝烟味”。
陆父(现任军区师长以前的炮兵团长)端起茶杯,抿了一口,中气十足地率先发言:“老李啊,我看宁昭这气色,怀的肯定是个大胖小子!虎头虎脑,像我儿子小时候!这孩子,将来必须得继承我们老陆家的传统!打枪是基础!三岁,不,两岁半就得摸枪!先从玩具枪练起,培养手感!五岁我带他去靶场,听那子弹出膛的声音!男子汉,就得有这股子血性!”他越说越激动,仿佛己经看到小孙子抱着步枪的英姿。
李父(现任机械师团长长)放下茶杯,慢条斯理但毫不退让:“老陆,你这重男轻女的思想要不得。我看宁昭这胎相,秀气,保不齐是个贴心小棉袄!女孩怎么了?女孩就不能保家卫国了?我看天生就是拿手术刀的料!认药材、听诊器,从小就得熏陶!打枪多危险?万一吓着孩子!学医救人,悬壶济世,这才是正道!”
“嘿!老李你这话说的!”陆父不乐意了,声音又拔高一度,“当兵保家卫国,扛枪打仗,怎么就不是正道了?没有我们扛枪的,哪有你们安心救人的地方?这孩子,必须得会打枪!这是军人的根!”
“根?健康的身体才是根!”李父也提高了音量,据理力争,“没有医生救死扶伤,你们受伤了谁管?孩子学医,不仅能保护自己,还能保护战友!意义更大!打枪?等他长大点,有兴趣了再说!启蒙必须从医开始!”
“从枪开始!”
“从医开始!”
两位老爷子脸红脖子粗,争得不可开交,茶杯在桌上震得叮当响。一个挥舞着手臂模拟射击姿势,一个比划着听诊的动作,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孙子/孙女归属权及未来职业规划”的激烈辩论。
陆云舟和李宁昭坐在旁边,面面相觑,想劝又插不上嘴,看着两位老小孩为了一个还没影子的“小豆丁”争得面红耳赤,既好笑又无奈。
陆母和李母从厨房出来,看到这一幕,同时叉腰。
陆母:“陆大炮!你个龟孙儿,你吼什么吼!吓着我孙子/孙女了!”
李母:“老李!注意点形象!跟亲家争什么争!”
两位老爷子被自家老伴一吼,气势顿时矮了半截,但依旧互相不服气地瞪着眼,小声嘀咕。
陆父:“哼,反正得学打枪……”
李父:“……学医才是正途……”
最后,还是李宁昭笑着打圆场:“爸,公公,你们别争啦。不管是男孩女孩,不管是学打枪还是学医,只要是健康快乐的,我都喜欢。再说了,孩子以后喜欢什么,让他自己选嘛。”
陆云舟也赶紧附和:“对对对,孩子自己的兴趣最重要。说不定他/她将来文武双全呢?既会治病救人,也能百步穿杨!”他试图描绘一个完美的蓝图。
两位老爷子这才哼哼唧唧地暂时偃旗息鼓,但眼神交汇时,依旧充满了“走着瞧”的意味。显然,这场关于第三代教育权的“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
小小的宿舍里,因为新生命的到来,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和拥挤。桌上堆满了营养品,厨房里飘着各种滋补汤羹的香气,空气中交织着长辈们关切的唠叨、对未来幸福的憧憬,以及那两位老父亲为了“孙子/孙女”前途而进行的、甜蜜又略带火药味的争吵声。李宁昭被这浓浓的、甚至有点“霸道”的爱意包围着,虽然行动上多了许多“不许”的“枷锁”,心里却被前所未有的幸福和踏实填满。
窗外的军营,号角声声,训练场上的呐喊依旧嘹亮。而在这小小的屋檐下,一个关于生命、关于传承、关于爱的全新篇章,正伴随着锅碗瓢盆的交响和长辈们幸福的争执,热烈地展开。药圃里的当归,在秋日的阳光下静静生长,仿佛也在默默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甜蜜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