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 章 江湖酒楼

2025-08-18 7535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一伙人在这里一起建造好了一个酒楼,取名字叫“江湖酒楼”。这里有两个厨师,好像是因为他们一个年龄大,一个年龄小一些,所以当地的人叫他们张大厨和孙小厨。

孙小厨教做菜。孙小厨站在灶台前,面前摆放着新鲜的食材。他拿起一把青菜,开始耐心讲解:“这青菜啊,要选这种叶子翠绿、茎部挺拔的,这样炒出来才鲜嫩可口。”说着,他熟练地将青菜洗净切段。接着,他又拿起一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这五花肉可是关键,先把它切成薄片,待会炒出的油能让青菜更有滋味。”

孙小厨点燃炉灶,热锅凉油,将五花肉片放入锅中煸炒。随着“滋滋”的声响,肉片逐渐变色,油脂被煎出。他迅速放入葱姜蒜爆香,紧接着把青菜倒入锅中,快速翻炒。“看,这时候动作要快,让青菜均匀受热。”不一会儿,青菜变得翠绿,香气扑鼻。

他关火装盘,笑着对一旁学习的人说:“一道简单又美味的五花肉炒青菜就完成啦,大家按照这个步骤试试。”众人纷纷上前尝试,厨房里充满了烟火气和欢声笑语。

张大厨也在这里教做菜。张大厨在另一处灶台教做红烧鱼。他挑了条新鲜的活鱼,先熟练地刮鳞、破肚、洗净,然后在鱼身上划几刀,撒上盐和料酒腌制。“腌制能去腥增味,这可是做鱼的关键一步。”他边说边准备调料。接着,张大厨往锅里倒油,等油热后把鱼放进去煎。鱼皮在热油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很快两面就煎得金黄。随后,他放入葱姜蒜、八角、桂皮等香料炒香,加酱油、醋、糖和适量的水,盖上锅盖焖煮。不一会儿,汤汁变得浓稠,鱼也入味了。张大厨撒上葱花,一道色泽红亮、香气西溢的红烧鱼就出锅了。他对着学做菜的人说:“做红烧鱼,火候和调料的搭配很重要,大家多试试就能掌握诀窍。”此时,厨房里孙小厨和张大厨两处都热闹非凡,大家在学习中感受着做菜的乐趣。

有人问他们那个“蚂蚁上树”这道菜怎么做。孙小厨听到有人问“蚂蚁上树”的做法,便笑着走了过来。他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解:“这‘蚂蚁上树’啊,主要食材是粉丝和肉末。先把粉丝用温水泡软,泡的时候别用开水,不然容易断。”说着,他拿起一把粉丝示范着泡入温水中。接着,他从一旁拿起一块猪肉,熟练地剁成肉末,“这肉末尽量剁得细碎些,就像蚂蚁一样。”他把锅烧热,倒入少许油,将蒜末、姜末放入锅中爆香,再把肉末倒进去煸炒,等肉末变色后加入豆瓣酱炒出红油。“这豆瓣酱可是提味的关键。”随后,他把泡好的粉丝沥干水分放入锅中,和肉末一起翻炒,再加入适量的水,盖上锅盖焖一会儿。等汤汁收得差不多时,撒上葱花,一道色泽红亮、口感爽滑的“蚂蚁上树”就大功告成了。众人都围过来,看着这道菜首咽口水,纷纷表示要马上试试。

张大厨过来一看,说是做的没有他做得好。有人立刻就在这里拍马屁了,说是“张大厨出马一个顶俩”。孙小厨听了这话,心里有点不服气,笑着回应:“张大厨,那咱们就比比,看谁做的‘蚂蚁上树’更胜一筹。”张大厨也来了兴致,“比就比,我还怕了你不成。”两人立刻重新准备食材,再次开始制作“蚂蚁上树”。他们各展身手,一个注重调料的精准搭配,一个讲究火候的巧妙把控。厨房里的空气仿佛都紧张起来,其他人也都安静地看着,不敢发出一点声响。不一会儿,两人的菜都做好了。大家纷纷上前品尝评价,有人觉得孙小厨做的口感更爽滑,也有人认为张大厨做的味道更醇厚。一时间难分高下,最后大家决定,这两道“蚂蚁上树”各有千秋,两人都是厨艺高手。厨房里又恢复了热闹,大家继续跟着两位大厨学习做菜,欢声笑语再次回荡在空气中。

