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这盛世如你所愿了,你开心吗?说话!!!

2025-08-18 2412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本来听到李白要创作翻倍,其他平行时空里的学生们还对李白所在时空后世的学生们幸灾乐祸来着。

反正不是他们这里的李白,就算加量不加价的留下诗篇翻倍,对他们也没什么影响。

看其他世界的‘同学们’要多背许多李白的诗词,那真是比让他们少背几首还让人高兴啊!

可幸灾乐祸着幸灾乐祸着,就有人提出了一个很严重的现实问题——

按理说,其他平行世界的李白别说是多写了一倍的诗,就算是多写了十倍、百倍的诗也影响不到他们。

毕竟大家压根就不在同一个世界。

可现在......有天幕啊!

天幕映照诸天万元,除了玄都观本身所在的那个时空,其他所有时空都在时空之力的影响下出现了天幕投影。

而要给自己的诗词创作量翻倍的李白——他就在天幕之上啊!

这岂不是意味着,只要他‘创作了一首新诗’,这首诗就会被传遍诸天万元的无数平行时空?

诗仙本人、还是真‘成仙’的诗仙在‘众目睽睽’之下创作出来的新诗。

哪怕不是他们这个时空的李白,他们这个时空的那些教育家、学者们会不会认?

他们这些时空的教育部门,会不会把这些诗词纳入教材?

听到这些问题的学生们合计了一下,得出答案——会!

于是,最后知道真相的无数平行时空的学生都哭了。

最伤心的是,就像这个李白说的那样,‘穿越’到千年之后的他很轻易就能看到原本未来的他留下的那些传世之作。

而以李白在才华方面的骄傲,己经‘写过’的诗他还会再写一遍吗?

肯定不会的!所以同样情况下本来该是己那篇传世之作的,他只会另写一篇新的传世之作。

而以他们对李白的认知,他肯定能够写得出来。

所以......他不只是说说!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己啊!

这个李白!他要跟他们来真的!

是谁?当初是谁说过如果能穿越到过去,在李白每次要作诗之前把他要创作的诗提前创作出来他会不会写出一堆新的诗作来着?

你站出来啊!你站出来说句话啊!

现在你的设想成真了!

你只是假设,李白本人却首接要给你来真的了!

这盛世如你所愿了,你开心吗?说话!!!

天幕上。

两个才子才女并未围绕诗词这种随手就能写出许多的小事进行太多的讨论。

虽然知道后世许多学生要背他们留下的诗和词,但他们真的很难去感同身受。

毕竟,对他们来说......诗词?这不是想要的时候随手就能写出来的东西吗?为什么还要去背?

不过,考虑到不是所有人都会写诗填词的问题,那他们乐意背就让他们背一背吧。

反正也不费什么事,就算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过目不忘,但......不会真有人一首诗看个三五遍还背不下来吧?

对他们来说,一首诗要看个三五遍才能背下来己经差不多是他们所能想象到的‘极限’了。

谈完了‘艺术’上的成就后,李白又问起了自己的‘志向’。

“李姐姐来自大唐之后的宋朝,彼时的史料可有记载,我以后是否实现了儿时【奋其智能,愿为辅弼,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追求?

“社稷是否因我而安稳?天下是否因我而太平?”

李清照:“......”

天幕下的众多学生:“......”

你要不这么问,我们还差点忘了你的目标是当管仲、范蠡这样的‘大政治家’了。

后世那些让人交口称赞的诗,不过是诗仙不能实现心中理想抱负而发的牢骚,根本就不是他本身的追求。

李清照沉默了一瞬,看着李白摇头道:“你终其一生都不得志,游历天下、结交无数好友,还两次入赘,都是为了博取功名。

“但终其一生,也只因诗名得了个写诗吹捧皇帝的翰林,唐玄宗连起草诏书都不用你。”

“唐玄宗?”

李白微微皱眉,脑海中快速闪过之前看过的有关于天幕的回忆。

之前在有关于几千年来人口增减的那段视频中提到过李隆基开元盛世。

也提到过之后的安史之乱爆发,更提到过李隆基多活了二十年把自己从千古一帝活成了千古半帝。

而他所在的先天二年,皇帝正是李隆基。

所以......唐玄宗?

含和无欲曰玄;应真主神曰玄?

这两句释义都很委婉,含和无欲是说帝王性情温和,无欲无求,但主要形容的是一种道家思想。

而应真主神更是强调帝王具有神性特质,同样常用于形容宗教信仰与神秘。

所以,这两句翻译过来,在李白看来真正要说的其实是那句——玄之又玄。

也就是说,这皇帝的前后反差太大,让人看不明白,没法点评,感觉他像是真的、又像是假的、或许存在、又或许不存在。

通俗点来讲就是——拟人。

再结合‘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竟发生在同一个皇帝的在位期间。

这个‘玄’字,还真是适合他们现在的这位皇帝陛下啊。

悠悠的叹了口气,李白一张小脸儿上满是与年龄不符的惆怅。

良久,他才看向李清照,勉强挤出一抹笑容道:“李姐姐的世界不久后有那靖康之耻,我所在的大唐盛世也要迎来安史之乱。

“使君选人,莫非是专挑的乱世?”

天幕下,许多生于乱世之人都忍不住激动了!

如果还有这隐藏条件的话,那他们是不是被选上的几率就更大了?

下一刻,却见李清照摇头道:“那大唐的晋阳公主不就自贞观年间而来?

“而且啊,你我都自文宣王殿来,想来应该与使君无关。”

包括小兕子都是道祖坐骑青牛送来的。

至于他们的使君......李清照觉得,无论是哪个性格的使君,相比较拉人,或许都更乐意去湖边钓鱼,或者在三清殿中入定悟道。

谁来或者谁不来,他大概是都不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