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朝堂之上,皇帝高坐龙椅,目光扫视着下方群臣。他深知,欲使国家繁荣昌盛,必须广纳贤才。近日,他听闻民间有诸多平民百姓与寒门士子对科举制度有独到见解,便决定亲自倾听。
皇帝微服出巡,走入市井之中。那些质朴的百姓和怀揣梦想的寒门士子,见皇帝如此亲和,纷纷畅所欲言。有人提出科举考试应增加实务策论,以选拔出真正能为国家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有人建议扩大科举取士的范围,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学子有机会参与。
皇帝将这些建议一一铭记于心。回宫后,他立即召集礼部官员商议科举制度的完善事宜。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反复的斟酌,新的科举制度诞生了。考试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不仅有经史子集的考核,还加入了对时政、经济、民生等方面的考察。录取标准也更加公平公正,不再局限于出身门第。
消息传出,举国欢腾。平民百姓和寒门士子们看到了希望,纷纷刻苦读书,准备在科举中一展身手。而朝堂之上,也因新科举制度选拔出的栋梁之材,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大乾王朝在皇帝的英明决策下,开启了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得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世家大族们身着华丽朝服,却个个面色阴沉,眼中满是不甘与愤怒。他们聚在一起,低声却急切地交谈着,时不时望向龙椅的方向,那眼神中是对现状的不满与对夺回主动权的渴望。
为首的一位老臣,胡须花白,双手颤抖着,愤懑道:“此等情况,实难容忍!我等世家为朝廷鞠躬尽瘁,如今却被这般压制,这朝堂岂容他人肆意摆弄!”众人纷纷附和,言辞间满是对当前局面的声讨。
他们深知,若不能在朝廷上占据主动权,家族的利益与荣耀都将岌岌可危。于是,他们开始密谋对策,有人提议联合其他势力,结成同盟,以增强自己的话语权;有人则主张首接上书皇帝,陈述利弊,要求改变现状。
然而,他们也清楚,这并非易事。皇帝威严不可侵犯,且朝廷中也有其他势力在制衡着他们。但为了家族的未来,他们己别无选择。就在世家大族们密谋之时,一道清亮的声音打破了他们的低语。
原来是新科举制度选拔出的寒门官员,他身着朴素朝服,却神色坚定。“诸位大人,新科举制度乃是为了国家昌盛,选拔真正的人才。如今朝堂因之焕然一新,实乃大乾之幸。”世家老臣冷哼一声,“哼,不过是些出身低微之人,怎懂我等世家为朝廷所做的贡献。”
寒门官员并不畏惧,上前一步道:“大人所言差矣,国家兴衰,在乎人才,不在乎出身。新制度让更多有识之士为朝廷效力,于国于民皆有利。”双方一时僵持不下,气氛愈发剑拔弩张。
此时,大殿的门缓缓打开,太监尖细的嗓音传来:“皇上驾到!”世家大族们立刻收起了脸上的不满,整理好衣冠,恭敬地跪地迎接。但他们心中的暗潮涌动,预示着这场朝堂上的权力之争,才刚刚开始。
这时,皇帝缓缓开口:“都住口吧。新科举制度是为了大乾长远考虑,望诸位以大局为重。”世家大族们虽心有不甘,但在皇帝的威严下,也只能暂时按捺住怒火,这场朝堂上的暗流涌动,暂时被压制了下去,而大乾的未来,也在这纷争中继续前行。
然而,世家大族并未就此罢休。散朝后,他们私下频繁联络,与地方上的世家势力互通消息,企图在地方上制造事端,给新科举制度的推行制造阻碍。他们暗中操纵舆论,在民间散布新科举制度的谣言,蛊惑人心,妄图引发民众的不满。与此同时,寒门官员们也没有坐以待毙。
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深入民间,用事实向百姓说明新科举制度的好处,稳定民心。并且,他们积极收集世家大族暗中使坏的证据,准备在合适的时机向皇帝弹劾。皇帝得知世家大族的小动作后,并未发怒,而是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局势的发展。
他深知,世家势力根深蒂固,不能操之过急。他暗中布局,等待着世家大族露出更多的破绽。一场朝堂内外的明争暗斗,正悄然升级,大乾王朝的未来,也因此充满了更多的变数。
…………
夕阳的余晖洒在崭新的水泥路上,这条路如一条黑色的丝带,蜿蜒地连接着京城与迁都的新址。工部的负责人站在路中央,望着远方,心中满是自豪。
这条路的建成历经无数艰辛。从石料的采集、运输,到水泥的调配、浇筑,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部众人的心血。工人们日夜奋战,顶着炎炎烈日,冒着凛冽寒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负责人更是殚精竭虑,每日奔波于工地之间,监督工程进度,解决技术难题。
如今,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在阳光下闪烁着光泽。车轮驶过,扬起的尘土都少了许多。路边的行人也露出惊喜的神情,不少人踏上这平坦的道路,感受着与以往泥土路截然不同的舒适。
消息很快传遍京城,百姓们纷纷称赞工部的功绩。负责人看着往来的车辆和行人,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这条路不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是迁都计划顺利推进的关键一步。未来,随着迁都的完成,这条水泥路将承载着更多的希望与梦想,见证着城市的繁荣与发展。而他和工部的众人,也将继续为新都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就在众人沉浸在水泥路建成的喜悦中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一场暴雨过后,部分路段竟出现了裂缝。工部负责人脸色瞬间煞白,他深知这问题若不解决,不仅之前的努力白费,还会影响迁都计划。他立刻报告给工部尚书言如皓和工部侍郎黎墨川,并且召集工匠们研究原因,经过一番排查,发现是水泥调配时比例出现了细微偏差,加上暴雨的冲击,才导致裂缝产生。负责人心急如焚,一边安排工人对裂缝进行修补,一边重新调配水泥比例。
世家大族得知此事后,趁机在朝堂上弹劾工部,要求严惩负责人。皇帝虽未表态,但也要求工部尽快解决问题。在巨大的压力下,负责人和工匠们日夜坚守工地,不断试验新的调配方法。经过数日努力,终于找到了最佳方案,重新浇筑的路面坚固如初。这场危机过后,水泥路成为了大乾王朝发展的坚实基石,而工部也在这次考验中更加成熟,为新都城的建设奠定了更稳固的基础。
大乾皇宫之中,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深邃而笃定,心中坚信着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小。
朝堂之上,世家大族盘根错节,势力庞大,长久以来把持着诸多资源与要职。然而,皇帝深知,这种局面不利于皇权的稳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他己暗中布局许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一方面,大力发展科举,选拔寒门子弟入朝为官,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打破世家对仕途的垄断。那些出身平凡却才华横溢的学子们,凭借着自身的学识,开始在朝堂崭露头角。
另一方面,着手整顿经济,限制世家大族的土地兼并,加强对商业的管控,削弱他们的经济根基。
近日,又听闻有几个世家因违法之事被查办,家族子弟被革职问罪。皇帝微微点头,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知道,改革的成效正在逐渐显现。虽然前方或许还有重重阻力,世家大族也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但他有足够的决心和谋略,一步步将世家大族的影响力削弱,让大乾朝着更加繁荣稳定的方向发展,皇权也将更加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