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学堂

2025-08-21 2149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她微微仰头,目光投向远方起伏的山峦,仿佛真看到了那漫山遍野的艳丽,“开得那叫一个不管不顾,红得像泼出去的血,艳得像烧着了的天,远远望去,能把整片草原都点着了似的,美得惊心动魄!可连最蠢笨的牦牛都知道,这东西,只配远远地供着眼睛消受,谁敢凑近了啃一口,那花瓣立马就变成阎王爷亲笔签发的催命符!牛羊尚且懂得绕着走,我们娘俩,还有这河坡村护着我们的人,”

她的目光有意无意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依赖,扫过身旁如铁塔般矗立的扎西更登,“也是一样!我们不去蜇人,可谁要是想打我们的主意,想动强强的活命钱,那对不起,我们也不是那任人揉捏、温顺可欺的酥油糌粑!我们的刺,不比那狼毒花少半分!”

她的话音铿锵,如同金石相击,在空旷的坡顶激起阵阵回响,震得人心头发颤。话音未落,扎西更登己默然上前一步。

他没有丝毫犹豫,没有任何多余的言语或表情,只是当着面如死灰的孙红兵和所有屏息的村民,伸出那双布满老茧、能抡动千斤铁锤也能温柔驯服烈马的大手,将紧紧搂着宋大强的赵晓珍,稳稳地、不容置疑地拥进了自己宽阔厚实、如同堡垒般的怀里。

那姿态,如同给一株在狂风中摇曳却始终不肯折断的格桑花,筑起了一道最坚实、最温暖的石墙。

初春的风,带着残冬的凛冽和新芽的微腥,温柔地拂过这片刚刚挣脱冰雪束缚的草原,也拂过赵晓珍微烫的脸颊和散乱的鬓发。这风里裹挟的青草芬芳和牛羊气息,此刻闻起来竟如此踏实,如此令人心安,带着一种脚踏实地的力量。

她为自己方才面对多吉时那瞬间的瑟缩感到一阵火辣辣的难为情,那点怯懦像白璧微瑕,让她在心底狠狠啐了自己一口。

然而,就在这坚实、温暖、带着淡淡汗味和钢铁气息的怀抱里,就在这混杂着泥土腥气和新生希望的春风中,一个清晰得如同雪山倒影般的念头,在她心中破土而出,瞬间疯长,枝繁叶茂!

她不仅要和扎西、次松这些血管里淌着热血的年轻后生一起,把那沉寂多年、几乎被遗忘的锻造作坊重新敲打出震天的声响——让格萨尔王的炉火,真正在这代人的铁砧上迸溅出耀眼的火星!

更要像次松方才在众人面前描绘的那幅蓝图一样,把自己那个小小的、如同地下暗流般隐秘的“识字班”,堂堂正正地搬到阳光下,办成河坡村孩子们真正的、响当当的学堂!让那些为了求学而翻山越岭、磨破鞋底的苦楚,彻底成为翻过去的历史书页!

教书育人——这个念头,这个在她心底从未熄灭、如同高原夜空里最执拗的星辰般的火种,无论命运曾将她抛到多么苦寒荒凉的角落,无论生活曾怎样试图用风霜将它掩埋,此刻都如同被这雪域春风彻底唤醒的野草,带着一股子燎原的倔强,在她胸腔里猛烈地燃烧、奔腾!

这哪里是什么虚无缥缈的梦?这分明是她骨血里刻着的印记,是她在这苍茫天地间,为自己、也为这片土地上所有渴望光明的灵魂,选定的那条非走不可、九死不悔的路!

当河坡这片辽阔的牧场,终于被各色野花涂抹得如同打翻了画匠的调色盘,浓烈得近乎喧嚣时,赵晓珍那间小小的“学堂”,也像一株迟开的格桑花,颤巍巍地在春风里正式“开张”了。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的风马旗,飘飘荡荡地传遍了邻近的牧场与帐篷。那些平日里被自家牦牛都嫌弃、精力旺盛得无处安放的半大小子们,如同被牧羊犬驱赶的羊群,被他们的父母——多半抱着“找个地方圈住这讨债鬼,别祸害了牲口就成”的朴素愿望——一股脑儿塞进了赵晓珍那间低矮的土坯房。

乍一看,这位来自江南水乡、眉目清秀得不像高原人的女先生,竟成了河坡村最庞大的“牧童收容所”所长。

赵晓珍的“牧养”方式颇为别致。

除了教那些野马驹似的孩子咿咿呀呀地“啃”方块字,咿咿呀呀地唱些调子软糯得能滴出水的江南小调(这调子在粗犷的高原风里飘荡,总带着几分格格不入的滑稽),她还试图往他们塞满了草根、牛粪和野果的脑袋里,灌输一些“河坡村的前世今生”——诸如格萨尔王的马蹄曾在这里踏出过怎样的回响,祖先的炉火又曾锻造过何等锋锐的荣光。

可惜,她很快便悲哀地发现,自己肚子里的那点墨水,对付这些“求知若渴”(或者说“精力过剩”)的眼神,就像用一碗水去浇灌一片干旱的盐碱地,杯水车薪得可怜。

于是,每逢公社集市开张的日子,她便化身成最勤勉的“文字拾荒者”,在那些散发着油墨、尘土和过期纸张混合气味的旧书摊前逡巡,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每一本封面模糊、纸张泛黄的册子,无论它们是讲《母猪产后护理》还是《赤脚医生手册》,但凡沾点“知识”的边,都被她如获至宝地搜罗回去,权当给那片“盐碱地”增加点聊胜于无的养分。

她心里清楚得很,自己这点“东拼西凑”的学问,用来“回报”那些孩子眼中纯粹的、未被世事污染的渴求,实在是捉襟见肘得近乎寒酸,每每想起,心头便像压了一块沉甸甸的酥油,又腻又闷。

与此同时,另一个消息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河坡村匠人们沉寂己久的心湖里,激起了一圈圈小心翼翼的涟漪——扎西更登头上那顶压了他家多年的“坏分子”帽子,终于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给摘掉了,轻飘飘地扔进了历史的废纸篓。

那曾经被唾弃、被尘封的“格萨尔王兵器库”的工艺传承,也如同出土文物般,被重新擦拭,盖上了“认可”的官方印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