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当银质书签夹在光绪年间的线装书里

2025-08-19 3244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考古队的临时图书室建在废弃的灯塔底层,咸涩的海风顺着破损的窗棂钻进来,卷起摊在桌上的古籍复印件。苏清鸢用镇纸压住《归墟志》的残页,指尖划过 “光绪二十三年,海溢三尺,玄门弟子沈砚之(注:非现世沈家长孙)携青铜铃赴归墟” 的字样,突然听见铁皮楼梯传来 “噔噔” 的脚步声。

“清鸢姐!您要的民国海巡司档案!” 小林抱着个牛皮纸箱跑进来,海巡司制服的领口沾着海盐,箱子里露出半截银质书签,链坠是微型的海巡司徽章,“在纪念馆仓库最底层找到的,保管员说这书签原是凌越前辈曾祖父的私人物品,总夹在《海洋生物志》里。”

苏清鸢接过书签时,金属链坠碰到桌面,发出清脆的响声。书签的边缘刻着细密的海浪纹,背面用极小的字刻着 “赠沈兄,谢借《归墟志》”,字迹与沈砚之曾祖父日记里的笔迹如出一辙。她突然想起地宫镇墟鼎旁的旧怀表,原来百年前的羁绊,早被藏在这些不起眼的物件里。

“墨尘哥呢?” 小林用袖子擦去窗台上的灰尘,露出里面嵌着的贝壳 —— 是凌越笔记本里提过的荧光螺,壳内侧刻着模糊的 “玄门” 二字,“刚才在地宫门口看到他往这边走,左臂的护腕好像又渗血了。”

话音未落,墨尘的身影就出现在楼梯口。他穿着件深灰色的冲锋衣,左肩的绷带透过衣料隐约可见,手里拎着的保温桶正冒着白汽:“阿 KEN 说新熬了红糖姜母奶茶,适合雨天喝。” 他把奶茶递给苏清鸢时,左手的指尖在微微发颤 —— 上周在地宫加固结界时,为了护住突然坍塌的石壁,他的旧伤又加重了。

“玄阳道长怎么说?” 苏清鸢接过奶茶,杯壁的温度烫得她指尖发麻。保温桶底层垫着块绒布,里面裹着枚青铜铃的仿制品,是法器部用镇墟鼎的边角料做的,“地宫的灵力场稳定了吗?”

“镇墟鼎的光晕比昨天亮了三成。” 墨尘从帆布包掏出个巴掌大的仪器,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波纹正缓缓趋于平稳,“但在凌晨三点十七分,也就是怀表停住的时刻,会出现细微的波动。”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书架顶层的线装书上,“沈砚之说找到本光绪年间的《玄门法器考》,里面记载着青铜铃的修复方法。”

那本线装书被虫蛀得厉害,书脊上贴着泛黄的标签,写着 “沈氏藏书”。苏清鸢小心翼翼地翻开,发现书页间夹着的正是小林带来的银质书签,书签卡住的那页,用朱砂笔圈着 “青铜铃需以鲛珠粉混合玄门灵力激活” 的字样,旁边批注着 “己托凌兄寻东海鲛珠”,墨迹洇透了纸背,像是写的时候过于用力。

“光绪二十三年的沈砚之,也在找青铜铃。” 苏清鸢的指尖拂过批注,突然感到一阵熟悉的灵力波动 —— 与她背包里那枚真正的青铜铃产生了共鸣。书里夹着张折叠的海图,归墟的位置被画了个红圈,旁边标注着 “此处有时间裂隙,可通百年后”。

墨尘的呼吸明显顿了一下。他接过海图展开,发现红圈旁还有行极淡的字迹,是用玄门特有的朱砂写的:“若后世有缘人见此图,切记守护归墟,吾辈未能完成之愿,望君代劳。” 字迹的笔锋,竟与墨尘太爷爷的手札如出一辙。

“原来他们早就知道时空裂缝的存在。” 小林的声音带着震撼,她指着海图边缘的奶茶摊速写,“您看这个!和沈师兄找到的老照片一模一样!”

速写里的帆布棚下,穿玄门道袍的青年正给穿海巡司制服的人递奶茶,两人的手腕上都系着红绳,与银质书签的链条同色。苏清鸢突然想起观测站海底餐厅的荧光鱼图案,那些跨越百年的细节重叠,像串被时光串联的珍珠,终于在这一刻露出完整的轮廓。

“墨尘,你看这里。” 她指着《玄门法器考》的扉页,角落有个模糊的印章,是玄门和海巡司的合章,“光绪年间,两派就开始合作了。”

墨尘的指尖在印章上停留片刻,突然起身走向书架:“阿 KEN 说古籍修复液里加了鲛珠粉,我去取来试试。” 他的左腿在转身时微微打晃,苏清鸢这才发现他的裤脚沾着泥浆 —— 想必是从地宫的泥泞山道一路跑过来的。

灯塔外的雨越下越大,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混着古籍翻动的沙沙声,有种奇异的安宁。苏清鸢用银质书签小心翼翼地挑出《归墟志》残页里的虫蛀,突然发现纸页夹层里藏着半张乐谱,是《沧海笑》的古谱,音符旁标注着 “与凌兄、墨兄共奏于归墟之畔”。

“清鸢姐!您看我找到什么了!” 沈砚之抱着个古琴盒冲进图书室,月白长衫的下摆沾满雨水,琴盒上的铜锁己经生锈,“在曾祖父的储藏室里发现的,琴身刻着‘归墟’二字!”

