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4章 沟通中西医绝非难事

2025-08-22 5234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学医的功夫,得先弄明白人体的生理构造。全身的肢体、脏腑、经络,都和生理密切相关。这本卷书融合了中西医的生理学问,还参考哲学家讲生理的内容,再用自己的想法融合贯通。把生理搞清楚了,养生的道理也就在其中;养生道理明白了,治病的道理也藏在里头。

论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沟通中西医原非难事

我天资平庸,但喜欢深入思考。从小受家庭学术影响,医学和读书都重视。从童年就留心医学,二十岁左右就给人看病开方。过了三十岁,才看到西医的书,很喜欢它讲解新奇,好多是中医之外的。又过了十多年,对医学研究更深,才知道西医那些新奇的理论,原来大多在中医包含之中,只是古籍表达含糊,得靠后人阐发。现在我不顾自己浅陋,远的引用古籍记载,近的参考当代贤人的说法,列些内容来证明。

西医说人体有血脉管、微丝血管、回血管。血脉从左上心房转到左下心房,进入血脉管。从血脉管进入微丝血管,散布到全身,内部脏腑,外部肌肉。等脏腑肌肉濡润完,又转入回血管。回血管收回右上心房,转到右下心房,再从右下心房往上到肺。这时血里混了碳气,颜色紫黑。到肺之后,通过肺呼出碳气,吸进氧气,颜色又变红,回到左上心房,循环不停。这说法新奇,但其实《难经》里也有。《难经》第一节说:“十二经都有动脉,只取寸口来判断五脏六腑生死吉凶,为啥?寸口是脉的大会,属太阴经的动脉。人一呼,脉走三寸;一吸,脉也走三寸。一呼一吸,脉走六寸。人一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走五十度,周流全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五十度又回到手太阴寸口,是五脏六腑的始终,所以取法寸口。”

【按】人的脏腑都有血脉管和回血管。回血管的血,从心到肺把碳气呼出,脏腑的回血管到这就结束。吸进氧气,血从这又散布到脏腑,是脏腑的血脉管起始。所以说五脏六腑的终始在肺,五脏六腑的病,能在肺的寸口动脉诊察,寸口动脉能分部位对应脏腑。

西医说左右心房各有两个,心体原本西个孔。但《难经》说心有七孔三毛。七孔和心房数量对不上,三毛也没痕迹。这不是中西医明显不同吗?其实《难经》这部分被注疏家误解了。细考古籍,细微难察的,常比作毛。《诗经》“德輶如毛”,孟子说“明察秋毫”,就是例子。人的心房本就西个,加上心下血脉管、回血管和心相连的地方,成六个孔。心上下血脉管、回血管和心相连处,像又加两个孔,古人当一个孔,就成七孔。说心孔有七,明显看到的只有西个,其余三个像毛一样细微难察,实际指血脉管和回血管连到心的地方。

中医说人的神明在心,安神药注重心;西医说神明在脑,安神药注重脑。看《内经》,知道中西医说法都有依据。《内经·脉要精微论》说“头是精明之府”,因为有神明,能精明,神明藏在这,所以叫府,这是西医神明在脑的说法。《内经·灵兰秘典》说“心是君主之官,神明从这发出”,是中医神明在心的说法。如果认定西医说法,说心脏只管血脉循环,和神明无关,也能用西医说法证明。

西医生理学家阿尼氏研究灵魂,说灵魂在各类细胞里,颜色浓紫、质不透明,比体重千分之一还轻,运动速度快,能看透物体,还能让生物有良心修养、正义情感等。所谓各类细胞,明显不是灰白色的脑脊髓和神经细胞,而是循环系统里的有血球细胞。丁仲祜翻译的说法,细胞能把血液里的营养和空气分给全身,保护细胞的“性灵”,这“性灵”就是人的神明。心是血液循环的主,也能是细胞的主,保护细胞的性灵,自然以心为中心。深入研究西医说法,和《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有啥区别?(这节参考了贤璧山氏的说法)。

中医说肝左脾右,西医说肝右脾左,中西医不同。其实肝右脾左的说法早见于《淮南子》,扁鹊《难经》也说肝在右。《难经》说“肝作为脏,治在左,脏在右胁肾前面,挨着胃,在第九椎”。《金鉴·刺灸心法篇》引《难经》有这二十五个字,现在版本删了。肝左脾右的说法,或许是医家根据脏腑在右边治病,左边诊脉。肝虽在右,气化先到左,所以肝脉在左关;脾虽在左,气化先到右,所以脾脉在右关。按这诊脉治病有效,不按就没效。不信肝气化先左、脾气化先右的,也能用西医生理学家的话证明。

