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陈传回京城后,安尘院子都清静不少。
安尘算着时间,把黄嬷嬷叫了过来道:“你这些天要回村里一趟,你准备一下。”
黄嬷嬷道:“夫人是有什么事吩咐?”
安尘问道:“之前你在村里打听到的田地和山林愿意卖的大概有多少?”
黄嬷嬷回忆了一下道:“奴婢之前打听到是有一些愿意卖的。不过大多是薄田,3-5两一亩,良田要6-8两一亩;山林的价格稍贵些,一座二百亩的山应该要1500两左右。因为之前地动的原因,许多在外的人都回来了。己经家人都没了的富贵人家,在外为官的都先下手把良田买了不少,在外经商的,倒是把自家名下的田产山林都卖了。现在留下的愿意卖的,都是家人子嗣还有延续,子孙有了新的谋生法子,想让父母安享晚年的。奴婢发现最近城中,有许多附近村子里的人在这里置办的房产。”
安尘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黄嬷嬷道:“奴婢听口音听出来的。”
安尘思索了一下,拿出银票和契书一起给黄嬷嬷道:“这里是2000两,把良田先买完,有多余的再买薄田,尽量要成片成片地买。”
黄嬷嬷道:“夫人全部不要把银钱都用了吧,要留些急用的银钱。小少爷正长身体呢,您也要好好调养。”
安尘点头道:“放心,我心里有数。我会叫小春,然后你们再带上一只小崽一起去。争取除夕回来。我们一起团圆。”
黄嬷嬷道:“小春是我们之间唯一有武功伴身的,还是留在夫人身边吧。我带着小崽就好。”
安尘道:“放心,陈公子给我留了个护卫,我不会单独出门,不会有大问题。”
黄嬷嬷点头应着了,和小春带着小崽离开了。
她们离开后,安尘思考着:现在身上的银钱一共有2500两左右。这些都是和夫君一起积攒下来的,必然是要留给举儿的。现在瞭望山的租期己过去两年多,自己还有要守孝两年左右。县衙每年还有36石的粮食抚恤,陈传也时不时的送来一些吃食,黄嬷嬷他们的月钱一个月共5两左右,加上日常花费,这些一个月10两左右;良田自然是明年就会有收成,薄田先养个两三年,期间雇七八家家农户看顾打理,一个月另外支出10两,总共20两左右一个月的支出。就算以后嫁去了陈家,她们的月钱由自己出,不说陈家会给自己月钱,田产没有分文收成,现在手上500两也尽够用2到3年了。如果期间自己休养的田里养些家畜什么的,也是一笔收入。这样,在举儿需要上私塾之前,就有稳定的银钱收入了。按照陈传在村里招赁人员的情况看,他的投入就当不小,十年期满,都建设完成了,不可能不再续租。就算按照原赁价不变,举儿以后一年也有个千两银钱的收入。只要他品行端正,不染恶习,不执着于仕途,平顺一辈子是没问题的。现在安排好,以后就算是自己再生孩子,他们之间也不会因为银钱分配不清而产生嫌隙,保住同母一脉的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