古琴的琴弦早己朽断,但琴尾的刻字清晰可见:“光绪二十三年冬,沈砚之、凌长风、墨玄同制于灯塔下”。三个名字的刻痕里还残留着朱砂,与《玄门法器考》上的批注同出一源。

墨尘拿着修复液回来时,正撞见苏清鸢在调试古琴的共鸣箱。她的指尖拨动残存的琴弦,发出沙哑的声响,青铜铃突然在桌上震动起来,与琴音产生奇妙的共鸣,铃身的云纹亮起淡淡的金光。

“是灵力共鸣。” 墨尘的声音带着激动,他将鲛珠粉调成糊状,小心翼翼地涂抹在青铜铃的锈蚀处,“光绪年间的沈砚之,就是用这把琴激活青铜铃的。”

当最后一抹金光融入铃身,图书室的玻璃窗突然映出奇异的景象:百年前的灯塔下,三个年轻人正围着篝火调试古琴,穿道袍的在研墨记录,穿海巡司制服的在烤荧光螺,穿长衫的在翻看着线装书,银质书签从书页间滑落,被穿道袍的青年笑着拾起。

“他们在看我们。” 小林的声音发颤,指着玻璃窗上重叠的人影 —— 穿道袍的青年与墨尘的轮廓渐渐重合,穿海巡司制服的身影与小林的站姿如出一辙,而那个翻书的长衫青年,眉眼竟与沈砚之有七分相似。

苏清鸢突然明白,所谓的 “时空裂缝” 从来不是单向的通道。那些百年前的守护者,早己通过青铜铃、古琴、书签这些物件,将他们的信念和期盼,传递给了百年后的我们。就像此刻,她握着银质书签,仿佛能触到百年前那双手的温度。

雨停时,夕阳透过窗棂照进图书室,在古籍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墨尘将修复好的青铜铃放进丝绒盒,铃身的云纹在光线下流转,与琴尾的刻字产生共鸣。沈砚之正在给古琴拍照存档,小林用灵力检测仪记录着青铜铃的波动,而苏清鸢把银质书签夹回《玄门法器考》,让它回到了本该在的位置。

“玄阳道长说明天要在玄门举办‘跨时空守护者交流会’。” 墨尘递给苏清鸢一杯温热的奶茶,这次加了桂花蜜,甜香混着古籍的墨香漫上来,“邀请了海巡司和沈家的人,还有考古队的所有成员。”

苏清鸢吸了口奶茶,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荧光海。那些百年前的名字,那些藏在物件里的约定,那些跨越时空的共鸣,突然变得无比清晰。原来她不是在孤军奋战,而是站在无数守护者的肩膀上,继续着一场延续了百年的守护。

“交流会的伴手礼,就用银质书签吧。” 她笑着说,指尖划过书签上的海浪纹,“刻上每个人的名字,让它继续夹在属于我们的故事里。”

墨尘的耳尖泛起微红,低头搅动着奶茶杯里的桂花:“阿 KEN 说要做批会发光的书签,用归墟的荧光藻粉……”

图书室的铁皮楼梯又传来脚步声,阿 KEN 抱着个巨大的蛋糕冲进来,猫耳发箍上还沾着奶油:“清鸢师姐!墨哥!庆祝青铜铃修复成功!” 蛋糕上用巧克力做了个微型灯塔,塔顶插着银质书签造型的蜡烛,在夕阳下闪闪发亮。

苏清鸢看着蛋糕上跳动的烛火,突然觉得这场跨越百年的守护,就像这杯温热的奶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慢慢熬煮,才能调出最恰到好处的甜。而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物件 —— 青铜铃、旧怀表、银质书签、古琴,不过是熬煮过程中,不小心掉进锅里的桂花,让这份甜,多了些值得回味的香。

夜色漫上来时,图书室的灯还亮着。苏清鸢把《玄门法器考》放回书架,银质书签从书页间露出半截链条,在灯光下闪着光,像在等待着下一个百年后的有缘人。她知道,关于归墟的故事还远未结束,但只要这些物件还在,这些约定还在,这场守护,就永远不会落幕。

毕竟,有些羁绊,从来不怕时光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