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进入室内,线索初现

2025-08-23 3588字 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喷泉池底的红粉在脉冲中起伏,吴志抬手,三人停步。他没有再闭眼调用金手指,而是将终端切换至被动接收模式,让系统记录每一次感知波动的原始数据。苏婉婷同步开启离线缓存,屏蔽所有外部信号回传,防止信息被逆向追踪。熊刚将斧刃插进地面,固定位置,作为返回基准点。

吴志睁开眼,指向左侧一栋三层民宅。外墙完整,窗户未碎,门框无变形,是这片区域唯一未被血雾严重侵蚀的建筑。他率先推进,脚步压低,靴底与地面接触时保持重心前倾,随时准备应对突发阻力。

门未锁。推开时无滞涩感,铰链活动顺畅。屋内光线比外部清晰,血雾被墙体隔绝在外,空气中悬浮的微粒呈静止状态,未随呼吸扰动。客厅家具倾倒,沙发翻覆,茶几断裂,书籍散落一地,但地面无脚印,无拖拽痕,无血迹,所有碎片分布均匀,像是被某种力量从中心向外推开后定格。

吴志抬起右手,金手指在体内运转。震颤仍在,但频率改变——由外界的周期性脉冲转为局部低频震荡,集中在房间西北角。他打出战术手势,苏婉婷立刻展开战术手电,投射出细密光栅,扫描地面尘埃。光束扫过地板,尘埃分布呈现规则波纹,间隔一致,无交错扰动,证明至少七十二小时内无人进出。

熊刚取下斧头,用斧背轻敲墙体,从客厅到走廊,逐一检测。声音沉实,无空洞回响,结构未遭破坏。他走到楼梯口,试探性踩下第一级台阶,金属感应器未报警,承重正常。

吴志走向西北角,靠近那片感知异常区域。墙角有一道承重柱,表面混凝土未剥落,但在距地一米处,刻着三组符号:「??∮」「∮??」「?∮?」,呈逆时针螺旋排列,线条规整,边缘无毛刺,显然是用硬物反复刻画而成。符号总长二点三厘米,间距零点三厘米,深度均等。

他靠近至三十厘米时,金手指突然刺痛,如同电流穿过额叶。他立即后撤两步,震颤消失。苏婉婷上前,用高分辨率镜头拍摄符号,同时调出避难所标准标识系统进行比对。所有官方编码中均无此类符号。她放大图像,发现每一道刻痕的起笔与收笔角度完全一致,非情绪化涂鸦,而是有明确意图的标记行为。

“间距零点三厘米。”她说,“与地下脉冲的持续时间一致。”

吴志未答。他从终端调出上一章记录的“低语”音频波形,对比符号排列节奏。两者在时间轴上形成镜像对应:音频脉冲持续零点三秒,间隔十七秒;符号间距零点三厘米,组间距离十七厘米。他再测符号总长,恰好二点三厘米——与金手指连续调用后的冷却周期完全吻合。

“这不是求救。”他说,“是同步标记。”

熊刚皱眉:“同步什么?”

“信号。”吴志指向墙面,“外界的脉冲是广播,这些符号是接收端的校准基准。它们在建立共振通道。”

苏婉婷迅速调出建筑图纸,标记当前房屋位置。这是避难所生活区的中心节点,三栋对称民宅交汇处,地下管网在此汇集。她将符号位置投射到三维模型中,发现其与通风井、电力主干、供水管的交汇点重合。

“不是随机选择。”她说,“它在利用建筑结构传导某种频率。”

吴志转身,扫描其余墙面。在厨房隔断、卧室门框、浴室瓷砖上,陆续发现同类符号,数量不等,排列方式不同,但总长与间距均符合二点三与零点三的规律。他逐一记录坐标,导入终端生成热力图。符号分布呈现螺旋扩散趋势,中心正是他们进入的这栋民宅。

“它在画一个圈。”熊刚说,“我们站在圆心。”

吴志沉默。他取出备用终端,设定自动捕捉金手指波动,每秒记录一次频率值。他再次靠近主符号,震颤如期而至,但这次他没有后退,而是让系统实时比对波动曲线与符号几何参数。三秒后,终端弹出匹配提示:感知震颤的波峰间隔,与符号间距的物理长度,存在线性映射关系。

“它在用空间编码信息。”他说,“这些符号是可视化的神经信号。”

苏婉婷立即调出脑电图数据库,比对α波周期。正常α波频率为八至十二赫兹,周期零点零八至零点一二秒。而符号组的排列周期为十七厘米,若以视觉扫描速度每秒十厘米计算,完整读取一组符号需一点七秒,接近θ波区间——深度冥想或意识模糊状态的典型脑波。

“它在诱导特定脑状态。”她说,“不是攻击,是调频。”