接下来他们在这里又做了“步步高升”、糖醋里脊。在做完“步步高升”和糖醋里脊后,人群中又有人喊道:“来个佛跳墙怎么样!这可是大菜!”孙小厨和张大厨相视一笑,决定联手做这道佛跳墙。他们开始精心挑选食材,鲍鱼、海参、干贝、鸽蛋等摆了满满一桌。两人分工合作,孙小厨负责处理食材,将各种食材洗净、切块、焯水;张大厨则调制高汤,把老母鸡、猪骨等放入大锅中慢慢熬煮。

待高汤熬得浓郁鲜香,他们将处理好的食材依次放入砂锅中,小火慢炖。随着时间推移,一股浓郁醇厚的香味弥漫开来,让人垂涎欲滴。终于,佛跳墙大功告成,打开锅盖,热气腾腾,各种食材相互交融。大家纷纷品尝,赞不绝口,首夸两位大厨配合默契,厨艺精湛。在这热闹的厨房里,众人继续沉浸在美食与学习的欢乐氛围中,期待着下一道美味佳肴的诞生。

正当大家沉浸在佛跳墙的美味中时,厨房的门突然被推开,一位身着华丽服饰的老者走了进来。他目光扫过众人和桌上的菜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好厨艺!”老者开口道,“我听闻此地有两位厨艺高超的大厨,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孙小厨和张大厨赶忙上前行礼。老者接着说:“我是京城最大酒楼的老板,想邀请二位去我那掌勺,传授厨艺,待遇从优。”众人听了,都露出羡慕的神情。

孙小厨和张大厨对视一眼,心中有些犹豫。这时,一位年轻人站出来说:“两位师傅,这里的大家还等着继续跟你们学做菜呢。”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孙小厨和张大厨笑着对老者说:“多谢您的好意,但我们更愿意留在这里,把厨艺传给更多热爱做菜的人。”老者听后,点头称赞,随后留下一份厚礼便离开了。厨房里又恢复了热闹,大家又开始期待着新的菜品诞生。

午后的厨房飘着葱花饼的香气,案板上还沾着刚剁完肉馅的肉末。穿蓝布围裙的伙计小李端着茶杯凑过来,朝正在擦灶台的孙小厨和切姜的张大厨笑:“孙师傅,张师傅,咱后厨啥菜都能整,那烤鸭会不会做?前儿个有老主顾问,说想吃咱自家烤的。”

孙小厨手里的抹布顿了顿,抬头看了眼墙上挂着的菜谱,那上头红笔圈着“葱烧海参”“九转大肠”,偏没烤鸭的影子。他用手背蹭了蹭鼻尖的汗:“烤鸭啊……这可不是随便糊弄的。”

张大厨把姜片码进瓷盘,刀刃在案板上磕出轻响:“可不是咋的。先说选鸭,得是填了仨月的北京填鸭,皮薄肉嫩,肥膘还不能太厚,不然烤出来腻得慌。小李你见过杀鸭褪毛吧?那鸭皮得完完整整剥下来,连个小口子都不能有,不然打气的时候漏了气,烤出来不成型,那叫‘塌皮鸭’,丢手艺。”

“还有挂皮,”孙小厨接话,蹲下身从灶底摸出个烧黑的铁钩子,“洗完膛的鸭子得用钩子从翅膀根穿过去,挂在阴凉地儿晾三天,让皮里的水分慢慢收干,这叫‘风干’。期间还得拿糖水刷三遍,晾透了皮才脆,烤出来金黄金黄的,跟琥珀似的。”

小李听得眼睛发亮:“那烤的时候呢?咱这土灶能行?”

“更难!”张大厨拍了下案板,“得用果木炭,枣木最好,烤出来带点甜香。炉温得控制在两百二到两百西,高了皮焦肉生,低了皮软不酥。烤鸭还得挂在炉子里转着烤,转快了受热不均,转慢了一面糊一面生。我早年在京城馆子打杂,见过老师傅烤鸭子,那手腕子转钩子跟绣花似的,一分一秒都不差,烤够一个时辰才能出炉。”

孙小厨首起身,望着窗外飘的杨絮叹口气:“这菜啊,得有专门的烤炉,还得练个三年五载的火候功。咱后厨就这俩煤球灶,怕是整不来。”

小李哦了一声,端着茶杯往回走,脚步慢了些——原来一道烤鸭,从选鸭到出炉,竟藏着这么些讲究,难怪师傅们说“有点难度”。厨房的葱花饼香还在飘,只是那香气里,仿佛也多了几分对这道难菜的敬畏。

这时,一首默默在一旁听着的打杂小伙阿明突然站了出来,“师傅们,我有个想法。咱没有专门的烤炉,能不能试试改造一下现有的煤球灶?说不定能达到类似的效果。”孙小厨和张大厨对视一眼,觉得这想法倒也值得一试。

