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血脉的传承

2025-08-17 4068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老梅树的枝桠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投下斑驳的阴影。李宁昭坐在树下的石凳上,正低头调试新相机的焦距,忽然抬头望向不远处那片生机盎然的菜畦。

"云舟,"她轻声唤道,"你还没告诉我,为什么会在院子里种这些菜?”

陆云舟正在给一株番茄搭支架,闻言动作顿了顿。他首起腰,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走到梅树下挨着妻子坐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脸上投下细碎的光影。

"这要从我母亲说起。"他的目光投向远方,仿佛穿越时光,"她不仅是陆家的夫人,还是一位种子专家。"

"种子专家?"李宁昭惊讶地放下相机。

陆云舟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巴掌大的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几十粒形态各异的种子,有的圆润,有的细长扁平,在阳光下泛着生命的光泽。"他轻声道,"她常说,种子是一个国家的命脉。"

李宁昭屏住呼吸,看着丈夫指尖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无限可能的种子。微风拂过,带来泥土和植物的清香。

"记得我六岁那年,"陆云舟的声音低沉而温柔,"母亲带我和姐姐去乡下田间。那时正值饥荒,田里的麦子稀稀拉拉,穗子小得可怜。农民们跪在地里哭,母亲却蹲下身,挖出一把土放在我手心。"

他摊开手掌,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那把干裂的泥土:"'帆帆,云舟,你们看,'她说,'这不是贫瘠的土地,只是没有遇到对的种子。'"

李宁昭不自觉地握紧了相机,镜头反射着太阳的光芒。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毕业于东北农学院(科普时间:这是现东北农业大学前身,建立于1948年),专攻作物遗传育种。"陆云舟的眼中闪烁着骄傲,"她本可以去国外深造,却选择留在国内,走遍大江南北收集地方品种。"

一片梅叶飘落,正好落在李宁昭膝头。她轻轻捻起叶柄,听着丈夫继续讲述。

"父亲常年在部队,母亲就带着我们奔波于各个试验站啊,各个粮站。我童年的玩具不是九连环或蟋蟀罐,而是不同品种的麦穗和稻谷。"陆云舟笑了笑,"她教我和姐姐辨认作物的特征,说每粒种子里都藏着大地的密码。"

李宁昭想象着年幼的陆云舟蹲在田间,小手捧着麦穗认真观察的样子,心头涌起一阵柔软。

"有一次我问她,为什么父亲在部队日夜操练这是在为中国争地位这是多威风的事业啊,她却总往最穷的乡下跑。"陆云舟的声音忽然有些哽咽,"她说,父亲在做的事是军人的职责是让中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而她做的是让中国千万家庭站起来,不再受饥饿的折磨。"

这句话像一滴水落入湖心,在李宁昭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她忽然明白了院子里那些蔬菜的意义——那不仅是一片菜地,更是一份传承。

"所以...你学会种地,是为了延续母亲的事业?"

陆云舟轻轻合上布包,将种子重新收好:"起初只是听了母亲的话。后来发现,看着亲手种下的种子破土而出,那种喜悦..."他寻找着合适的词,"就像见证一个小小的奇迹。"

一只蜜蜂嗡嗡飞来,停在他们脚边的一丛野花上。两人静静地看它采完蜜,又振翅飞走。

陆云舟望着蜜蜂远去的方向,"她说这里面有她从西北带回来的抗旱小麦,从西南山区收集的耐寒稻种,都是经过多年选育的优良品系。""后来母亲腿伤了,不能再穿梭在乡下的田野间。"陆云舟的声音忽然低沉下来,手指无意识地着石凳边缘的一道裂纹,"那年我十西岁。"

李宁昭放下相机,发现丈夫的眼神飘向远方,仿佛穿透时光看到了什么。她轻轻握住他的手,感受到他掌心因常年握枪而留下的薄茧。

"是在大巴山深处,"陆云舟继续道,声音轻得像是在自言自语,"为了采集一种野生稻种。那地方地势险峻,连当地农民都劝她别去,但她执意要上山。"

一阵风吹过,老梅树的枝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个故事伴奏。李宁昭看见一片花瓣落在陆云舟肩头,却不敢伸手拂去,生怕打断他的回忆。

"她在湿滑的山路上摔了下来,右腿胫骨骨折,又在阴冷的山洞里躺了一夜才被找到。"陆云舟的喉结滚动了一下,"伤口感染了,连北平最好的德国医生都束手无策。从此她走路多了就会腿疼,更别提下田了。"李宁昭的眼前仿佛浮现出那样一幅画面:一位优雅的知识女性,被困在华丽的宅院里,望着窗外的田野却再也不能踏入其中。她的心揪了起来。

"那...那些种子呢?"她轻声问道。

陆云舟的眼中突然有了光彩:"母亲虽然不能亲自下田,但她的工作没有停止。"他拉着李宁昭站起来,"来,我给你看样东西。"

他们穿过庭院,来到书房。陆云舟从红木书柜最上层取下一个樟木匣子,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匣子打开时发出轻微的吱呀声,露出里面整齐排列的数好几个牛皮纸小包,每个都用细绳捆扎,上面用工整的小楷标注着名称和日期。

"这是母亲的宝贝。"陆云舟的声音里带着近乎虔诚的敬意,"她受伤后,就把全部精力用在整理这些年的收集成果上。每一包种子都记录着采集地点、生长特性和试验数据。母亲让我取了其中一部分种子让我试验"李宁昭凑近看去,只见纸包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豫北抗旱小麦,1959年4月采集,千粒重38.2克,蛋白质含量12.7%...""川东耐涝水稻,1960年8月采集,分蘖力强,抗稻瘟病..."(科普时间:三年自然灾害

1959-1961年,中国遭遇严重干旱和粮食短缺,但未被归类为"灾荒",主要因"大跃进"运动和虚报浮夸导致农业产量虚高,实际粮食供应不足引发危机。 ?)

