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朝堂之上,世家大族势力盘根错节,宛如一张巨大而坚韧的网,将整个官场牢牢笼罩。满朝官员,十之八九皆出身世家,他们凭借家族底蕴与人脉,占据着朝堂要职。
皇帝坐在那金銮宝座之上,望着殿下那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眉头紧锁。他心中明白,世家大族的势力己成为大乾发展的巨大阻碍。这些世家子弟多养尊处优,不思进取,只知维护家族利益,置国家百姓于不顾。
长此以往,大乾必将陷入内忧外患之境。
正在皇帝忧心忡忡之时,一名年轻官员出列,此人名叫陈风,出身寒门。他目光坚定,声音洪亮:“陛下,臣有一计,可削弱世家势力。如今边疆战事吃紧,可下诏让世家子弟从军,一来可保家卫国,二来可消耗世家人力财力。”皇帝眼睛一亮,觉得此计可行,但心中也有顾虑,世家大族岂会轻易让子弟去冒这生死之险。
就在这时,朝堂上炸开了锅,世家官员们纷纷反对,指责陈风居心叵测,想借战事削弱世家。皇帝一拍龙椅,怒喝道:“都给朕安静!如今国家危在旦夕,岂容你们只谋私利!此事就这么定了,朕即刻下诏。”殿内顿时安静下来,世家官员们虽心中不满,但也不敢公然违抗圣旨。一场朝堂上的暗战,就此拉开帷幕。
诏书一下,世家大族们虽然在表面上对皇帝的命令不敢有丝毫违抗,但在暗地里却开始紧锣密鼓地谋划起应对之策来。他们一方面故意拖延自家子弟从军的时间,找各种借口来推脱,比如身体不适、家中有事等等;另一方面,则联合起来在民间散布各种谣言,声称皇帝之所以下达这样的命令,实际上是为了借机铲除世家,以绝后患。这些谣言一经传出,立刻在百姓中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人心惶惶,社会秩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陈风敏锐地察觉到了世家大族们的这些小动作,他心里很清楚,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制止,那么皇帝的这一计划恐怕就要功亏一篑了。于是,他毅然决然地主动向皇帝请缨,要求前往边疆督战,同时负责彻查世家大族在军中的种种小动作。
到了边疆之后,陈风很快就发现了一些端倪。原来,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们果然在军中搞起了特殊化,不仅不听从指挥,还经常克扣军饷,严重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陈风对此毫不留情,他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严惩了这些违法乱纪的人,并对整个军队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整顿,使得军纪焕然一新。
陈风在边疆的这些作为很快就传回了京城,世家大族们得知后,对他更加恼怒。他们觉得陈风这是在故意跟他们过不去,于是决定铤而走险,派人去刺杀陈风,想要将他置于死地。然而,陈风却并非等闲之辈,他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果敢,巧妙地化解了这次刺杀危机。
皇帝在得知陈风在边疆的一系列表现之后,对他越发信任和倚重了。他认为陈风不仅有勇有谋,而且对朝廷忠心耿耿,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而世家大族在一次次的阴谋失败后,也渐渐意识到,这次皇帝和陈风是铁了心要削弱他们的势力,一场更为激烈的明争暗斗,正悄然来临。
边疆之事告一段落,皇帝下旨让陈风回京城述职。陈风快马加鞭赶回京城,刚进城门,便觉气氛异样。街道上行人神色匆匆,世家的眼线似乎无处不在。
他刚到府邸,便有密探来报,说世家己联合起来,准备在朝堂上弹劾他,罗列了诸多莫须有的罪名。陈风并未惊慌,他深知这是世家的垂死挣扎。
次日早朝,世家官员果然发难,言辞激烈地指责陈风在边疆专权跋扈、滥用刑罚。陈风不慌不忙,从袖中掏出一沓证据,详细阐述了边疆整顿军队的必要性,还揭露了世家子弟在军中的恶行。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皇帝听后龙颜大悦,当众褒奖陈风。世家大族见此计不成,又抛出新的阴谋,他们买通了一个小官,让其污蔑陈风私通敌国。就在气氛紧张之时大族见此计不成,又抛出新的阴谋,他们买通了一个小官,让其污蔑陈风私通敌国。小官战战兢兢地出列,声泪俱下地诉说着莫须有的“证据”。朝堂上瞬间炸开了锅,世家官员们趁机煽风点火,要求皇帝严惩陈风。
皇帝虽心中信任陈风,但面对如此局面,也不免有些犹豫。陈风却依旧镇定自若,他看着那小官,冷冷一笑:“你收了多少好处,敢如此颠倒黑白?”小官被他看得心虚,眼神闪躲。
陈风又转向皇帝,说道:“陛下,边疆之事我一首尽心尽力,若有私通敌国之事,怎会让军队军纪焕然一新?请陛下派人彻查,真相自会大白。”皇帝点头,即刻安排亲信调查。几日后,调查结果出来,小官果然是被世家收买。皇帝龙颜大怒,严惩了世家相关人员,同时对陈风更加赞赏。
经此一役,世家大族元气大伤,势力被大大削弱,而陈风也在朝堂站稳脚跟,继续为大乾的稳定与发展贡献力量。
…………
朝堂之上,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眉头紧紧地皱着,他的目光如炬,缓缓地扫过朝堂上的群臣,似乎在观察着每个人的反应。终于,皇帝开口说道:“朕今日想与众爱卿商议一下,如何才能让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以及普通的平民百姓有机会走上仕途之路呢?”
皇帝的话音刚落,整个大殿内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大臣们面面相觑,一时间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过了好一会儿,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臣站了出来,他恭敬地向皇帝行了个礼,然后说道:“陛下,老臣认为,可以在民间广泛设立学府,让那些寒门子弟有机会读书识字。等到他们学有所成之后,再通过严格的考核和选拔,让他们进入仕途为官。”皇帝听了老臣的话,微微点了点头,似乎在思考着这个提议的可行性。
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官员也站了出来,他的声音清脆而有力:“陛下,微臣认为除了广设学府之外,还可以专门为寒门和平民举办一场科举特科。在这场特科中,我们可以降低门槛,放宽条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其中。而且,对于选出的人才,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成长,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官员。”
皇帝听完这位年轻官员的话,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他觉得这个年轻人的想法很有新意,也很符合他心中对于选拔人才的期望。“此二法甚好,朕当斟酌施行。寒门学子与平民百姓乃国之根基,若能让他们凭借自身才学为官,既能为朝廷注入新血,又能激励更多人上进。”然而,世家大族的人听到这些提议,心中暗恨。他们觉得这样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若寒门和平民大量进入仕途,他们的特权与优势将荡然无存。于是,他们私下里开始串联,准备在朝堂上再次发难。
几天后的朝堂上,一位世家官员出列,满脸忧虑道:“陛下,广设学府与科举特科虽好,但寒门与平民学识根基浅,恐难胜任朝廷要职,若贸然任用,恐误国误民啊。”其他世家官员也纷纷附和。皇帝皱起眉头,正要反驳,陈风挺身而出:“陛下,寒门与平民中不乏有识之士,只要给予机会,他们定能为国家效力。况且,如今朝堂被世家把控,弊端己现,正需新鲜血液注入。”
双方在朝堂上争论不休,皇帝看着这一幕,深知推行此事必然阻力重重,但为了大乾的未来,他心意己决,准备力排众议,将此事推进下去。
于是,皇帝下旨,在各地兴建学府,聘请名师讲学;同时筹备科举特科,制定相应规则。消息传开,寒门和平民百姓欢呼雀跃,纷纷送子女入学读书,期盼着能通过努力改变命运,为国家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