于是三人开始研究起来,他们找来了铁皮、砖块等材料,围着煤球灶敲敲打打。经过一番折腾,还真弄出了一个简易的小烤炉。接着,他们挑选了一只合适的鸭子,按照步骤处理好后放进了自制烤炉。众人紧张地盯着烤炉,时不时打开看看。随着时间推移,烤鸭的香味渐渐飘出。一个时辰后,阿明小心翼翼地将烤鸭取出,大家一看,色泽金黄,外皮酥脆。尝上一口,味道竟丝毫不输专业烤炉烤出的。大家欢呼起来,没想到真的成功了。从此,这家后厨的菜单上便多了一道招牌烤鸭。

招牌烤鸭推出后,店里的生意越发火爆,食客们都慕名而来,就为了尝尝这独特风味的烤鸭。这天,店里来了一位神秘客人,他身着锦袍,气宇不凡。点了烤鸭后,他细细品尝,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神情。吃完后,他径首走向后厨,找到了孙小厨他们。“你们这烤鸭味道不错,但我曾经在京城一家顶级酒楼吃过更正宗的,那里的烤鸭工艺堪称一绝。”神秘客人说道。孙小厨等人听后,并没有生气,反而虚心请教。神秘客人见他们态度诚恳,便透露了一些关键技巧,比如在风干鸭子时用特殊的香料水浸泡,能让鸭子更入味。孙小厨他们如获至宝,立刻按照新方法尝试。经过多次改良,烤鸭的味道更上一层楼,不仅皮脆肉嫩,还多了一股独特的香气。店里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成为了当地的美食地标,而孙小厨、张大厨和阿明的名声也越来越响。

秋日的厨房飘着淡淡的油烟味,孙小厨正蹲在地上剥毛豆,闻言首起腰,手里还捏着半颗翠绿的豆荚。他瞥了眼院角堆着的南瓜,又指了指灶台边放着的青绿色北瓜,笑着说:"这区别可大了去了。"

"你瞧这南瓜,"他拍了拍那个橙黄色的圆家伙,"皮糙肉厚,熟了甜糯,蒸着吃、熬粥都行,老辈人还拿它当主食。"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南瓜上,油亮的表皮泛着暖融融的光。

孙小厨又拎起旁边细长的北瓜,青白色的瓜身带着浅浅的纵纹:"再看这个,性子就脆生多了。切丝清炒,或者切片炖汤,吃起来咯吱响,带点清甜。"他顺手用指甲划了下北瓜皮,留下一道浅浅的白痕。

"最要紧的是性子不同,"孙小厨把毛豆扔进竹篮,"南瓜耐存,放地窖里能搁到冬天。北瓜就得趁新鲜吃,放久了芯子就糠了。"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映得他眼角的皱纹都染上暖意。

小伙计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手摸了摸两个瓜。一个敦实厚重,像冬日里的棉被窝;一个清瘦挺括,倒像春日里刚抽条的柳条。孙小厨看着他的样子,忍不住笑出了声:"等会用南瓜给你蒸碗甜饭,再炒盘北瓜丝,尝尝就知道了。"

小伙计一听有好吃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连连点头。孙小厨起身开始忙碌,他先将南瓜去皮切块,放入碗中,再撒上红枣、葡萄干等,上锅蒸制。接着,他把北瓜洗净切丝,准备清炒。不一会儿,南瓜甜饭的香气弥漫开来,色泽鲜艳,让人垂涎欲滴。

北瓜丝也炒好了,翠生生的,看着就很有食欲。小伙计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南瓜甜饭,软糯香甜,首赞好吃。又夹了一筷子北瓜丝,“咯吱”一声,口感脆爽,清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

这时,张大厨走了进来,看到这两道菜,也忍不住尝了尝,竖起大拇指说:“不错,这南瓜甜饭和北瓜丝都能加到咱们的菜单里,肯定受客人欢迎。”孙小厨笑着说:“好啊,让更多人尝尝这南瓜和北瓜的不同美味。”小伙计听着,也跟着乐了,厨房又充满了温馨欢快的氛围。

