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数据波动之谜

2025-08-23 3241字 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金色液体在通道地面汇聚成细流,沿着刻痕的凹槽缓缓爬行。三角眼符号最后一次闪烁后,墙壁陷入沉寂。吴志没有收回感知,而是将脉冲频率压至每五秒一次,颅内如被细针反复穿刺,但他必须确认静止点是否真正消失。

苏婉婷己经取出便携终端,手指在触屏上快速滑动。终端信号条跳动两下,随即被荧光尘埃的干扰压成灰色。她立即拆开防辐射袋,将残页的金属涂层剥离,缠绕在天线外圈。信号恢复微弱连接,波形图开始断续浮现。

“它在动。”她低声说。

吴志点头。静止点的引导性节奏并未中断,而是转为低频脉冲,像是某种待机状态下的呼吸。他抬起手,示意苏婉婷暂缓数据上传,转而将探测器探头贴附在熊刚右臂结晶裂缝边缘。结晶面仍在震颤,渗出的液体与刻痕接触后不再发光,但终端捕捉到一组微弱的共振波形——与通道深处的脉冲存在相位耦合。

“不是单向读取。”吴志说,“是双向同步。”

熊刚靠墙坐着,呼吸沉重,右臂肌肉不规则抽搐。他嘴唇微动,重复着几个音节:“锚……松了……第七号……”声音断续,却与终端记录的低语片段完全一致。苏婉婷将这段音频截取,导入波形分析模块,发现其频率基底与通道内的数据流存在谐波重叠。

她立即调出先驱者系统公开接口的日志协议,试图寻找结构相似的编码段。终端算力不足,解析速度缓慢。吴志闭目,以脉冲感知扫描墙壁上的刻痕序列。三十七道划痕,呈螺旋递进排列,每三道为一组,间隔固定。他回忆起地下基地中曾见过的调试终端界面——那种分组逻辑,常见于早期系统调试协议的数据写入路径。

“这不是标记。”他说,“是存储轨道。”

苏婉婷迅速将刻痕序列转化为二进制流,输入终端。程序运行至第七组时,匹配到一段被系统标记为“己废弃”的协议头:GEN-LOCK_SYNC v0.7。协议功能描述残缺,但字段结构显示其曾用于“远程基因状态校验与反馈控制”。

“他们用先驱者系统做过基因锚定实验。”她说,“而且是实时监控。”

吴志睁开眼。通道深处的脉冲节奏突然加快,像是对终端的数据操作产生了反应。他立即切断所有外部信号输出,只保留本地记录。终端屏幕上的波形图却仍在更新——静止点的数据流主动推送了一段新编码,持续0.6秒,随即中断。

苏婉婷截取这段数据,尝试反向解析。终端提示:加密等级超出本地处理能力。她转而比对编码结构,发现其帧头与GEN-LOCK_SYNC协议中的“异常响应”字段高度相似。更关键的是,帧尾嵌入了一个动态校验码,其生成规则依赖于实时生物信号输入。

“它需要活体反馈。”她说,“不是死数据,是活监控。”

吴志盯着熊刚的右臂。结晶裂缝仍在缓慢扩张,金色液体的渗出速度与脉冲节奏同步。他意识到,熊刚本身就是一把钥匙——只要基因波动达到特定阈值,就能激活这条沉睡的监测链路。

“不能停。”他说,“必须确认节点位置。”

苏婉婷调出终端的信号强度图。静止点的方向明确,但距离测算受墙体干扰,误差超过三十米。她决定主动发送一段模拟信号,诱导系统回传精确坐标。吴志反对——一旦触发高阶响应,可能引来外部干预。

“我们没有选择。”她说,“它己经在读取他。”

吴志沉默两秒,点头。苏婉婷开始编写假数据包。她以熊刚此前的稳定基因波形为基础,叠加一段“锚定完成”的确认信号,封装进GEN-LOCK_SYNC协议的合法帧结构中。数据包生成后,她没有立即发送,而是将输出端口接入墙壁刻痕的起始点——利用刻痕作为物理导引,定向传输。

“三秒后发送。”她说。

吴志屏住呼吸,金手指进入待激活状态。熊刚的瞳孔突然收缩,金纹扩散至眼眶边缘,右臂肌肉剧烈绷紧。苏婉婷按下发送键。

数据包沿刻痕序列传导,消失在通道深处。终端屏幕黑了两秒,随即跳出回传信号。波形图显示,静止点接收到数据后,返回了一个分裂信号:前半段为标准确认帧,后半段则分裂为两个独立频率流。其中一个,与熊刚当前的基因波动完全一致。

