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山海关时,纸鸢正从关外回来。她背着一只乌木琴匣,匣子里装的不是琴,而是一把断剑。剑名“霜降”,是她师父在十年前塞北最后一场大战里折断的。师父临终前把断剑塞进她手里,说:“替我把它带回去,带到山海关里最高的那座烽火台,让它再看看中原的雪。”
纸鸢那时才十三岁,只记得师父的血比雪还冷。她抱着剑匣一路往南走,饿了就啃冻硬的馍,渴了就抓雪吃。路上她见过饿得啃树皮的妇人,也见过用草绳勒死自己孩子的父亲。乱世像一把钝刀,慢慢割着所有人的脖子。她咬紧牙关,没让眼泪冻在脸上。
十年后,她回来了。山海关的城墙比记忆里矮了半截,砖缝里长出枯黄的茅草。守关的老卒打着哈欠,用长矛挑开她的包裹,看见断剑时愣了一下:“姑娘,这是什么?”
“骨灰。”纸鸢说。老卒立刻缩回手,在衣襟上蹭了蹭,像沾了晦气。
她没解释。师父的骨灰其实撒在关外的白狼河里了。断剑只是借口,她真正要带回来的,是师父最后那句话——“再看看中原的雪”。
烽火台在关城西南角,爬上去要过九十一级台阶。纸鸢数着台阶,想起师父教她数数时,用雪在河滩上画横线。师父说:“等你能数到一百,就能回家了。”如今她早就能数到一千,却再没人说“回家”二字。
烽火台顶的风像刀,吹得她斗篷猎猎作响。她解开琴匣,取出断剑。剑身只剩三寸,断面泛着青灰色的光,像冻住的湖面。她把它插在垛口,让剑尖对着南方。
“师父,雪来了。”
雪果然来了。先是零星几点,后来大片大片地扑,像无数白蛾撞向城墙。纸鸢伸手接雪,雪片落在掌心不化,她才想起自己戴着鹿皮手套。师父死那年,她还没这双手套。
暮色西合时,她看见关内驰道上有队人马。黑甲红缨,是朝廷的驿使。领头的人骑着匹枣红马,马颈下挂着铜铃,叮叮当当传得很远。纸鸢心头一跳——那铃声她听过。
十年前,师父带她躲驿使,说这些人比北狄的刀还快。如今她长大了,驿使还是驿使,只是马瘦毛长,铃铛声里带着锈味。
驿使住进了关城的驿站。纸鸢在对面酒铺里要了一碗浊酒,隔着窗棂看他们卸甲。那匹枣红马被拴在马厩里,蹄子不安地刨土。铃铛声停了,纸鸢却更心慌。
酒铺老板是个独眼老头,给她端酒时瞥了眼她桌上的断剑:“姑娘,当兵的?”
“送剑的。”纸鸢用指尖蘸酒,在桌上画线,“送到就完了。”
老头用围裙擦手:“这年头,剑比人走得远。”
半夜,纸鸢被马蹄声惊醒。她摸黑爬上烽火台,看见驿使们正悄悄开城门。枣红马走在最前,马上驮着个蒙面人,身形瘦小,像捆干草。
纸鸢想起师父说过,朝廷每年冬天都要往北狄送人。有时是绸缎茶叶,有时是工匠画师,今年竟轮到活人。她攥紧断剑,雪从指缝间漏下去。
第二天,关城贴了告示。说是昨夜有刺客盗走边防图,驿使追出三十里,只夺回半幅残卷。纸鸢挤在人群里,看见告示上画着个圆脸姑娘,左眼下有颗泪痣——和她一模一样。
她摸了摸自己的脸。泪痣是假的,用炭笔画的。昨夜她跟着驿使出关,在雪地里救下那个蒙面人。对方是个十六七岁的男孩,怀里揣着边防图,说是要带去给北狄的哥哥。
“你哥哥是谁?”
“北狄左贤王。”男孩吐出一口血,“我娘是中原人,被抢去草原的。”
纸鸢想起师父。师父也是中原人,被北狄俘虏后逃回来,却再没人信他。人们说他早被狼吃了,回来的只是披着人皮的鬼。
她把男孩藏进烽火台下的暗室。那是师父当年挖的,藏过伤兵也藏过酒。暗室里有张羊皮地图,标记着北狄各部的营地。师父临死前用血画了个圈,说:“这里埋着三百具中原人的骨头。”
男孩叫阿雪,因为他出生在草原上第一场雪里。他哥哥是左贤王的侍卫长,去年偷偷托人带信,说北狄今冬要借道山海关,首取幽州。
“朝廷知道吗?”纸鸢问。
“知道,但皇帝说幽州太远,懒得管。”阿雪咳嗽,血沫溅在地图上,“他们想用我换停战。”
纸鸢想起师父折断的剑。剑断那天,朝廷的使者正和北狄饮酒,约定以白狼河为界,河南归中原,河北任北狄牧马。师父骂了句“卖国”,就被自己人砍了。
她盯着地图上的血圈,忽然说:“我带你去找骨头。”
暗室里的骨头是师父藏的最后一张牌。那是十年前北狄劫掠时,三百个被活埋的中原奴隶。师父偷偷记下位置,说总有一天要让这些人回家。
纸鸢和阿雪在雪地里挖了三天。手指冻得失去知觉时,他们挖到了第一具骸骨——锁骨上穿着铁链,铁链另一头系着个铜铃铛。纸鸢把铃铛摘下来,摇一摇,声音清脆得像十年前的春天。
阿雪数着骨头,数到第二百七十三具时,雪停了。太阳出来照在骨头上,白得晃眼。纸鸢把骨头装进师父留下的麻袋,每装一袋就插一炷香。香是驿站里偷的,劣质的松香味呛得人流泪。
“够了吗?”阿雪问。
“还差二十七具。”纸鸢说,“师父说,要凑够三百才能让朝廷听见。”
其实他们都知道,朝廷听不见。但纸鸢还是挖完了最后一具。那具骨头特别小,像十三岁的女孩。她把它抱在怀里,忽然想起自己离开师父那年,也是十三岁。
他们把骨头堆在烽火台下,浇上松脂。点火那刻,阿雪突然说:“我哥哥来了。”
远处雪原上出现黑压压的骑兵,像群乌鸦。领头的是个银甲少年,马鞍上挂着铜铃,和纸鸢十年前听见的一模一样。
“你走吧。”阿雪把边防图塞进她手里,“我哥哥答应过我,不伤中原百姓。”
纸鸢没动。她看着火堆里的骨头,火苗舔着铜铃铛,发出细微的爆裂声。
“我师父说,”她轻声道,“骨头烧起来,声音像回家。”
骑兵越来越近。阿雪翻身上马,回头冲她喊:“你叫什么名字?”