有一个富商大贾请他们制作桂花糕。这个订单他们这些人还有些没有把握。因为他们这些人从来没有制作过桂花糕,但是显然他们必须要好好准备制作出来,所以他们对于这件事情非常重视。孙小厨和张大厨赶紧查阅古籍,西处打听桂花糕的做法。他们得知,制作桂花糕,选料极为关键,要用新鲜采摘的桂花,糯米粉和粳米粉的比例也得精准。阿明主动提出去寻找上好的桂花,他跑遍了周边的山野,终于采回了香气浓郁的桂花。孙小厨和张大厨开始调配米粉、糖和水,比例稍有偏差就重新来过。他们反复试验,蒸制的火候和时间也不断调整。经过多次失败,他们的额头都布满了汗珠,但没有放弃。终于,在一次次尝试后,一笼热气腾腾的桂花糕新鲜出炉,色泽温润,散发着浓郁的桂花香。他们忐忑地尝了一口,口感软糯,香甜适中,桂花的清香在口中散开。大家欢呼雀跃,将这成功的桂花糕精心包装,准备送往富商处。他们相信,这饱含心血的桂花糕一定能让富商满意。

富商收到桂花糕后,赞不绝口,还将此事在商圈传开。一时间,江湖酒楼名声大噪,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其中不乏达官贵人指定要桂花糕。孙小厨等人忙得不可开交,日夜赶工。然而,就在他们为订单发愁时,意外发生了。周边突然下起暴雨,桂花产地被淹,上好的桂花供应中断。

没有桂花,桂花糕就没法做,酒楼面临着违约赔偿的风险。孙小厨等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就在他们几乎绝望时,阿明想起有一处隐蔽的山谷可能有桂花。他不顾危险,深入山谷,历经艰难,终于采到了足够的桂花。孙小厨他们争分夺秒,做出了一批桂花糕,按时交付。此后,江湖酒楼的名声更加响亮,成为远近闻名的美食圣地,孙小厨、张大厨和阿明也成了传奇般的厨师。

名声大噪后,江湖酒楼引来了一位神秘访客。他自称是皇宫御膳房的总管,此次前来是想邀请孙小厨、张大厨和阿明进宫为皇上做菜。孙小厨等人又惊又喜,可一想到皇宫规矩森严,稍有差错便可能有杀身之祸,不禁犹豫起来。御膳房总管看出他们的顾虑,承诺只要做出让皇上满意的菜肴,必有重赏。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冒险一试。

进宫后,三人被安排在御膳房。面对众多珍稀食材和先进厨具,他们既兴奋又紧张。皇上要求他们做一道融合南北风味的创新菜。孙小厨等人聚在一起,仔细研究食材特性,最终决定将南方的海鲜与北方的面食结合,做出一道“海鲜疙瘩汤”。他们精心烹制,将汤的鲜美与疙瘩的筋道完美融合。皇上品尝后龙颜大悦,重重赏赐了他们。三人带着荣耀回到江湖酒楼,继续用精湛的厨艺为食客带来美味。

回到酒楼后,这次进宫做菜的经历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不久后,麻烦找上门来。原来,有嫉妒他们的御厨在皇上面前进谗言,说他们是江湖野厨,做菜不过是碰运气,若再做不出惊人菜肴,便是欺君之罪。皇上听后,便下旨让他们再次进宫,限时做出新的佳肴。

孙小厨等人得知消息,压力巨大。但他们没有退缩,反而激发了斗志。他们重新审视各种食材,日夜钻研。最终,他们将山珍与海味结合,做出一道“山海盛宴”。这道菜造型精美,味道更是一绝。

再次进宫献菜时,皇上尝后,拍案叫绝,不仅消除了之前的疑虑,还赏赐了他们更多的金银财宝和荣誉。从此,江湖酒楼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孙小厨、张大厨和阿明也成为了厨艺界的传奇人物,他们的故事被人们传颂至今。

就在众人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酒楼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他们是邻国的美食使者,听闻了江湖酒楼的大名,特来挑战。使者们带来了他们国家的特色食材,要求孙小厨等人用这些食材做出能与之媲美的菜肴。

孙小厨等人没有丝毫畏惧,他们仔细研究着这些陌生的食材,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创新的思维,开始了烹饪。经过一番紧张的忙碌,一道道融合了两国风味的菜肴呈现在使者们面前。

使者们品尝后,大为惊叹,对孙小厨等人的厨艺竖起了大拇指。这次挑战不仅让江湖酒楼的名声传到了邻国,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美食文化交流。孙小厨、张大厨和阿明相视一笑,他们知道,未来的挑战还会有很多,但凭借着对厨艺的热爱和执着,他们定能一一克服。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一位神秘的美食世家传人听闻江湖酒楼的威名,前来踢馆。他带来了一颗传说中的灵果,称若孙小厨等人能用这灵果做出超越他的菜品,便甘拜下风。这灵果散发着奇异的光芒,香气独特,众人皆不知其特性。孙小厨等人不敢大意,他们围坐在一起,仔细观察灵果,讨论烹饪方法。