"她常说,这些数据比珠宝还珍贵。"陆云舟轻轻抚过那些纸包,"有时候我半夜醒来,还看见她在灯下记录种子的发芽率,一忙就到天亮。"

李宁昭突然明白了丈夫院子里那些作物的意义——那不仅是一片菜地,更是一座活着的纪念碑。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种地的?"她问道。

陆云舟从匣子底层取出一个特别小的纸包,没有标注任何信息:"就在母亲受伤后的那个冬天。她高烧不退,医生都说准备后事吧。我跪在她床前,手里就攥着这包种子。"

他的指尖微微发抖:"那是母亲最后收集的品种,还没来得及分类记录。我哭着对她说,我一定会把这些种子种出来,替她完成研究。"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落在那个无名的小纸包上。李宁昭屏住呼吸,仿佛见证着一个神圣的契约。

"后来呢?"她几乎是用气音问道。

"后来母亲奇迹般地挺过来了。"陆云舟的嘴角扬起一个温柔的弧度,"她说听见了我的誓言,舍不得走。"他将小纸包放回原处,"从那天起,她就系统地教我种子学知识,从基础的分类到杂交技术,就像...就像要把一生的学识都灌输给我。"

李宁昭看着丈夫沉浸在回忆中的侧脸,忽然注意到他眼角有一丝。她悄悄握住他的手,感受到那里传来的温度。

"所以你院子里的菜地...""是我十五岁那年开辟的。"陆云舟合上匣子,声音恢复了平静,"起初只是种些简单的蔬菜,后来慢慢尝试母亲收集的品种。周老——就是那位军医——帮我找了不少农业书籍,还引荐了几位农学教授。"

他带着李宁昭回到庭院,指着那片菜畦如数家珍:"这边是普通品种,主要供家里食用。那边几株是母亲从山东带回来的抗旱白菜,角落里的是耐盐碱的土豆,适合在沿海地区种植..."

李宁昭跟着他的指引看去,这才发现那些看似普通的作物中,确实藏着不少特殊品种。它们或许不如名贵花木艳丽,却自有一种坚韧的生命力。

"为什么一定要亲手种植呢?"她忍不住问。

陆云舟弯腰拔起一株杂草,动作娴熟而轻柔:"母亲说,种子是有记忆的。只有亲手触摸土壤,观察每一片叶子的变化,才能真正理解它们的语言。"他首起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况且,如果连自家院子里的几株作物都照顾不好,又怎么敢奢望帮助千千万万的农民

李宁昭注意到他说这些种子时,眼中那种近乎虔诚的光芒。这与她在训练场上见到的那个雷厉风行的陆云舟判若两人。

"你试过种植这些特殊的种子吗?"她好奇地问。

陆云舟摇摇头:"时机还不成熟。这些品种需要特定的种植技术和环境,贸然推广反而会害了农民。"他指了指院子一角,"不过我留了一块试验田,等准备充分了..."

李宁昭顺着他的手指看去,这才注意到菜园最边缘有一小块用竹篱围起来的区域,里面种着几株她叫不出名字的作物。

"那是——"

"一种抗旱的粟米品种,母亲在陕西收集的。"陆云舟的眼中闪烁着希望,"如果试种成功,或许能帮助干旱地区的百姓。"

李宁昭突然站起身,拿起相机对准那片试验田。快门声清脆地响起,定格下这些承载着希望的绿色生命。

"我可以帮你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她回头对丈夫说,"从种子到成熟,每个阶段都拍下来。"顿了顿,又补充道,"就像记录鸟类迁徙一样。"

陆云舟怔了怔,眼中渐渐泛起温柔的笑意。他起身走到妻子身边,轻轻揽住她的肩膀。

"母亲她常说,好的育种家不仅要有农人的手,还要有诗人的心和科学家的眼。"陆云舟指了指李宁昭手中的相机,"你刚好有那双发现美的眼睛。"

李宁昭耳根一热,低头摆弄相机掩饰自己的害羞:"我只是觉得...这些种子像一个个等待被讲述的故事。"

"确实如此。"陆云舟牵起她的手,带她走向试验田,"每粒种子都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就像母亲说的,解决了吃饭问题,一个民族才能真正挺首腰杆。"

他们在试验田边蹲下。陆云舟小心翼翼地拨开一株作物的叶片,露出刚抽出的穗子:"看,这就是母亲说的'大地的密码'。谁能想到,这么小的穗子里,可能藏着解决千百万人温饱的关键?"

李宁昭透过取景框观察那些细小的颗粒,第一次感受到农业不仅是泥土与汗水,更是一门精深的科学,一种深沉的爱。

老梅树静静伫立,见证着这个关于种子与传承的承诺。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埋藏在泥土之下,等待破土而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