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雾中行舟2

2025-08-24 2500字 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人若忘了自己曾在雾里行舟,便再也看不见江心的月光。”

江城的西月,总是先在雾里醒来。老旧的汽笛声像一根钝锈的针,戳破灰白的绸缎,却戳不破黏稠的潮气。沈杳把窗推开一条缝,水汽便钻进来,带着铁锈与苔藓的味道,像是把整座城市的往事都翻了个面。

她盯着对岸的灯塔——那是废弃的,灯罩早被飞鸟撞碎,只剩铁架子在雾里摇晃。可它仍旧亮,亮在沈杳的记忆里:十二年前,她站在同样的窗口,看见父亲提着一只褪色的皮箱,沿着江堤走向那灯塔。他回头冲她笑,说:“等雾散了,我就回来。”

雾散了又聚,父亲没有回来。

沈杳在江城档案馆工作了八年,整理过无数沉船档案。她熟悉每一艘船的名字、每一块暗礁的坐标,却唯独找不到父亲最后登上的那艘“听潮号”。那艘船像被雾吞噬的鸟,连残骸都未曾留下。

首到西月十七日,她在旧仓库里翻到一册未编目的卷宗。封面用褪色的墨水写着:

“一九八七·听潮号·事故补遗·绝密”

她的心脏猛地缩紧,指尖在纸页上发抖。卷宗里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父亲站在甲板上,身边是一个陌生男人,两人笑得像要把整条江都点亮。照片背面潦草写着——

“顾闻:若我未归,替我照顾好杳杳。”

顾闻。沈杳默念这个名字,像含住一颗带棱角的冰。

顾闻还活着,住在城西的“迟慢”咖啡馆楼上。咖啡馆门口挂着一块木牌:

“今日歇业,老板去江心钓鱼。”

沈杳推门进去时,风铃响得迟疑。吧台后,一个头发花白的男人正擦拭一只铜壶,听见脚步声,他抬头,目光穿过十二年的光阴,落在沈杳脸上。

“你长得像你母亲。”顾闻说。

沈杳把照片放在他面前,声音像被砂纸磨过:“我父亲为什么把‘照顾我’的遗言留给你?”

顾闻着照片边缘,良久才开口:“因为是我劝他上那艘船。”

他讲起一九八七年的春天。江城暗礁区出现一艘无名沉船,船舱里锁着一只铁箱,箱子里是日军遗留的细菌实验记录。政府秘密组建打捞队,顾闻是潜水员,沈父是随队医生。打捞进行到第七天,风暴突袭,暗礁像獠牙般撕碎船底。顾闻被缆绳缠住,沈父割断自己的安全绳,把唯一的氧气瓶塞进他怀里。

“他最后对我说,”顾闻的声音低下去,“‘别让杳杳知道真相,就说我去灯塔修灯了。’”

沈杳的指甲陷进掌心。她以为父亲死于一场平凡的意外,原来竟是被历史的暗礁撞碎。

顾闻带她去了江堤。夜色把江水染成墨,灯塔的废铁架在远处像一具巨兽的遗骨。顾闻从车里拖出一只旧皮箱——和照片里那只一模一样。

“打捞队解散后,我偷偷留下它。”他打开箱子,里面是一叠泛黄的笔记本、一支钢笔、一枚生锈的听诊器,还有一本未写完的日记。

最后一页写着:

“西月二十日,雾。今天解剖了那只白鼠,它的肺像被火烧过。如果记录是真的,我们所有人……都回不去了。但杳杳还小,她应该活在有光的地方。”

沈杳的眼泪砸在纸页上,晕开一片潮湿的墨。她忽然明白,父亲不是消失在雾里,而是把自己变成了雾的一部分,替她挡住了更黑的夜。

顾闻决定在汛期来临前,把那只铁箱打捞上来。

“记录属于历史,”他说,“但真相属于活着的人。”

沈杳请了长假,跟着顾闻学潜水。西月的水冷得像刀,她却在水下睁大眼睛,每一次划水都像在拨开父亲留下的迷雾。第三十七次下潜时,她在暗礁缝隙里摸到一块锈铁——那是“听潮号”的船名牌。

那天夜里,她梦见父亲站在船头,向她伸出手。她喊他,他却摇头,转身走进雾里。她追上去,却踩空坠入深渊。惊醒时,顾闻坐在床边,递给她一杯热姜茶。

“你父亲最后割断绳子时,没有犹豫。”他说,“因为他相信你也能割断自己的绳子。”

沈杳握住杯子,热气模糊了她的脸。

汛期在五月的第一天抵达。江水暴涨,暗礁被吞没,打捞窗口只剩六小时。

顾闻老了,下水不到十分钟就因抽筋被迫上浮。沈杳穿上潜水服,在腰间系好父亲当年的钢笔,跃入江中。

水下能见度极低,她只能靠指尖摸索。暗礁像沉睡的兽,随时可能翻身。就在氧气即将耗尽时,她的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铁箱的一角。

她用尽全力拖动箱子,却被水流猛地推向礁石。头盔撞在岩壁上,嗡鸣声中,她看见父亲站在光里,像那年灯塔下的剪影。他张口,无声地说:

“别怕,雾散了。”

沈杳醒来时,躺在医院的床上。顾闻坐在窗边削苹果,果皮垂成一条长长的月光。

“箱子找到了,”他说,“但里面的记录己经泡烂,只剩一句话能辨认。”

沈杳接过那张残纸,上面用父亲工整的字迹写着:

“愿所有被黑暗吞噬的人,都能在月光里重逢。”

第二年西月,江城政府重修了废弃的灯塔。剪彩仪式那天,雾比往年淡了许多。沈杳站在人群里,看见顾闻把一只铜制灯盏放进塔顶。灯罩是新的,光却像旧时的月光,温柔地铺在江面上。

有人问:“这灯塔叫什么名字?”

顾闻看向沈杳,她走上前,轻声说:“它叫‘杳舟’。”

——杳无音讯的杳,行舟自渡的舟。

夜里,沈杳独自回到江堤。她打开那只旧皮箱,把父亲的钢笔、听诊器、日记本,以及那张残纸,一件件摆进灯塔底层的玻璃柜。最后,她放进去一张新照片:

顾闻和她站在灯塔下,两人笑得像要把整条江都点亮。

照片背面,沈杳用钢笔写道:

“爸爸,雾散了,我回来了。”

江水在脚下起伏,像一条永不止息的脉搏。沈杳抬头,灯塔的光穿过薄雾,落在她掌心,像父亲当年落在她发顶的手。

这一次,她没有哭。她对着光轻声说:

“你看,我学会了在雾里行舟,也看见了江心的月光。”

【后记】

后来,江城的孩子都知道,雾最大的时候,江心会亮起一盏灯。他们说,那是灯塔在等一艘永远不会靠岸的船。只有沈杳知道,那艘船其实早己靠岸——它藏在每一道穿透迷雾的光里,藏在每一个愿意继续行舟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