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收信人

2025-08-24 2483字 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凌晨西点,苏洱被雨声惊醒。她摸索着打开床头灯,发现木地板上有一滩水渍,蜿蜒成一条细线,指向门口。苏洱循着水渍走到玄关,看见门缝里塞着一封信。信封是旧报纸糊的,上面没有邮票,也没有寄件人,只写着她的名字。

她蹲下来,指尖触到信封时,雨声忽然停了。整座城市像被按下静音键,连冰箱的嗡嗡声都消失了。苏洱拆开信,里头只有一张照片:一座废弃的火车站,站台尽头停着一列锈红的火车,车窗里映出一个模糊的身影——那身影穿着和她同款的蓝格子睡衣。

第二天,苏洱去了照片里的火车站。它在城郊,地图上早己没有标记。铁轨缝里长出半人高的苜蓿,信号灯歪着脖子,玻璃眼珠碎了一地。她踩着枕木往里走,在第三节车厢门口看见一个穿铁路制服的老人。老人正在用粉笔在地上画线,每画一段,就抬头望一眼天空。

“您在做什么?”苏洱问。

老人不答,只是递给她一张车票,日期是1997年6月17日。苏洱翻过车票,背面用铅笔写着:“上车后,倒数第三节车厢的座位下,有给你的第二封信。”

她踩着锈迹斑斑的台阶登上列车。车厢里弥漫着铁锈和樟脑丸的味道,座椅套的绒布磨得发亮。倒数第三节是邮车,地板上堆满褪色的邮袋。苏洱趴下来,在倒数第二个座位下摸到一只铁皮饼干盒,盒子里果然有第二封信,这次里面是一张车票和一把黄铜钥匙。车票印着“返程:2025年8月2日”。

钥匙齿痕很新,像刚锉出来。苏洱把钥匙揣进口袋,忽然听见车轮与铁轨摩擦的声音——列车动了。她扑到车窗边,看见老人站在原地,身影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一粒白点。

列车穿过一条漫长的隧道,车窗外的黑暗浓得能滴出墨来。苏洱数着呼吸,数到第两百零七下时,眼前忽然亮了——列车停在一座灯火通明的站台,站牌上写着“临河”。

这是1997年的临河站。小贩推着铝皮小车卖冰镇汽水,穿的确良衬衫的女人用蒲扇给怀里的孩子扇风。苏洱低头看自己,蓝格子睡衣变成了当年母亲手缝的棉布裙。她意识到,列车带她回到了信里设定的时间。

按照信里的指示,她需要在临河站找到“收信人”。信里说:“收信人会在第三候车室的长椅上打盹,他的左眉骨有一道疤,像断掉的桥。”

苏洱在第三候车室看见了他。那人三十出头,穿件洗得发白的工装,左眉骨上的疤在吊扇的阴影里时隐时现。他枕着一只帆布包,包口露出一截牛皮纸信封——和苏洱收到的第一封信同款。

苏洱在他身边坐下,犹豫着要不要叫醒他。这时广播响起:“开往青城的列车即将进站,请送亲友的同志及时下车。”男人猛地惊醒,抓起帆布包就跑。苏洱追出去,在检票口拽住他的袖子:“等等!你是不是……收信人?”

男人回头,目光落在她手里的钥匙上,瞳孔骤然收缩。他拉过苏洱的手,把她的手指一根根掰开,将钥匙按进她掌心:“记住,1997年青城机械厂爆炸那天,别去锅炉房。”说完,他挤进人群消失了。

苏洱醒来时,列车己停在2025年的废弃站台。钥匙还在她手心,齿痕硌得生疼。她下车,发现老人画的粉笔线变成了铁轨旁的一排白色箭头,指向远处一间亮着灯的值班室。

值班室的门没锁,桌上摆着第三封信。这次里面是一张老照片:1997年6月17日,青城机械厂锅炉房爆炸,七个工人当场死亡。照片角落用红笔圈出一个人——左眉骨有疤,正是候车室里的男人。信纸背面写着:“救他,或救你自己。”

苏洱把照片翻过来,发现背面还有一行小字:“锅炉房爆炸时间为当天14:26,导火索是有人在13:50打开了备用蒸汽阀。”

她看了眼墙上的挂钟:13:42。

列车再次启动时,苏洱站在餐车连接处,手里攥着那把钥匙。钥匙柄上刻着微小的数字:14:20。她忽然明白,这把钥匙能打开某个关键阀门——但打开之后呢?1997年的青城机械厂将少一个死者,而2025年的她是否还会存在?

13:50,列车准点抵达青城站。苏洱跳下站台,按着记忆里的路线狂奔。机械厂大门敞着,空气里飘着煤渣和机油的味道。她穿过堆满钢锭的广场,看见锅炉房的铁门虚掩着。

推开门,热浪扑面而来。穿工装的男人正背对她,扳手卡在蒸汽阀上,马上就要拧开。苏洱冲过去,钥匙插进锁孔的瞬间,男人回头——他的脸和照片里一模一样,只是年轻了许多。

“你是谁?”他问。

苏洱的喉咙像被蒸汽烫过:“别打开阀门。会爆炸。”

男人笑了,指指墙上的安全表:“压力正常。”他继续拧阀门。苏洱扑上去抢扳手,两人扭打间,钥匙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14:20。

男人忽然停下动作,盯着钥匙上的数字:“这是我女儿刻的。”他抬头看苏洱,眼神从困惑变成震惊,“她今年……五岁。她说要把钥匙送给我,让我早点下班。”

苏洱的棉布裙被汗水浸透,贴在腿上。她轻声说:“如果你现在离开,还能赶上给她买生日蛋糕。”

男人松开扳手。两人对峙的间隙,锅炉发出一声闷响——不是爆炸,而是压力骤降的提示音。苏洱弯腰捡起钥匙,发现齿痕变了,数字变成了2025。

列车返程时,苏洱在邮车的铁皮盒里发现第西封信。里面是一张新的照片:2025年8月2日,她站在自家阳台上,手里捧着一盆绿萝,身后厨房里,穿围裙的男人——左眉骨有疤——正在煎蛋。照片背面写着:“收信人签收完毕。”

苏洱把照片贴在车窗上,玻璃映出她自己的脸,和1997年那个五岁女孩渐渐重叠。列车穿过隧道,黑暗里,她听见钥匙在口袋里轻轻转动,像有人在远处拧开了某个阀门。

雨声重新落下时,苏洱站在家门口,信箱里躺着最后一封信。信封里只有一句话:“谢谢你替我长大。”

她抬头,看见厨房里亮着灯。男人端着盘子走出来,左眉骨的疤在暖光下像一座愈合的桥。

绿萝的叶子沾着水珠,一滴,两滴,落在2025年8月2日的晨报上。头版标题是:《青城机械厂旧址改建为社区公园,今日举行开园仪式》。照片里,穿工装的男人抱着一个小女孩,两人手里的钥匙在阳光下闪闪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