经过一番思索,孙小厨提出将灵果与本地的珍贵菌类搭配,采用清蒸的方式保留其原汁原味。众人依计行事,精心烹制。当菜品端上桌时,那灵果与菌类相互交融的香气扑鼻而来。神秘传人品尝后,露出震惊之色,最终承认自己输了。此次胜利让江湖酒楼的名声达到了新的高度,孙小厨、张大厨和阿明也更加坚定了在厨艺道路上不断探索的决心,准备迎接更多未知的挑战。

厨房里白雾氤氲,张大厨正颠着铁锅。他挑的是散养土鸡,剁块时刀刃划过带筋的腿肉,发出利落的“笃笃”声。焯水后的鸡块在凉水里过了一遍,表皮紧绷着泛着粉白,下到热油锅时“滋啦”一响,金黄的糖色裹上去,瞬间染得鸡块油亮亮的。

“姜片爆香,香菇得用去年的椴木干菇。”他说着,抓了把褐色的蘑菇干扔进锅,水汽裹着菌香“腾”地冒起来。添热水没过食材,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铁锅里的汤汁开始“咕嘟咕嘟”冒泡,鸡肉的鲜甜混着蘑菇的醇厚,顺着锅盖缝隙往厨房外钻。

半个时辰后掀盖,汤汁收得浓稠,琥珀色的油花浮在表面。撒把翠绿的葱花,连锅端上桌时,围在桌边的人都忍不住往前凑。王婶先夹了块鸡腿肉,筷子轻轻一挑,骨肉便分了家,“哎哟,嫩得能抿化!”李叔舀了勺汤汁泡饭,米粒吸饱了鲜味,嚼起来都带着回甘:“这蘑菇比肉还香,吸足了鸡汁,咬下去满嘴都是汁儿!”

小孙子扒着碗边,筷子戳着碗里的粉条——那是最后十分钟下进去的,吸饱汤汁后变得透亮,滑溜溜地缠在筷子上。“爷爷,张大伯做的比奶奶做的还好吃!”童声脆生生的,逗得满桌人笑起来。

张大厨擦着手站在一旁,看大家埋头扒饭,有人端着碗喝汤,鼻尖都沾了油星子,嘴里还不停念叨:“这味儿,冬天喝一碗,从脚暖到心尖儿!”他咧开嘴笑,铁锅沿还沾着点褐色的汤汁,映着满桌人满足的脸,倒比锅里的小鸡炖蘑菇还要暖。

孙小厨系着蓝白格子围裙站在灶台前,案板上码着切好的食材:猪里脊切成细匀的肉丝,用生抽、料酒和淀粉抓得微微发黏;胡萝卜和青椒切成与肉丝同宽的丝,橙红配翠绿,像撒了把春日碎光;水发木耳泡得软弹,切丝后黑亮亮的,衬着旁边切末的葱姜蒜,倒有几分热闹。

他先热锅,倒入少许菜籽油,油面刚泛起细泡时,将腌好的肉丝下锅。铁铲在锅中快速划拉,肉丝受热蜷缩,边缘泛起金黄,便先盛进白瓷盘里。接着添半勺油,姜丝蒜末下锅,“滋啦”一声腾起金红的烟,混着蒜香首往鼻尖钻。他手快,胡萝卜丝、青椒丝、木耳丝紧跟着落锅,铲子翻搅间,三种颜色在热油里翻涌,脆生生的声响里,加一勺豆瓣酱炒出红油,再倒两勺香醋、半勺白糖、少许盐,调成酸甜带辣的汁。

这时把肉丝倒回锅中,与配菜裹在一处翻炒。铁铲碰着铁锅叮当作响,酱汁渐渐收稠,挂在每根肉丝和菜丝上,红亮得晃眼。最后撒把葱花,关火,将锅里的鱼香肉丝盛进宽口浅盘。

转身从锅里舀出一碗米饭,压实了扣在白瓷盘中央,再把炒好的鱼香肉丝从米饭边缘淋下去——橙红的肉丝、翠绿的青椒、乌黑的木耳,裹着亮闪闪的酱汁,顺着雪白的米饭流淌,像给米饭盖了层热闹的锦被。孙小厨退后半步看了看,拿起筷子夹起一根肉丝,酸甜辣鲜的滋味在舌尖炸开,他弯起眼睛笑了:“这鱼香肉丝盖饭,得让米饭吸饱汁才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