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上,皇帝高坐龙椅,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言如皓身上,朗声道:“言如皓,朕任命你为工部尚书。”言如皓心中一惊,既感惊喜又觉惶恐,忙跪地叩首:“陛下隆恩,臣定当竭尽所能,不负圣望。”
皇帝看着他,神色平和却又带着几分审视:“朕知你虽有一腔热忱,但能力尚有不足。日后工部诸事,你切不可独断专行,凡事都要与他人多商量。”言如皓额头触地,声音带着几分坚定:“陛下教诲,臣铭记于心。”
“黎墨川接旨!”随着太监尖细的嗓音响起,黎墨川快步出列,单膝跪地,低头道:“臣在。”
皇帝缓缓开口:“朕知你精通器械制造之术,今有要事相托。工部侍郎一职,便由你担任。着你指导制作剩余的五万支火枪,此事关乎我朝军备,不容有失。此外,其他器械制作等相关事宜,也一并交由你负责。望你尽心尽力,莫负朕望。”
黎墨川听到皇帝的话后,心中猛地一紧,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他深知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容不得丝毫马虎和懈怠。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恭敬地叩首道:“陛下请放心,微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辜负圣上的隆恩。微臣一定会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五万支火枪的制作,并且确保每一支火枪都质量上乘,能够满足军队的需求。此外,对于其他相关事务,微臣也会精心统筹安排,绝不会有丝毫的疏漏和延误。”
皇帝看着黎墨川诚恳的态度,满意地点了点头,表示对他的信任和期待。皇帝说道:“如此甚好,朕相信你定能不负所托。若此次火枪制作之事能够圆满完成,朕必定会给予你重重的赏赐。”
黎墨川谢恩后,缓缓站起身来,退出了大殿。然而,他的心情却异常沉重,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皇帝对他的信任和期望。这份责任如山一般压在他的肩上,让他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下朝后,言如皓缓缓地走在回工部的路上,心中如打翻了五味瓶一般,各种滋味交织在一起。他深知工部事务之繁杂,绝非一般人所能轻易应对,而皇帝却将如此重任交托于他,这既是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
…………
自此以后,言如皓每日都会早早地来到工部衙门,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当遇到大小事务,他不再像从前那样贸然行事,而是先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其中的利弊得失。同时,他也开始主动与同僚们交流探讨,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有一次,工部正在商讨一项重要工程的方案。言如皓并没有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耐心地听完了其他同僚的见解。然后,他结合实际情况,对各种方案进行了综合考量,最终确定了一个最佳方案。这个方案既考虑到了工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又兼顾了成本和效率,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言如皓在不断地学习和交流中,逐渐掌握了工部事务的要领,他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在他的带领下,工部的各项工作都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衙门的运转也愈发顺畅起来。
…………
回到工部后,黎墨川立刻召集了这里其中的工匠们,详细地商讨了火枪制作的计划和细节。他与工匠们一起仔细研究了现有的制作工艺,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黎墨川全身心地投入到火枪制作的工作中。他亲自监督每一个环节,确保每一支火枪都符合标准。同时,他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保证材料的供应和工人的生活条件,以确保制作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黎墨川决心以最高的效率和质量完成皇帝交付的使命,不辜负这工部侍郎之职。他相信,只要自己全力以赴,就一定能够成功。
黎墨川站在宏伟的宫殿之上,俯瞰着繁华的京城,心中盘算着推广化肥农药之事。他深知,若能让这两样神奇之物在大乾的土地上广泛应用,将是万民之幸。
他立刻与皇帝商量了一下这件事情,皇帝知道怎么回事后,非常高兴和重视起来。皇帝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即户部尚书和侍郎、大司农等大臣,当然还有一些工部主事并且让黎墨川详细阐述了化肥农药能使粮食产量翻倍的好处。大臣们听后,有的惊叹,有的怀疑,但在黎墨川坚定的目光下,纷纷表示愿意配合推行。
很快,各地官府收到了推广化肥农药的指令。朝廷派遣了专业的农技人员奔赴西方,手把手教农民们如何使用。为了鼓励百姓尝试,官府还免费发放了一部分化肥农药。
起初,许多农民心存顾虑,不敢轻易使用。但看到那些率先尝试的人家,庄稼长得格外茁壮,病虫害也少了很多,便纷纷效仿。
随着时间的推移,田野里的景象焕然一新。原本瘦弱的禾苗变得粗壮,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腰。丰收的季节,各地传来喜讯,粮食产量果然大幅提高。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喜悦,对黎墨川更是感恩戴德。大乾的粮仓充实起来,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而黎墨川的名字,也在民间传颂开来。
…………
金銮殿上,明黄色的锦幔随着微风轻轻摆动,皇帝高坐在龙椅之上,俯瞰着下方跪着的黎墨川。
黎墨川身姿挺拔,声音清朗而坚定:“陛下,如今百姓多有蒙昧,若能将知识传播于民间,让更多人识文断字、通晓事理,一则可提升国民素养,二则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可用之才。”
皇帝微微眯起眼,手指轻敲着扶手,思索片刻后开口道:“你所言之事,朕亦有所考虑。知识乃国之瑰宝,若能广泛传播,确有诸多益处。”
黎墨川心中一喜,额头轻触地面,道:“陛下圣明!臣愿倾尽全力,筹备此事。”
皇帝点了点头,“此事可行。你可先拟定一个详细的计划,朕会安排相关部门配合你。不过,传播知识需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引发不必要的混乱。”
黎墨川连声道:“臣明白,定会周全考虑,稳步推进。”
皇帝摆了摆手,“去吧,朕期待着知识的光辉能照亮更多人的前路,为我朝带来新气象。”
黎墨川恭敬地磕了个头,起身退下。走出金銮殿,阳光洒在他身上,他的眼神愈发坚定,仿佛己经看到了知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美好景象。
黎墨川回到府邸,立刻着手拟定计划。他日夜伏案,查阅典籍,结合民间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详细的知识传播方案。方案涵盖了建立免费学堂、编写通俗易懂的教材、培养师资力量等内容。当他将方案呈递给皇帝时,皇帝龙颜大悦,当即批准,并下令各地官府全力配合。
然而,计划实施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保守派大臣认为此举会打破现有的阶层秩序,纷纷上书反对。黎墨川据理力争,在朝堂上与他们展开激烈辩论。他用化肥农药带来的丰收成果举例,说明知识普及能给国家带来长远利益。最终,皇帝支持了黎墨川,计划得以继续推进。
随着时间推移,学堂在各地纷纷建立,越来越多的百姓走进学堂,开始学习知识。大乾的土地上,知识的种子正悄然生根发芽,一场变革的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