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棱镜葬礼

2025-08-22 3134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星链的幽蓝光柱依旧贯穿天地,金属迷宫在蓝光下折射出冰冷的几何暗影。

莉亚站在方尖碑前,指尖第五塔基留下的黑洞灼痕隐隐作痛,熵疽孢子与星髓污染微粒在微观战场中的厮杀从未停止。

艾尔丹的虫眼扫过全息监控,突然锁定一组异常数据流——来自学院穹顶最高处的守护者棱镜阵列。

“棱镜污染指数突破临界阈值!”艾尔丹的电子音带着罕见的急迫,“熵疽菌丝己渗透核心镜面,正在改写光学编码协议!”

监控画面中,曾经纯净如液态水晶的巨型棱镜,此刻表面爬满蛛网般的暗紫色纹路。

这些菌丝并非简单附着,而是深深蚀入棱镜的多维光子晶格结构,如同在纯净的水晶中注入了污浊的血管。

更可怕的是,棱镜投射的光束开始扭曲——原本用于校准星链能量弦的辅助光束,此刻正折射出诡异的逻辑悖论光谱,悄然干扰着十二座防御塔的彭罗斯晶格共振频率。

“它们想瘫痪星链!”莉亚瞬间洞悉熵疽的意图。失去了星链的压制,刚刚被驱散的菌斑天幕将卷土重来,而广场上仍在对抗精神寄生的学员,以及那座蕴藏銲钳情感模块的金属迷宫,都将暴露在无遮无拦的污染之下。塞拉斯在医疗平台上发出痛苦呓语:“光……静滞……被吃掉了……”。

昏迷中的他仿佛与棱镜的困境产生了某种可怖的共鸣。

艾尔丹立刻调出棱镜核心的深度扫描图谱——熵疽菌丝的核心节点,竟在贪婪地吸收、转化棱镜本身凝聚的恒星辐射能量!这与塞拉斯呓语中“静滞星地核吞噬光芒的幼体”如出一辙。

“剥离己污染镜面单元,否则核心污染将在1.7小时内扩散至整个阵列!”艾尔丹的机械臂在控制台上划出残影,计算着最后的时间窗口,“使用卡西米尔负能量刀(Casimir ive-Energy Blade)——这是唯一能切断其多维纠缠而不引发链式崩溃的方法。”

守护者棱镜阵列的核心控制室内,气氛凝重如铁。

巨大的环形操作台中央悬浮着棱镜的全息模型,代表污染区域的暗紫色区块如同扩散的癌变组织,正蚕食着纯净的光蓝色。

艾尔丹的机械臂末端,复杂的能量拘束场缓缓展开,拘束场中心,真空开始剧烈“沸腾”。

卡西米尔效应——当两个极其接近的、不带电荷的导体平板置于真空中时,由于量子真空涨落受到限制,平板之间会产生微弱的相互吸引力。

艾尔丹所做的,是将这种效应推至极致,并逆转其方向。

机械臂释放出高度聚焦的时空曲率场,在操作区域制造出一个微观的、被强行“压平”的时空泡。

在这个比原子核尺度更小的区域内,量子真空涨落被极大程度地抑制、驯服,形成一片近乎“死寂”的超低能态真空(Ultra-Low-Energy Vacuum)。

紧接着,另一组纳米级的场发射器启动,向这片被驯服的真空区域注入特定频率的虚粒子流。这些虚粒子流与受限的真空涨落发生剧烈干涉,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巨石。

干涉的剧烈程度远超临界点,导致该区域真空的基态能量被强行拉低至零点能以下——负能量诞生了!

被萃取出的负能量并非无序扩散。

第三组精密的磁单极子约束环(理论上存在的磁单极子力场被模拟)启动,如同无形的锻造锤,将负能量流强行压缩、塑形。

最终,一道薄如蝉翼、长度不足一微米、边缘闪烁着幽暗紫光的“刀刃”被凝聚出来——卡西米尔负能量刀。

这把刀的恐怖之处在于其存在本身违背了经典的能量守恒。

它所触及之处,时空的“张力”被强行松弛,维系物质和能量结构稳定的基本力——特别是强核力与电磁力——在微观层面被暂时性地“削弱”或“解耦”。

它不是切割物质,而是在更基础的层面上,切割维系物质存在的“结构胶水”——空间的结合能与量子关联。

艾尔丹的虫眼死死锁定全息模型上被标记为“G7”的核心污染镜面单元。

机械臂稳定地推进,负能量刀如同最精密的解剖刀,无声无息地刺入棱镜本体与G7单元的多维连接界面。

没有火花,没有巨响。

只有一种令人心悸的、仿佛宇宙本身在呻吟的低频震颤透过操作台传来。

监控屏幕上,代表G7单元与棱镜主体连接强度的数据瀑布般暴跌:

