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院的药房里弥漫着陈年药香,几位须发皆白的太医正围着新来的年轻御医沈青崖。沈青崖捧着本西洋医书,指着插图上舌面密布的细小突起:"诸位大人请看,此物名为味蕾,正是辨味之根本。"
为首的院判李太医捻着胡须冷笑:"荒唐!舌辨五味,乃五行之应,何来味蕾一说?"旁边的张太医附和:"肉眼未见,何以为凭?沈大人莫不是被洋夷邪说迷了心窍?"
沈青崖急得面红耳赤,取来银针要演示,却被李太医一把挥开:"医者望闻问切,岂需纠结于舌上细孔?老夫行医五十载,只知酸入肝、苦入心,从未听说过什么味蕾!"药房里顿时响起一片附和的咳嗽声,铜药碾子咕噜噜转着,将那些关于舌尖状突起的新说碾得粉碎。沈青崖望着满架泛黄的医典,忽然明白这太医院的青砖灰瓦里,藏着比药尘更厚重的东西。
沈青崖握紧了手中的医书,眼神却愈发坚定。他知道,自己不能在这重重守旧的壁垒前退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些东西。
当晚,沈青崖便在自己的住处挑灯夜战。他将西洋医书中关于味蕾的知识与传统医理相结合,撰写了一篇详尽的医论。次日,他带着这篇医论,首奔宫中。
在皇帝面前,沈青崖不卑不亢地阐述着味蕾的方法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大家开始慢慢接受他的说法。
一次,一位富家公子患了怪病,太医院的太医们都束手无策。沈青崖被请去诊治,他凭借西医知识和先进的理念,成功治好了公子。此事传开,他声名大噪。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他的西医理论,一些年轻的医者也开始追随他,学习这些新的知识。沈青崖的努力,渐渐打破了传统医学的坚冰,让西医理念在大乾皇朝大地上有了立足之地。
在五脏六腑中,心与舌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因心开窍于舌,故舌为心之苗,心脏若发生病变,可以从舌头上查出来。通过观察舌头的变化,即可判断心脏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例如若心脏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灵活,柔软,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火上严则舌尖红。若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舌有瘀斑,若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若心神失常则舌强、舌卷,患者出现言语不清或失语等症状。
然而,沈青崖的成功引来了一些守旧势力的嫉妒与不满。那些顽固的太医联合起来,在朝堂上弹劾沈青崖,称他传播洋夷邪说,扰乱太医院的规矩。皇帝听了这些弹劾,心中也不免有些动摇,便下令让沈青崖与守旧派太医进行一场医术比试。比试的题目是治疗一位身患重病、生命垂危的大臣。
守旧派太医们依旧采用传统的望闻问切之法,开出了几副药方。而沈青崖则运用西医的诊断方法,结合自己对人体结构的了解,判断出病因所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沈青崖凭借精准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成功挽救了大臣的生命。皇帝龙颜大悦,重赏了沈青崖,同时也下旨鼓励太医院接纳西医理念。从此,沈青崖的西医之路更加顺畅,他也继续为大乾皇朝的医学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我对着铜镜描眉时,总想起你教我调胭脂的模样。桃木梳在发间绕了三圈,梳齿便缠上几缕晨光,像极了你从前替我簪花时,指尖漏下的碎金。窗外的露水凝在蛛网上,把昨日的月光冻成了透明的丝,可我怎么也记不清,你垂眸时睫毛投在眼下的阴影,是该画成柳叶的弯,还是远山的折。
案头的胭脂盒开了裂,赭石色的膏体在瓷面上洇出残梅的形状。我蘸了点温水化开,指尖刚触到颧骨,却猛地停住——你说过我笑起来时,苹果肌该是春日里最先红透的樱桃,可此刻镜中人的眉眼,倒像是浸在秋水里的莲子,只剩一层薄薄的青。
檐角的铜铃被风撞得叮当响,惊飞了廊下悬着的纸鸢。那鸢尾是你亲手染的靛蓝,此刻正飘向流云深处,倒比记忆里你的轮廓还要清晰些。我伸手去抓,只捞到一把碎雨,打湿了袖口绣的并蒂莲。原来这三年的朝暮,竟比不过檐角的蛛网,至少蛛丝还能留住些月光的碎屑,而我拼尽全力,也只能在梦醒时,摸到枕边一片冰凉的空。”
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在京城文人雅士间流传开来,大家都为其中的深情所打动。二皇子听闻后,好奇心顿起,决心找出这文章的作者。他先是让手下的幕僚西处打听,可却毫无头绪。
二皇子又想到沈青崖,觉得他学识渊博,或许能知道些线索。于是派人将沈青崖请到府上。沈青崖听闻此事,也来了兴致。他仔细研究文章用词和风格,推测作者可能是个精通诗词、心思细腻之人。沈青崖建议二皇子从京城的才女处查起。二皇子依言而行,命人在京城各大才女聚集之地张贴告示,询问文章作者。
不久后,一位面容憔悴却气质不凡的女子来到二皇子府上,承认文章是自己所作。原来她曾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爱人离世后,她便写下这篇文章来寄托思念。二皇子听了她的故事,也不禁为之动容,决定帮她完成心愿,将这段深情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