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蝉鸣未歇

2025-08-24 2882字 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夏至后的第七个夜晚,旧城的蝉声像从漏壶里滴出的水,一滴贴着一滴,不肯断绝。

宋栖迟把自行车停在巷口,抬眼望见“槐安里”三个斑驳的漆字,像三块没合上的棺材板。

她今天第二次来,为一把钥匙。钥匙属于母亲生前托管的樟木箱,据说里面只放了一本发黄的通讯录。

可律师告诉她:不拿钥匙,箱子七天后会被清运。

于是,她踩着月光来了。

钥匙在一位姓顾的老先生手里。

顾先生住12号,曾是旧邮电局的译电员,退休后守着一座带天井的老屋,屋里养了两缸睡莲,莲叶下潜伏着颜色暧昧的锦鲤。

宋栖迟摁门铃时,顾先生正给锦鲤撒食,一把鱼粮像碎金撒进墨绿绸缎。

“宋小姐?”他擦擦手,声音像旧磁带倒带,“你母亲走时,我正住院,没赶上追悼会。”

宋栖迟注意到他左手缺了半截无名指,断面结着淡红的疤。

顾先生引她穿过回廊,廊檐垂着风铃,铃舌却是子弹壳。

“我年轻时在滇缅线,听弹片飞。”他头也不回,“风铃能让我记得,声音也有锋刃。”

钥匙被一根红线穿着,挂在客堂神龛旁。

神龛里供的不是祖宗,而是一台老电台,旋钮缺了拇指盖大小的一块。

顾先生把钥匙递给她,却没松手。

“先听我讲个故事吧,”他说,“讲完你再把箱子打开。”

宋栖迟本想拒绝——末班车还有西十分钟,可电台上的指示灯忽然闪了闪,像谁在眨眼。

她于是坐下。

故事开始于1944年。

那时顾先生还不姓顾,他姓谷,名孟秋,是译电班的学徒。

七月的一个傍晚,班长抱来一沓截获的日文电报,让他们分组破译。

谷孟秋分到的那条只有十七个假名,却怎么也拼不出完整语义。

夜里两点,他困得趴在电报纸上睡着。

醒来时,耳边多了一道女声,轻轻念:“夕立、蝉丸、槐安。”

他抬头,窗外槐树被暴雨打折了枝,蝉声骤停。

第二天,他把这三个词填进电报的空白,译文竟通了:

“夕立之后,蝉丸于槐安里接头,携图。”

他们据此抓获两名日军测绘员,缴获一张手绘的滇缅公路桥梁图。

庆功宴上,班长拍着他肩说:“你小子做梦都带天耳通。”

只有谷孟秋自己知道,那不是梦——他确实听见了声音,来自1949年。

声音第二次出现,是1950年深秋。

他在上海邮电局报到不足半年,夜里值班,电台旋钮自动转到某个频段。

女声再次出现,断断续续:“……孟秋,你别娶……”

随后是一串呼号,像求救。

谷孟秋摘下耳机,后背湿透。

那时他正和医院的小护士顾景岚谈恋爱,婚期定在腊月。

犹豫三天后,他还是把婚帖发了出去。

婚礼前夜,电台再次自启,女声近乎哀求:“你娶她,她就再也回不去。”

谷孟秋拔掉电源,用棉被把电台裹起。

第二天,新娘在过十字路口时被一辆美军吉普撞飞,当场殒命。

肇事司机逃逸,只留下车头掉漆的“Ford”字样。

故事讲到这儿,顾先生停住,起身给宋栖迟倒了一杯冷泡乌龙。

“后来?”她问。

“后来我就姓顾了。”他答非所问,“景岚的姓。”

宋栖迟心里一颤,想起母亲临终前抓着她的手说:“如果……见到姓顾的老人,别怪他。”

顾先生把钥匙放到她掌心。

“你母亲也听过那个声音。”他说,“1967年,她来给我送电报稿,听见电台里喊她‘小满’——那是她的小名。

声音告诉她,别回南京,留下。

可她没听,回去后,被剃了阴阳头,关进牛棚。

出来后,她第一件事就是来找我,问那声音还会不会来。

我告诉她,声音只在岔路口出现,像岔路本身。”

宋栖迟钥匙,齿痕冰凉。

“那声音到底是谁?”

顾先生摇头。

“我不知道。也许是未来的我们,也许是时间的回声。

但有一点——它从不说谎,只是我们不听。”

宋栖迟带着钥匙回到出租屋,己是凌晨两点。

樟木箱搁在床底,像一口微缩的棺材。

她用钥匙拧开锁,箱盖“哒”一声弹起。

里面确实只有一本通讯录,封面写着“栖迟”二字,是母亲的笔迹。

翻开第一页,夹着一张车票:

“2015年8月7日,上海—昆明,K79,13车17号下铺。”

正是今日。

票背面有一行铅笔字:

“如果听见蝉声忽然停了,就去槐安里12号。”

她攥着车票,忽然听见窗外蝉声骤停。

像有人按了静音键。

她冲出门,打车首奔槐安里。

12号大门敞开,天井的睡莲缸碎了一只,锦鲤在地砖上扑腾。

顾先生倒在回廊下,手边是那只老电台,旋钮被血染红。

他还有意识,把耳机递给她。

“赶上了……”他气若游丝,“你听。”

耳机里先是一阵电流噪,随后女声出现,像从水底浮出:

“栖迟,我是宋满,三十年前的妈妈。

箱子里的车票,是我留的最后一步棋。

我本可以不去南京,可我必须生下你,才能让你在今天救一个人——

谷孟秋,他在1950年失去爱人后,曾试图烧毁电台,被我拦下。

我告诉他:‘你会在75岁那年,被一个姓宋的姑娘所救。’

别叫救护车,把电台旋钮往左拧到底,再喊他‘景岚’。”

宋栖迟照做。

旋钮转到底的瞬间,电台外壳裂开一道蓝白电弧,像微型闪电。

顾先生瞳孔里的光重新聚拢,他喃喃:“景岚……”

随后,他断掉的半截无名指忽然长出一截虚影,像被光补全。

耳机里传来最后一句:

“谢谢你,女儿。

记得,蝉声再响时,就是再见。”

五分钟后,救护车抵达。

医生宣布:顾先生己无生命体征。

可宋栖迟看见,他嘴角带着笑,左手无名指完整无缺,仿佛从未缺过。

她抬头,天井上方,一轮月亮白得像新磨的刀。

蝉声,重新席卷了整座旧城。

一个月后,宋栖迟收到邮局寄来的包裹。

寄件人:顾孟秋。

包裹里是那本通讯录,最后一页新写了一行字:

“未来不是既定的轨道,而是回声。

当你听见它,请回答。”

落款日期:2025年8月7日。

——正是今天。

夜十点,宋栖迟把电台接上电源,戴上耳机。

窗外,蝉鸣未歇。

她轻声说:“我在。”

电流噪里,一个童声回应:

“妈妈,别害怕,我只是提前来打个招呼。”

宋栖迟低头,看见自己平坦的小腹,忽然明白——

那声音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此刻正在生长的,新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