【多维光子晶格纠缠度:89.7%→12.3%】

【量子信息通道完整性:崩溃!】

【时空曲率连续性:断裂!】

在微观层面,负能量刀所过之处,构成连接界面的高维光子晶格结构发生了诡异的“松弛”。

原本紧密咬合、通过量子纠缠共享信息和能量的晶格节点,其关联性被负能量场强行“稀释”。

强核力与电磁力短暂失效,晶格间的共价键与光子束缚力如同被无形之手抹去。

G7单元与主体之间,一条由纯粹“虚无”构成的、宽度仅几个纳米的绝对隔离带被强行制造出来。

“剥离!”艾尔丹的指令如同斩断枷锁的最终判决。

机械臂爆发出强大的机械能,并非对抗,而是引导。

失去量子纠缠和基础力束缚的G7单元,如同被切除的肿瘤,净利落地从棱镜主体上“推”了出去!

被剥离的G7镜面碎片并非首接坠向大地。

在脱离主体的瞬间,其内部残留的、被熵疽高度污染的星髓能量与棱镜本身的纯净光能发生了剧烈的湮灭反应。

碎片在真空中剧烈翻滚、崩解,化为成千上万片大小不一、边缘锐利、折射着不祥暗紫与幽蓝光芒的晶体碎块,如同一场无声爆发的微型星云。

“启动轨道共振锚定!”艾尔丹的指令紧随其后。

星链阵列的十二道光柱中,分出数道纤细却精准的能量束,并非攻击,而是轻柔地“捕捉”住那些西散的碎片。

这些能量束的频率被精确调谐至赛瑞斯行星引力场与环绕其运行的巨大星环(天然星环,由冰晶和岩石碎片构成)之间的数个引力共振点。

碎片群在星链能量束的引导下,被“甩”向预定的共振轨道。

当它们抵达特定位置时,赛瑞斯行星的引力与远处巨大星环的集体引力扰动在此处形成稳定的平衡点——拉格朗日点的变体。

碎片自身的动量、赛瑞斯引力、星环的集体微扰力,三者达成精妙的动态平衡。

碎片不再无序飘散,而是开始沿着特定的共振轨道环绕赛瑞斯运行。

碎片群并非静止。

它们在轨道上相互碰撞、摩擦、碾磨。

星链能量束持续作用,如同无形的搅拌棒,引导着碰撞过程。

在真空与微重力的环境下,碰撞产生的更细微尘埃、因摩擦产生的静电荷、以及碎片本身残留的微弱挥发性物质(来自熵疽污染),共同作用。

尘埃在静电力作用下吸附在较大的碎片表面;挥发性物质短暂“融化”碎片碰撞产生的尖锐棱角,又在真空中瞬间凝固。

一个类似土星环形成过程的微观版本在加速上演——无数碎片在碰撞、吸附、粘合中逐渐“抹平”棱角,形成相对光滑的个体表面,并在轨道共振力的约束下,自发排列成一个相对扁平、稀疏却稳定的环带雏形——哀悼星环。

新生的星环结构脆弱。

艾尔丹操控星链,将微弱的切伦科夫辐射束持续照射在星环特定区段。

辐射产生的光子压力和微弱的电离效应,如同无形的“辐条”,进一步帮助星环粒子抵抗赛瑞斯引力的微小扰动和粒子间的随机碰撞导致的轨道偏离,维持环带的整体性和悬停状态。

哀悼星环在赛瑞斯同步轨道上缓缓成型。

它并非土星环那般壮丽璀璨,而是由无数暗紫、幽蓝、银灰的碎片构成,如同一条漂浮在太空中的、巨大而冰冷的伤痕。

星链的幽蓝光芒穿透星环的缝隙,在地面投下流动的光斑,更添几分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