“纸鸢。”她答,“纸做的鸢,飞得再高,线也在地上。”
左贤王的骑兵在关外停下。他们没有进攻,只是静静看着烽火。纸鸢站在火堆旁,把边防图一张张扔进火里。图纸烧得很快,火光照亮她左眼下那颗用炭笔画的泪痣,被烟熏成了黑色。
阿雪的哥哥下马走来。他比阿雪高半个头,眼睛是草原人特有的灰蓝色。他弯腰从火堆里捡起一枚铜铃铛,在手里掂了掂。
“这是奴隶的铃铛。”他说,“我弟弟呢?”
“死了。”纸鸢撒谎,“被我的剑杀死的。”
她举起断剑。剑身映着火光,像一截凝固的晚霞。左贤王盯着剑看了很久,忽然笑了:“十年前,有个中原人用这把剑杀了我父亲。”
“现在轮到我了。”纸鸢说。
她挥剑的姿势很笨拙,像挥一根烧火棍。左贤王侧身避过,顺手折断了她三根手指。断剑掉在雪里,发出清脆的声响。
“你师父没教过你,”左贤王说,“剑断了就该扔。”
纸鸢跪下来,用左手去够剑。雪钻进她的袖口,化成水,像师父的血。
左贤王最终没有入关。他带走了阿雪的尸体,还有烽火台上那把断剑。纸鸢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驿站里,独眼老头正在给她包扎手指。
“骑兵走了?”她问。
“走了。”老头说,“他们带走了所有铃铛,挂在马鞍上。现在听起来,像一群哭丧的羊。”
纸鸢笑了,牵动手上的伤,疼得吸气。窗外又开始下雪,这次的雪很细,像盐。她想起师父说过,雪落无声,但落在骨头上会有回响。
第二年春天,山海关的城墙重新砌高了三尺。新来的守将是个年轻人,喜欢在烽火台上放风筝。纸鸢在酒铺里看见他,手里牵着根红线,线那头是只白鹰形状的风筝。
“纸做的?”她问。
“羊皮。”年轻人笑,“纸鸢飞不高,会烂在雨里。”
纸鸢没说话。她左眼的泪痣己经洗掉了,留下淡淡的青印。年轻人请她喝了一杯杏花酒,说风筝是他妹妹扎的,妹妹死在北狄的马蹄下。
“你恨他们吗?”纸鸢问。
“恨。”年轻人答,“但风筝飞得越高,线就越长。总有一天,线会够到草原。”
纸鸢看着那只白鹰越飞越高,忽然想起师父最后那句话。她摸了摸怀里,断剑的剑柄还在,用布包着,像块冰。
“能带我去烽火台吗?”她问年轻人。
烽火台上的风还是很大。纸鸢把剑柄插在垛口,和当年插断剑的位置一模一样。年轻人递给她风筝线,说:“试试。”
纸鸢没接。她解开布包,把剑柄扔进风里。剑柄打着旋儿下落,被风筝线缠住,竟挂在了白鹰的爪子上。
“它飞走了。”年轻人说。
纸鸢点头。她看见白鹰带着剑柄飞向北方,穿过云层,变成一个小黑点。线轴在她手里嗡嗡转,像师父当年摇的纺车。
“会断吗?”她问。
“不会。”年轻人答,“线是用我妹妹的头发编的。”
纸鸢在关城住了下来。她学会了扎风筝,用竹篾和宣纸,糊成各种形状。春天卖蝴蝶,夏天卖蜻蜓,秋天卖大雁。冬天她什么也不卖,只是坐在烽火台上喝酒。
独眼老头的酒铺变成了风筝铺。纸鸢在铺子门口挂了个木牌,写着:“纸鸢三两一只,飞得高,线不断。”
有一天,一个草原来的商人买走了最大的那只鹰。商人走后,纸鸢发现风筝线轴上缠着根铜铃铛。铃铛很小,声音却很脆,像十年前的春天。
她把它挂在铺子门口。风吹过时,铃铛响,风筝飞。
很多年后,当山海关的城墙再次倒塌时,人们在废墟里找到一只生锈的铜铃铛。铃铛上刻着一行小字:“带我回家。”
没人知道铃铛是谁的。但每个经过的人都会摇一摇,听它发出清脆的声响。
像雪落在骨头上。
像纸鸢飞过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