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后的田埂边,一坨新鲜的牛粪正蒸腾着微热的水汽,混着青草与泥土的腥甜,在空气里荡开一圈圈无形的涟漪。这时,一只屎壳郎从枯草堆里钻了出来,褐黑色的甲壳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六条细腿迈得飞快,像架小坦克般径首冲向那堆温热的“宝藏”。
它没有急着埋头啃食,而是先用两根棒状的触角在粪堆边缘轻轻敲打,像是在探查质地——太稀的容易散,太干的裹不住卵。选好一处软硬适中的地方,前足像小铲子般扒开表层,露出下面更的粪土,后足则撑住地面,将一小块粪团搂进怀里,一点一点搓揉、压实。粪团渐渐滚成核桃大小的球,它便转过身,用后腿勾住球体,头朝下、尾朝上,倒退着将粪球往坡下推。
坡地不平,粪球偶尔会滚偏,它立刻停下来,用触角碰碰球体,再调整方向重新推动,执着得像个守诺的信使。推到一片松软的沙土地时,它忽然停下,前足开始飞快地刨土,不一会儿就挖出个拳头大的坑。接着,它将粪球小心翼翼地滚进坑里,用头和足将周围的土扒拉过来,把粪球埋得严严实实。
做完这一切,它并没有离开,而是绕着土坑转了两圈,又用触角在地面轻轻点了点,像是在标记坐标。原来,那粪球里藏着它的卵——粪堆里未消化的植物纤维是幼虫最好的食物,温暖的环境能让卵安全孵化。对这只屎壳郎来说,粪堆不是污秽,是生命的温床;推粪球不是劳作,是给孩子准备的摇篮。
夕阳西下时,它终于完成了使命,转身爬回田埂。那堆被它“开采”过的牛粪旁,又有几只新的屎壳郎赶来,它们的甲壳在余晖里闪着光,像一群奔赴生命之约的使者。
这时,几个村里的小孩路过,其中一个眼尖的孩子指着屎壳郎喊道:“看呐,那是什么虫子在滚粪球!”其他小孩也纷纷围拢过来,满脸好奇,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一个胖胖的小孩挠挠头,问身旁的老者:“爷爷,这虫子为啥要推这么个臭东西呀?”老者笑着摸摸小孩的头,说道:“这叫屎壳郎,它推粪球啊,是在为自己的孩子准备食物和住所呢。别看这粪球又脏又臭,对它们来说,那可是宝贝。”小孩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中满是惊叹。有的孩子忍不住凑近去瞧,屎壳郎受到惊扰,触角动了动,似乎有些慌张。孩子们见状,赶紧往后退,生怕吓着它。
夕阳的余晖洒在孩子们的身上,他们望着那小小的屎壳郎,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微观世界,久久不愿离去。
…………
林胡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因草场争夺与生存环境的变迁,逐渐走向分裂,形成了北、南、东三部。北林胡遁入漠北苦寒之地,与丁零、坚昆等部族杂居,以彪悍善战闻名,逐水草而居,弓箭不离身,性子如北风般凛冽;南林胡则南迁靠近长城地带,与大乾皇朝时有接触,部分族人开始研习农耕技艺,文化习俗渐染大乾的风格,部落中既有游牧的帐篷,也出现了零星的土屋;东林胡则向东进入大中夸岭余脉,倚山林而居,善狩猎,精于骑射,与鲜与达、多祖桓等部族交错分布,保留了较多林胡古老的萨满信仰。三部虽同源,却因地域差异,语言、服饰、习俗渐生不同,彼此间时而因牧场、猎物发生冲突,时而又因共同抵御外敌而短暂联合,昔日统一的林胡之名,渐渐被三部之称取代,在草原与山林间谱写着各自的兴衰。
这日,南林胡的首领收到消息,北林胡的一支小队正朝着他们的领地逼近。首领立刻召集族中勇士,商议对策。有人主张迎战,给北林胡一个教训;有人则认为应先派出使者沟通,了解对方来意。
首领权衡再三,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让勇士们做好战斗准备,另一方面挑选了一位精明的使者前往北林胡营地。使者快马加鞭赶到北林胡营地,说明来意。原来,北林胡遭遇了罕见的暴风雪,大批牲畜冻死,他们此番南下是为了寻找一处温暖且有水源的牧场暂作栖息。南林胡首领得知真相后,陷入了沉思。