“它在复制他。”吴志说。

更关键的是,回传信号中包含了一个未加密的路径标识符:B2-7G。该编码格式与先驱者系统的区域调度协议一致,通常用于标识内部子网节点。B2层他们己搜索过,但7G区域未在原始建筑图纸中标注。

“地下还有夹层。”苏婉婷说,“或者,是后来改建的。”

吴志立即调出记忆中的B2层结构。档案室、通风井、主控室——所有己知区域均不符合7G的定位逻辑。他重新扫描刻痕序列,发现其走向并非随机,而是指向通道西侧的一段盲区墙体。墙体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排污管结垢,但刻痕的终点,正对墙体某处。

他上前,用匕首刮开结垢。金属板露出一角,边缘有焊接痕迹,明显是后期封堵。苏婉婷用探测器贴近,发现墙体后方存在空腔,内部有微弱电磁场波动,频率与回传信号中的路径标识符匹配。

“就是这里。”她说。

吴志没有立刻破墙。通道内的脉冲节奏再次变化,从规律性呼吸转为间歇性跳动,像是系统在重新评估外部输入。他意识到,刚才的试探可能己触发某种预警机制。

“它知道我们在动。”他说。

苏婉婷迅速关闭终端的主动扫描功能,只保留本地记录。她将所有采集到的数据加密打包,存入离线存储模块。吴志则用匕首在墙缝边缘划出一道浅痕,标记破拆位置,但暂不执行。

“等信号回落。”他说,“它现在在监听。”

三人退至通道稍远处,保持静默。熊刚的呼吸逐渐平稳,右臂结晶面的震颤减弱。终端屏幕上的脉冲图恢复为低频周期性波动,每12秒一次,如同系统进入休眠状态。

吴志数到第七个周期,确认节奏稳定。他点头,苏婉婷重新启动终端,准备进行最后一次被动扫描——不发送任何信号,仅接收环境中的自然泄露数据。

终端连接探测器,贴附在刻痕起始点。扫描启动后三秒,波形图出现异常:在常规脉冲间隙中,插入了一段极短的附加信号,持续0.15秒,结构为三重复指令帧。苏婉婷放大分析,发现其指令类型为“状态核查”,目标标识为“7G-07”。

“第七号受试体。”吴志说。

更关键的是,附加信号的发送时间,恰好与熊刚右臂的一次微小抽搐同步。系统并非随机轮询,而是根据生物信号的细微变化,动态调整监测频率。

“它在适应他。”苏婉婷说。

吴志盯着终端屏幕。回传信号中的路径标识符B2-7G,结合指令帧中的7G-07,指向一个明确结论:地下存在一个未登记的子区域,编号7G,而熊刚是其中第七个实验体。先驱者系统并未废弃该协议,而是将其转入隐秘运行模式,持续接收来自地下节点的数据。

“这不是残留。”他说,“是活网。”

苏婉婷迅速记录下所有证据链:刻痕作为物理导引、基因波动作为触发信号、回传数据中的路径标识与指令帧——三者构成完整的监控闭环。她将数据模块贴身收好,终端进入待机状态。

吴志上前,用匕首撬动封墙焊点。金属板发出轻微呻吟,缝隙扩大。一股冷气从中溢出,带着微量荧光尘埃。他没有继续扩大开口,而是将探测器探入缝隙。

探测器传回画面:墙体后方是一条狭窄夹道,墙面布满同类刻痕,呈环形排列。夹道尽头,一扇金属门半开,门框上印着三角眼符号,下方刻着编号:7G。

探测器继续推进。门内空间不大,中央摆放着一台老旧终端,屏幕己碎,但主机指示灯仍在微弱闪烁。终端连接着一条粗大电缆,延伸至地面检修口。检修口盖板松动,下方传来规律性低频震动,频率与通道脉冲完全一致。

吴志正欲收回探测器,终端屏幕突然亮起一行字符:

【同步校验:7G-07 状态异常】

【启动应急响应协议】

字符闪现两秒后熄灭。与此同时,熊刚右臂的结晶面猛然扩张,一道新裂缝贯穿整条手臂,金色液体如血般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