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 章 迁都(1)

2025-08-18 2647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言丞相,大乾朝堂之上的中流砥柱。自上任以来,他便将天下苍生与社稷安稳扛在肩头,夙兴夜寐,积极致力于解决朝堂内外的诸多难题。

彼时的大乾,内忧外患交织。朝堂之上,党争不断,政令难行;民间百姓,苦于苛捐杂税,民生艰难。言丞相深知,若要让大乾重回盛世,必须先从内部改革做起。他不畏权贵,大力整顿吏治,削减冗余官员,推行新政,减轻百姓负担。每一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他都亲力亲为,力求精准有效。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藩王们见朝廷动荡,竟妄图趁机谋反,割据一方。一时间,战火纷飞,大乾江山岌岌可危。言丞相没有丝毫退缩,他协助皇帝调兵遣将,制定作战方略。在战场上,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协调各方力量,对叛军形成合围之势。经过数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平定了藩王叛乱,将大乾从分裂的边缘拉了回来。

叛乱平息后,言丞相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战后重建中。他安抚百姓,恢复生产,让大乾逐渐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在他的努力下,大乾的局势日益稳定,百姓们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而言丞相也成为了大乾百姓口中的贤相,名垂青史。

随着年岁渐长,言丞相自觉精力大不如前,便向皇帝请辞,回归田园。可他心中始终牵挂着朝堂,尤其是自己那目前己经在工部任职工部尚书的儿子言如皓。如今他己致仕,无法再为儿子铺路,看着儿子至今未有显著作为,言丞相心急如焚。

这一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言丞相在书房里正襟危坐,他的目光落在站在面前的言如皓身上,缓缓说道:“儿啊,为父当年在任时,一心只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如今虽然己经归隐田园,但心中仍然牵挂着社稷民生。我希望你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不辜负为父对你的期望。”

言如皓恭敬地站着,低着头聆听父亲的教诲,他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同时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工作,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名仆人匆匆跑进书房,神色慌张地禀报:“大人,不好了!京城突然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多处房屋被洪水淹没,百姓们流离失所,情况十分危急!”

言如皓闻言,脸色一变,他立刻抬起头,看着父亲,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他毫不犹豫地对父亲说道:“父亲,儿愿主动请缨前去救灾!”

言丞相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点了点头,说道:“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够胜任这项任务。记住,要以民生为念,多做实事,切不可有丝毫懈怠。”

言如皓领命后,迅速带领工部的人员赶往受灾现场。一路上,他心急如焚,不断催促车夫加快速度。

到达京城后,言如皓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救灾工作中。他亲自指挥工部人员日夜奔波,组织力量修缮堤坝,防止洪水进一步泛滥。同时,他还积极组织疏散百姓,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

在言如皓的努力下,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尽管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他始终没有丝毫退缩,始终坚守在救灾第一线。言丞相得知后,虽不能亲临相助,但在心中默默为儿子加油。在言如皓的努力下,灾情得到控制,百姓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言尚书啊,你可知朕为何要让你接任工部尚书一职吗?”皇帝端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地问道。

言如皓赶忙跪地磕头,恭敬地回答道:“陛下,微臣愚钝,还望陛下明示。”

皇帝微微一笑,缓缓说道:“言丞相一生为我大乾鞠躬尽瘁,实乃我朝之功臣啊!朕自然不能亏待了他。而你,言尚书,朕看你为人正首,能力出众,所以才决定让你接任工部尚书,希望你能继续为我大乾效力。”

言如皓感激涕零,再次叩头谢恩:“陛下如此厚爱,微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接着说道:“不过,朕现在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交给你去办。”他的语气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言如皓心中一紧,连忙说道:“陛下有何事尽管吩咐,微臣定当竭尽所能。”

皇帝站起身来,走到地图前,指着上面的一个地方说道:“朕欲迁都,你看看可有合适之地可作新都?”

言如皓心头一震,迁都可是件大事,关乎国家的兴衰荣辱。他定了定神,仔细端详起地图来。

言如皓的目光在地图上缓缓移动,脑海中迅速思索着新都的选址条件。

突然,他的手指停在了一处地方,眼中闪过一丝亮光。“陛下,臣以为此处极佳。此地地势平坦开阔,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且远离自然灾害频发之地,若在此处建都,既能保障百姓生活,又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皇帝走上前,仔细看着他所指之处,微微点头。然而,朝堂上并非所有人都支持言如皓的提议。有大臣提出异议,认为旧都根基深厚,迁都劳民伤财。言如皓据理力争,详细阐述了新都的优势和迁都的必要性。就在双方争论陷入白热化时,皇帝突然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此事暂且搁置,朕需再斟酌一番。”皇帝说完便起身离开了朝堂。言如皓心中有些忐忑,不知皇帝最终会作何决定。

散朝后,言如皓刚回到府邸,就收到消息,几位世家大族的代表前来拜访。他们表面上是来祝贺言如皓在救灾和迁都之事上的积极表现,实则是来劝说他放弃迁都的提议。言如皓明白,这些世家大族在旧都根基深厚,迁都必然会削弱他们的势力,这也是皇帝想要达到的目的。言如皓委婉却坚定地拒绝了他们的劝说,表明自己会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

夜晚,言如皓独坐书房,思考着接下来该如何推进迁都之事。他深知,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挑战,但为了大乾的未来,他不能退缩。突然,一阵微风吹过,吹开了桌上的地图,言如皓的目光再次被吸引过去。他灵机一动,想到可以先派人去他所选的新都之地进行实地考察,绘制详细的地理、资源等情况的报告,用更充分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提议。

于是,言如皓立刻着手安排人手,挑选了工部里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官员,让他们带上精良的测量工具,前往新都之地。同时,他又秘密联系了一些在民间有威望的人士,让他们去旧都受灾地区收集百姓对于迁都的看法和需求。

几天后,考察人员陆续带回了消息,新都之地各方面条件确实如言如皓所料,十分适合建都。民间百姓也大多支持迁都,希望能有一个更安全稳定的家园。言如皓整理好这些资料,准备再次向皇帝进谏,他坚信,这次一定能说服皇帝和那些反对的大臣,让迁都之事顺利进行。

皇帝听后,陷入沉思。数日后,皇帝最终拍板决定迁都。言如皓深知责任重大,他迅速组织人手开始筹备迁都事宜,日夜操劳,只为不辜负皇帝的信任和父亲的期望,让大乾在新的都城开启新的盛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