若拒绝,北林胡可能会强行抢夺;若接纳,又担心日后会生出更多事端。
最终,首领决定划出一片偏远的牧场给北林胡暂用,条件是他们不得随意越界,且要协助南林胡抵御其他部族的侵扰。北林胡欣然答应,一场潜在的冲突就此化解,两部族的关系也因此有了新的变化。
与此同时,东林胡在向东发展至海边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挑战。海边的原住民部落对外来者充满警惕,他们擅长水战,拥有独特的海战武器。东林胡的勇士们虽善于骑射,但在海上作战毫无经验。双方初次交锋,东林胡便吃了亏。首领意识到不能硬拼,于是派出使者与原住民部落谈判。使者发现原住民部落也面临着海怪的侵扰,生活并不安稳。首领得知后,提出合作对抗海怪的建议。双方经过一番协商,达成共识。
东林胡利用他们精湛的箭术,原住民部落发挥水战优势,共同对抗海怪。几次战斗下来,不仅成功击退了海怪,还让两个部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东林胡也在海边站稳了脚跟,开始学习水战技巧,逐渐发展出自己的海上力量,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南林胡和北林胡、东林胡与海边原住民部落各自有新发展时,大乾皇朝听闻了林胡三部的情况。皇帝认为林胡三部势力渐强,若任其发展恐成大患,遂派使者前往南林胡,要求南林胡驱逐北林胡,并与朝廷一同对抗东林胡。
南林胡首领十分为难,北林胡刚获自己帮助,驱逐他们有失道义;而对抗东林胡,同根同源,实难下手。与此同时,东林胡与海边原住民部落合作愈发紧密,海上力量不断壮大,引起了周边一些小部落的觊觎。这些小部落联合起来,企图趁东林胡立足未稳,将其赶出海边。东林胡首领一面组织防御,一面派人向南方的南林胡和北方的北林胡求援。南林胡首领权衡之下,决定暗中相助东林胡,而北林胡也因之前南林胡的收留之恩,选择响应。一场围绕林胡三部与大乾皇朝、周边小部落的复杂纷争,就此拉开帷幕。
南林胡暗中派出了精锐勇士,趁着夜色秘密抵达东林胡。他们与东林胡的战士们会合后,共同商议御敌之策。而北林胡则在北方牵制那些联合起来的小部落,时不时进行小规模的骚扰,让他们无法全力进攻东林胡。大乾使者见南林胡没有按要求行事,回去向皇帝禀报,皇帝大怒,决定派一支军队先威慑南林胡。
南林胡首领得知后,一面加强防御,一面派人去和皇帝解释,表明自己无意与朝廷为敌。此时,海边的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东林胡和南林胡的联军凭借着出色的战术和顽强的斗志,逐渐扭转了局势。那些联合的小部落开始出现退缩之意。就在这时,大乾的军队也开到了南林胡边境。一场多方参与的复杂局面就此僵持不下,各方都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来打破这微妙的平衡,而林胡三部的命运,也将在这场纷争中迎来新的转折。
就在局势僵持之际,北林胡突然传来消息,他们发现了大乾皇朝后方有一股神秘势力蠢蠢欲动,似要趁大乾出兵林胡三部时谋取利益。皇帝得知后,不得不分兵回防。南林胡抓住这个时机,再次派使者向皇帝表明诚意,称愿为朝廷抵御这股神秘势力,条件是不再干涉林胡三部之事。皇帝权衡利弊,最终同意了南林胡的提议。
与此同时,海边战场上,东林胡和南林胡联军一鼓作气,彻底击溃了联合的小部落。经此一役,林胡三部的关系更加紧密,他们决定共同发展,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而大乾皇朝也因这次事件,意识到林胡三部不可小觑,双方开始了一段相对和平的共处时期,林胡三部的命运在这场纷争中迎来了新的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