吴志回想起广场上居民集体抬头的画面。他们不是被控制,是被引导进入某种同步意识状态。这些符号是触发器,通过视觉输入干扰神经节律,逐步瓦解个体认知边界。

“清理痕迹的人没动这些。”熊刚指着未被焚毁的墙面,“说明他们要么看不见,要么……正在执行。”

吴志走向玄关,检查鞋柜。三双拖鞋整齐摆放,尺码不同,属于不同家庭成员。他翻开鞋底,无泥土,无刮痕,最后一次使用在七十二小时前。他再查冰箱,食物未腐,电源切断,但冷冻层内壁有一道细小划痕,呈弧形,与符号中的“?”高度相似。

他取出终端,将划痕图像与墙面符号叠加。完全吻合。

“不止是标记。”他说,“是复制。”

苏婉婷立刻检查其他房间的金属表面。在厨房灶台边缘、卫生间水龙头、卧室衣柜把手,均发现同类刻痕,形态一致,深度相同。她采集样本,发现划痕内部无金属疲劳,是近期形成,且工具非普通刀具——边缘无锯齿,切面光滑,需极高硬度与稳定施力。

“有人在用特定工具,反复复制同一组符号。”她说,“目的不是破坏,是传播。”

吴志站在客厅中央,重新梳理线索。地下脉冲每十七秒一次,持续零点三秒;符号间距零点三厘米,组距十七厘米;金手指冷却二点三秒,符号总长二点三厘米;α波被诱导至θ波区间,意识进入临界状态。所有数值构成闭环,形成一个精密的节奏系统。

这不是混乱,是程序。

“它在运行一个协议。”他说,“这些符号是它的指令集。”

熊刚看向窗外。血雾依旧,但喷泉池底的红粉己停止起伏。脉冲中断了。

“它知道我们进来了。”他说。

吴志没有回应。他将终端切换至离线模式,删除所有上传缓存,仅保留本地记录。他重新靠近主符号,这一次,他不启动金手指,而是用指尖缓慢描摹刻痕轮廓,测试触觉反馈。线条平滑,无振动,无温差,但当他完成最后一笔“?”时,终端突然报警——感知系统自动触发一次零点一秒的短震,频率与符号排列节奏一致。

系统被激活了。

苏婉婷立即切断终端无线模块,防止信号外泄。她调出日志,发现这次震颤并非来自吴志主动调用,而是设备在检测到特定图形输入后,自动模拟了金手指反应。

“它在学习。”她说,“你的能力模式己经被录入。”

吴志迅速将终端恢复出厂设置,清除所有神经数据缓存。他取出物理隔离存储卡,手动导入符号图像与测量数据,不联网,不加密,仅保留原始文件。

“不能再用电子设备记录。”他说,“它会读取。”

熊刚从战术包中取出纸质笔记本和机械笔。他撕下一页,递给苏婉婷。她开始手绘符号结构,标注尺寸与位置关系。吴志则用粉笔在地面画出房屋平面图,标记所有符号坐标,连接成网。

热力分布显示,符号密度最高区域位于二楼主卧,其次是厨房与玄关——生活动线的核心节点。而地下室无符号,地下通道入口也未发现刻痕。

“它避开服务区域。”苏婉婷说,“只出现在生活空间。”

“因为它针对的是人。”吴志说,“不是建筑。”

熊刚突然抬头:“如果这是指令集,那执行者是谁?”

吴志看向主卧方向。门虚掩着,门缝内一片漆黑。

他缓步上前,推开门。房间内床铺整齐,衣柜半开,衣物未乱。梳妆台上有一面镜子,镜面朝墙摆放。他绕到镜前,翻转过来。

镜背刻着一组新符号:「∮???∮」,总长西点六厘米,正好是二点三的两倍。

他后退一步,金手指未触发。但终端屏幕突然闪烁,自动重启,弹出一条未发送的草稿信息,内容为空,创建时间显示为十七秒前——正是脉冲周期。

苏婉婷立刻拔掉终端电池。她盯着镜子,低声说:“它在尝试建立双向通信。”

吴志将镜子平放于地,用粉笔在周围画出隔离圈。他取出备用终端,不开机,仅用摄像头拍摄镜背符号。图像导入后,系统未自动识别,但手动测量发现,西点六厘米的长度对应两次冷却周期。

“它在学习后开始组合。”他说,“从单组到双组,从接收转向表达。”

熊刚站到门口,挡住外部视线。他低声说:“我们得找更多样本。”

吴志点头。他将纸质记录收好,最后看了一眼主卧。梳妆台抽屉微微凸出,未完全闭合。

他走过去,拉开抽屉。里面只有一支金属笔,笔身刻着细密纹路,与符号线条一致。他拿起笔,笔尖无墨,但内槽干燥,无使用痕迹。

他用笔尖轻触地面,划出一道短线。

终端残余的主板突然发出一声短促蜂鸣,随即彻底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