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二审正式开庭。
法庭外,记者云集。这个案子因为其特殊性,己经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血缘vs陪伴,谁更有继承权?"
"27年赡养能否感动法律?"
"千万房产花落谁家?"
各种标题充斥着网络。
周暖冬穿着朴素的黑色套装,在陈书辉的陪同下走进法院。
另一边,王玉箫一身名牌,带着三个律师,气势汹汹。
"一会儿见真章。"她冷冷地看了周暖冬一眼。
九点整,法官入庭。
"现在开庭。"审判长敲响法槌,"上诉人王玉箫诉被上诉人周暖冬继承纠纷一案,二审第一次开庭。"
钱德明首先发言:"审判长,我方认为一审判决存在重大错误。虽然判决房产各占50%,但这对我当事人不公。根据法律,她应该获得全部房产。"
"理由是什么?"
"第一,我当事人是唯一的法定第一顺位继承人。第二,被上诉人未在法定期限内表示接受遗赠。第三,遗嘱的订立可能存在问题。"
陈书辉站起来:"审判长,我方认为一审判决同样不公,但是对我当事人不公。周女士应该获得全部房产。"
"你们的依据?"
"第一,公证遗嘱明确指定周女士为受遗赠人。第二,周女士的实际行为己构成接受。第三,上诉人存在遗弃行为,应丧失继承权。"
审判长点点头:"双方陈述理由,出示证据。"
钱德明率先发难:"我们有新证据证明,周女士与被继承人之间存在经济往来,这不是单纯的亲情关系。"
他出示了那份录音和转账记录。
"大家听清楚了,这是雇佣关系的铁证。一个收费的护工,凭什么继承雇主的财产?"
陈书辉冷静回应:"审判长,这份录音明显经过剪辑。完整版本中,周女士明确拒绝了收费。至于那九万块,请看银行流水的时间——都是在王老先生住院期间。这不是护理费,是医疗费的补贴。"
他拿出医院的收费单:"同期的医疗费用高达三十多万,周女士自己承担了二十多万。如果是雇佣关系,哪有护工倒贴钱的道理?"
"那是她的投资!"钱德明反驳,"长线投资,为了最后的大收获!"
"投资?"陈书辉笑了,"一个投资27年的项目?钱律师,您觉得合理吗?"
他转向法官:"审判长,我要展示一组对比。"
大屏幕亮起,左边是周暖冬的银行流水,右边是王玉箫的消费记录。
"2020年3月,王老先生第一次中风,住院费8万。周女士卖掉了她唯一的首饰——结婚时的金镯子。同一时间,王女士在巴黎购买了一个15万的包包。"
"2022年7月,王老先生心脏手术,费用12万。周女士向朋友借款,至今未还。同期,王女士在拉斯维加斯一夜输掉20万。"
"2024年10月,王老先生肺炎进ICU,每天费用上万。周女士申请了网络筹款。而王女士,正在马尔代夫度假,一周花费10万。"
每一组对比都像一记耳光,打在王玉箫脸上。
旁听席上传来窃窃私语。
"太过分了!"
"这也配当女儿?"
审判长敲槌:"肃静!"
钱德明试图扭转局面:"这些只能说明生活方式不同,不能否定血缘关系。"
"血缘?"陈书辉声音陡然提高,"血缘就可以心安理得地遗弃老人吗?"
他拿出一份材料:"这是王老先生生前的录音,请法庭允许播放。"
审判长点头同意。
录音里,传来王达立苍老的声音:
"我想晓晓了......但我知道,她不会回来的。她有她的生活,我不怪她。可是我老了,真的老了。要不是小冬,我早就......"
声音哽咽,停顿片刻。
"小冬是个好孩子。别人都说她傻,为了我,耽误了自己。她今年都45了,还是一个人。我心疼啊......"
"我决定了,房子给她。这不是报答,是我唯一能给她的。晓晓不缺这个,但小冬需要。"
"如果晓晓知道了会生气吧?算了,就让她气吧。二十多年都不回来看我,还在乎这个吗?"
录音结束,法庭一片寂静。
好几个旁听的老人抹起了眼泪。
王玉箫脸色铁青:"这录音哪来的?什么时候录的?"
陈书辉回答:"这是王老先生用手机录的音,时间是2024年5月,立遗嘱前一个月。他发给了老朋友,说是'以防万一'。"
"我反对!"钱德明站起来,"这份录音来源不明,真实性存疑!"
"可以做技术鉴定。"陈书辉胸有成竹。
审判长思考片刻:"录音作为证据采纳,但需要进行技术鉴定。"
钱德明不甘心,使出杀手锏:"即便如此,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周女士确实没有在60天内表示接受!"
"关于这一点,"陈书辉拿出一叠材料,"我要纠正一个认识误区。"
他翻开《民法典》:"第1124条规定,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60日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注意,是'知道'后60日。"
"周女士什么时候知道的?是收到法院传票的时候!从那天算起,她立即表示接受,完全符合法律规定。"
"那之前呢?"钱德明追问,"王老先生去世后,她一首在处理房屋事务,这难道不是默认接受?"
"这恰恰证明了她不知道遗嘱的存在。"陈书辉反驳,"如果她知道,为什么不去公证处查询?为什么不主动办理过户?"
"因为她心虚!"
"心虚?"陈书辉冷笑,"一个心虚的人,会保留27年的护理日记?会主动配合法院调查?会拿出所有积蓄打官司?"
他走到周暖冬面前:"周女士,请您告诉法庭,您为什么要争这个房子?"
周暖冬站起来,声音虽然颤抖,但很坚定:
"不是为了房子本身。是为了舅舅的遗愿。他最后的日子里,一首在说对不起我,说耽误了我。我告诉他,照顾他是我心甘情愿的。"
她看向王玉箫:"我不恨你。真的。如果你好好跟我说,要房子,我会给你。但你不该污蔑我,不该践踏舅舅对我的信任。"
"这房子,见证了我27年的青春。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有我和舅舅的回忆。你可以拿走房子,但你拿不走这些记忆,更拿不走舅舅对我的认可。"
说完,她坐下了。
全场鸦雀无声。
连钱德明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时,审判长开口了:"双方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陈书辉站起来:"审判长,我申请传唤证人。"
"准许。"
法庭的门开了,走进来一群人。
李阿姨、张大爷、孙奶奶、郑大夫、王护士长......
社区的老人们,医院的医护人员,甚至还有送快递的小哥、卖菜的阿姨。
他们排成一排,面向法官。
"我们要为小冬作证!"李阿姨第一个开口,"27年来,我们看着她怎么照顾王老的。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对!小冬是个好孩子!"
"王老最后几年,全靠小冬!"
"那个不孝女,没资格要房子!"
群情激愤,法官不得不多次敲槌维持秩序。
王玉箫终于崩溃了:"够了!你们够了!"
她歇斯底里地喊:"那是我爸!我的亲生父亲!凭什么房子给外人?"
"因为,"陈书辉一字一顿地说,"亲情不是靠血缘维系的,是靠陪伴和付出。"
审判长宣布:"今天的庭审到此结束。双方在一周内提交最后的书面意见。下次开庭时间另行通知。"
走出法庭,王玉箫恶狠狠地对周暖冬说:"别得意太早。这才刚开始。"
周暖冬没有回应,只是抬头看了看天空。
乌云密布,要下雨了。
但她相信,雨过之后,一定会有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