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星仿佛自带聚光灯,成为了这片新生海洋里最引人注目的存在。
然而,她只是目不斜视地走着,步履从容,对周围的注视和议论恍若未闻。
那份沉静,并非刻意的冷漠,而是一种经历过真正的惊涛骇浪后,对眼前这些“小风浪”的淡然与无视。
南正雄和苏婉看着女儿挺拔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骄傲与心疼交织。
南屿则像最忠诚的护卫,警惕地留意着周围,将任何可能过于靠近的“打扰”都提前化解于无形。
在法学院醒目的蓝色迎新棚下办理入学手续的过程异常顺利。
负责登记的学姐学长们看到南星的名字时,无不露出惊喜和热情的笑容。
效率极高地为她办理好各项手续,发放了校园卡、宿舍钥匙和一叠厚厚的入学资料。
“南星同学,欢迎加入北清法学院!”负责登记的一位气质干练的学姐微笑着将材料递给她,眼中是真诚的欣赏。
“你的宿舍在紫荆公寓1号楼506室,这是钥匙。有任何需要帮忙的,随时找我们志愿者或者辅导员。”
“谢谢学姐。”南星双手接过,礼貌道谢。
离开热闹的报到点,王哲又热情地引着他们前往紫荆公寓区。
苏婉一路上都在细细叮嘱:“星星,宿舍条件不比家里,跟室友要好好相处,互相体谅。北方秋天干,妈给你带的加湿器记得用上……还有这个保温杯,里面是刚炖好的冰糖雪梨,润肺的……”
她说着,将一个沉甸甸的、印着可爱小兔子的保温杯塞进南星手里。
南星握着那带着母亲体温的杯子,心头暖流涌动。
这种琐碎而真切的关怀,是她过去十七年生命里几乎从未品尝过的甜蜜。
“知道了,妈。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柔软。
“缺什么立刻打电话,家里司机随时待命。”南屿补充道,语气是不容置疑的肯定。
到达崭新的紫荆公寓楼下,南屿利落地将行李搬上楼。
宿舍是标准的西人间,上床下桌,宽敞明亮,设施齐全。
另外三位室友显然还没到。
南屿动作麻利地帮南星将最重的书籍在书桌上摆放整齐,南正雄则仔细检查了门窗和空调。
“爸,妈,哥,宿舍挺好的,你们放心吧。”南星看着家人忙碌的身影,心头被暖意填满。
“剩下的我自己来收拾就好,你们也累了,早点回去休息。”
苏婉环顾着整洁却略显空旷的宿舍,眼眶又有些泛红,她用力握住女儿的手。
“好,好,你自己收拾。周末一定要回家,妈给你做好吃的!”
“一定回。”南星用力回握母亲的手。
南正雄深深看了女儿一眼,千言万语化作一句:“好好学习,但别太拼,身体最重要。”
“爸,我会的。”
南屿最后检查了一遍,确认一切妥当,才揉了揉南星的头发,动作带着兄长的亲昵:“有事第一时间找我。走了。”
目送家人的身影消失在宿舍楼道的拐角,南星站在门口,静静感受着这份短暂的空寂。
属于她一个人的大学生活,正式开始了。
没有想象中的忐忑不安,只有一种尘埃落定后的踏实,以及对即将展开的未知画卷的隐隐期待。
她走到靠窗的书桌前坐下。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在崭新的书桌上投下温暖的光斑。
她轻轻抚摸着光滑的桌面。
然后,从背包里郑重地取出了那份北清大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以及一本厚厚的、封面印着金色天平图案的《法学导论》。
翻开《法学导论》的扉页,她拿起一支黑色的签字笔。
笔尖悬停在洁白的纸页上,微微停顿。阳光落在她的手背,温暖而坚定。
几秒钟后,她落笔,一行清隽而有力的字迹在纸页上浮现:
南星
目标:以法律为刃,护心中微光。
起点:北清园,此刻。
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如同战士在擦拭他的剑,坚定而充满力量。
合上书,南星的目光投向窗外。
北清园内,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的教学楼交相辉映。
郁郁葱葱的树木间,能看到抱着书本匆匆走过的学子身影,自行车清脆的铃声由远及近,又飞快地掠过。
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
她不再是那个蜷缩在张家阴暗厨房里、连哭泣都不敢大声的“赔钱货”。
她是南星,是北清园的新主人,是手握录取通知书、即将在法律殿堂里求索真理的战士。
过往的黑暗,己被她亲手斩断,埋葬在那声庄严的法槌之下。
而眼前这片阳光普照的土地,才是她未来人生的真正战场与舞台。
璀璨的新章,从这一刻,笔锋初砺,正式落墨。
深秋的北清园,褪去了夏日的葱茏与初秋的绚烂,沉淀出一种更为厚重、内敛的美丽。
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了蜿蜒的小径,踩上去发出细碎而温柔的沙沙声,像是大地在低语。
澄澈高远的天空下,古老的建筑群静静矗立,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沉淀与知识的重量。
南星的生活,如同这季节,步入了规律而充实的轨道。
法律系的课程体系严谨而深邃,逻辑学、宪法学、法理学、法制史……
每一门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庞大未知世界的大门。
她的时间被精确地切割:清晨在图书馆固定的靠窗位置预习,上午和下午穿梭在不同的教学楼之间,专注地聆听讲台上睿智的教授们剖析法条背后的深意与逻辑。
晚上则埋首于厚厚的案例汇编和理论著作中,笔尖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留下密密麻麻的思考痕迹。
她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贪婪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逻辑链条的构建让她着迷,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让她感到力量,法理学对公平正义的终极追问更是与她内心深处的渴望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她的思维在一次次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变得愈发敏捷、缜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