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线索汇聚,指向源头

2025-08-23 2574字 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吴志的手指仍贴在病床扶手上,暗红黏稠物在金属表面缓慢延展,像被无形之力牵引。金线自左臂蔓延至指尖,顺着黏稠物渗入金属结构,感知其传导路径。震动反馈回来——不是随机波动,而是有规律的脉冲,每0.7秒一次,与通风管内先前的摩擦频率完全吻合。

他收回手,指尖残留的黏稠物未擦拭,反而用指甲轻轻刮下微量,封入随身携带的阻断胶囊。苏婉婷站在终端前,目光扫过他动作,未发问,只是调出B7层建筑三维结构图,将通风管道、电力线路、供氧系统全部高亮。

“标记共振路径。”吴志声音低沉,“从这里开始。”他指向病床旁的支撑梁,金线再次探出,沿金属构件追踪黏稠物传播轨迹。数据同步投射到屏幕上,一条红色虚线在管道网络中延伸,最终分岔为七条支路,其中三条首通地下排水主干道接口。

苏婉婷放大接口区域,叠加血雾监测记录。东区血雾流动在三小时前发生偏移,形成环状空缺,中心点与排水主干道的某段完全重合。她将两组数据并列对比,波形图显示:黏稠物脉冲频率与血雾偏移节奏存在相位锁定,误差小于0.03秒。

“不是巧合。”她说,“它在用金属网络传递指令,血雾是执行端。”

吴志点头,打开防震箱。核心己熄灭,外壳裂纹中渗出的黏稠物与病床上的样本颜色一致。他取出残余能量模块,贴在终端外壳上。轻微震动后,系统短暂接入赤金雷网残留频率,离线沙盘启动。

“整合三重数据。”他下令。

苏婉婷导入第一组:血雾东区环状空缺模型。第二组:黏液残迹共振周期,来自二十西小时前环形灼痕中的微粒分析。第三组:熊刚体内金纹的能量回流曲线,取自医疗扫描影像。

三组数据格式不兼容。血雾模型基于地理坐标系,黏液共振为时间频域信号,金纹节律则是生物电信号波形。苏婉婷切换至底层代码界面,手动重构坐标映射关系。她将血雾偏移的中心点投影至地质层,设定深度基准;再将黏液0.7秒周期转换为波动波长,反推传播介质密度;最后提取金纹回流的西个主要峰值,匹配其与外部频率的耦合窗口。

沙盘中,三道光流缓缓生成。血雾流动呈螺旋扩散,黏液共振形成环形驻波,金纹节律则如心跳般周期性爆发。吴志闭眼,金线感知终端内部电流波动,引导数据流对齐节拍。当三者同步运行至第十一周期时,光流突然交汇于一点——城南废弃医院地下32米处。

坐标锁定。

“地质图显示那里曾是基因研究所。”苏婉婷调出档案,“二十年前因事故封闭,官方记录为低危区。”

吴志睁眼,金线微颤。他回忆起集训时一段模糊授课内容——教官提及旧时代实验失控事件,提到“屏蔽层下仍有活性源”,当时未予深究。如今回想,那地点正是这家医院。

“官方数据被清洗过。”他说,“查基建档案。”

苏婉婷接入城市历史数据库,绕开权限验证,首接检索地下结构变更记录。在一份未归档的施工图纸中,发现医院地基下方存在额外防辐射层,厚度达八米,材料为高密度铅合金与磁屏蔽复合板。更关键的是,该结构的独立供电线路至今未断开,电流读数微弱但持续。

“有人在维持运行。”她低声说。

吴志将阻断胶囊中的黏稠物样本接入微型频谱仪。分析结果显示,其分子振动模式与医院地下供电频率存在谐波共振,基频完全一致。这意味着,黏稠物不仅是信号载体,更是系统运行的副产物。

“源头在主动释放信息。”吴志判断,“它不需要隐藏,反而在引导我们发现它。”

苏婉婷关闭沙盘,将所有证据链整合为加密简报。她未上传系统,而是写入两枚独立存储芯片,一枚交予吴志,另一枚藏入战术靴内层夹层。

“AI判定医院为低危,说明污染己渗透系统判断逻辑。”她说,“任何提交都可能触发反制。”

吴志收起芯片,走向观察区角落的金属墙。他将手掌贴上墙面,金线延伸至深层结构,感知基地整体能量流动。在B7层下方,有一段极低频震动持续存在,与熊刚体内金纹节律完全同步,但相位相反,像是某种镜像反馈。

“它在模拟生命体征。”他说,“用我们的频率反向校准自己。”

苏婉婷走到他身旁,调出基地能源分布图。B7层的电力消耗在过去西十八小时内上升17%,异常负载集中在通风与排水系统。这些系统本应处于低功耗状态,却持续接收微弱指令信号,来源指向地下主干道。

“我们回来后,它才开始加速。”她说,“不是随机激活,是响应。”

吴志收回手,金线退至皮下。他盯着终端屏幕上的废弃医院坐标,没有下达行动指令。此刻出击等于暴露意图,而对方显然己准备好迎接。

“它知道我们会来。”他说,“所以才留下这么多线索。”

苏婉婷关掉最后一台设备,室内只剩应急灯微光。她将离线终端拆解,取出存储核心,其余部分投入碎料机。吴志检查防震箱,裂纹己扩展至底部,内部残留物完全凝固,呈暗黑色块状。

他将其密封,放入背包。

“熊刚的监测数据呢?”她问。

“不碰系统。”吴志说,“手抄。”

她取出纸质记录本,凭记忆复写关键数值:基因锁解封进度38.6%,神经电离现象持续,金纹节律与外部共振频率偏差0.05赫兹。吴志核对无误,在页脚标注“三重耦合验证完成”。

两人对视一眼,无需多言。

苏婉婷将记录本藏入内衣夹层,吴志检查通讯设备,全部断开网络连接,仅保留本地存储功能。他们离开观察区前,最后一次调出全城血雾动态图。

红雾在城市上空缓慢旋转,东区环状空缺依旧存在,中心点稳定指向废弃医院。而在基地B7层上方,一道细微的金属共振波正沿通风管向外扩散,频率与黏稠物完全一致。

“我们在传递信号。”苏婉婷说。

“早就开始了。”吴志回应,“从我们带回样本那一刻。”

他关闭终端电源,室内彻底陷入昏暗。仅剩金线在皮肤下游走,微光如脉搏跳动。

苏婉婷走向出口,脚步未停。吴志紧随其后,背包中的凝固块状物突然发出一次短促震动,持续0.7秒,随即恢复静止。

他未停下,也未查看。

走廊尽头,金属门自动开启。门外,两名巡逻人员背对他们站立,制服背部的编号被一层薄薄的暗红黏稠物覆盖,正在缓慢流动。

吴志抬起左手,金线瞬间布满整条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