【按】西医生理学家说,脾本来在胃左边下方,但和胃相通,从膈膜相连处向右,输送胃液到胃;和脾相通,从脾尾向右,输送造血原料到脾脏;和肝相通,从脾静脉向右,开口于肝门静脉,输送红色血球和红色铁质到肝脏,成胆汁;其中的静脉,从右行假道胃膜进入十二指肠;和周身相通,从脾动脉向右,开口于大动脉干,输送白血球到毛细血管,遍布身体内外,无处不到。所以脾本体虽在左,功用却全身都有,是“脾居左,功能遍于右”,谁说脾和胃都在腹腔右侧上部?其实脾接收胃中混合血液,靠净化解毒,靠肝门静脉大血管向左下方吸收。净化后的血液,靠肝静脉血管从肝脏后缘而出,开口于大静脉,向左上方入大静脉干,到达右心室,肝脏血液循环机能全靠脾,这就是“脾居左,功能在右”(这节参考贤璧山氏说法)。西医说肾脏只司流水,和生殖器无关,这是中西医明显不同。但说内肾外肾不相关,是西医以前没定论,并非实验有依据。中医论肾,眼光广,能悟到肾髓质分泌素(自命门分泌,与督脉相通,有造血上行作用,叫副肾碱,是肾中真火作用);又悟到肾皮质分泌素(自胞室中分泌,与任脉相通,有引血下行作用,叫副肾素,是肾中真水作用)。肾靠水火真气作用,所以“伎巧”,靠水火之气温养、激发、斡旋,像火车靠机轮转动,离不开水火之气做原动力。

西医说中医不知“水道”,不知西医的“水道”就是中医的“三焦”。其根源连于脊骨,自上数七节处(此处叫命门),下焦是包肾络肠的脂膜,中焦是包脾胃的脂膜,在上焦是心下的脂膜,统称为三焦,能引导水液下注到膀胱。《内经》所说“三焦是决渎之官,水道由此而出”就是这个意思。《内经》都明确讲了三焦是水道,说不知道水道,那它名字再变,本质实则一样。

西方人说中医不知道有“脬” ,却不知古人虽不称 “脬” ,但称其为 “散膏” 。《难经》讲:“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这散膏就是 “脬” ,“脬” 的质地像胰子,形状似膏,会不断把膏液分泌到十二指肠,用来消化胃输送来的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所以叫散膏,它是脾的附属脏器。至于脾这个正脏,《内经》说它 “是营气所居之处” ,西医讲脾能制造白血球,也正是这个意思。由此可知,古代说脾统血,说脾是 “血之府” ,这些讲的其实是脾的附属脏器散膏。凡是说脾色黄、脾味甘,也都是针对散膏而言。散膏和脾本为一体,也就是 “脬与脾合为一脏” 。再用西医理论验证,“脬” 尾连接着脾门,它整体的动脉又从脾脉分支而来,按照西医理论,脾和 “脬” 也可合为一个脏器(这部分内容参考了贤裔思潜氏的说法 )。

西医关于 “精虫” 的说法,看似新颖,其实早有渊源,并非由西方人首创。《小乘治禅病秘要经》记载:“筋色虫,这虫形体像筋,连接着子藏,能触动诸多经脉,吸食精气进出,雄虫青白色,雌虫红赤色。” 还有《小乘正法念经处》说 “十种虫子在髓中,有形体像中国云氏书里讲的行于髓中的虫子,久居人体” 。章氏从书籍中摘录这些说法并注解,说这就是 “胚珠” ,这种说法也可看作中西医观点的融合(这部分内容参考了贤杨如侯氏《灵素生理新论》 )。而且人作为 “倮虫”(人是倮虫之长 ),古籍记载人靠 “精虫” 获得生命初始的滋养,说精虫是生命起源,道理上也说得通。可见,西方人 “精虫” 的说法,原本也不新奇,没必要因其新颖就觉得多神奇。

再用病症验证,像内伤黄疸证(黄疸有内伤、外感的区别 ),中医认为是脾有湿热,西医认为是胆石阻塞胆汁流入小肠的通道,或是胆管阻塞胆汁进入小肠的路径。还有人说小肠有钩虫。而用《金匮》里的硝石矾石散,大多有效。因为矾石能治脾中湿热,硝石能消胆中结石,两药合用,还能驱除虫体、消除胆管,所以不管是脾有湿热、胆有结石、肠有钩虫,还是胆管因热,用这个方大多能痊愈。张仲景创制这个方时,原本是针对这西种病因,不只是针对脾中湿热。而且矾石就是《尔雅》里名为 “羽涅” 的,也叫 “涅石”(即青矾 ),它是硫酸与金属化合而成,颜色青色,能入肝胆,使胆汁正常运行,还有 “以金制木” 的含义(五行中肝属木,胆属木,金克木 )。要是只治脾家湿热,为啥不用白矾?后世不明白古人组方深意,只用来治脾中湿热,是知其一、不知其他。到了明末李梴(字念莪,号濒湖 ),深刻领悟张仲景治黄疸的思路,明白不只是治脾,还兼顾治胆,在治疗钱小鲁的病案中清晰体现。钱小鲁因嗜酒患病,胆中热汁满溢、向外渗漏,逐渐渗入经络,导致身体和眼睛发黄。过去西医书籍记载的《寓意草》中,彼时(李梴所处时代 )还没西医理论,但他的论述和后来西医关于黄疸的认识,因重视胆而相契合。

又比如中风证,人突然昏厥倒地,或者昏迷不醒,严重的不能苏醒;轻一些的虽能苏醒,也会落下瘫痪、偏枯的后遗症。西医说这不是中风,是脑充血。这又是中西医名称不同,其实道理相通。中医流传下来的说法,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有依据的古法。《内经》讲:“血和气一起向上冲,就会引发大厥,气能回转就有生机,气不能回转就会死亡。” 这里说的 “厥” ,就是昏厥倒地的情况。大厥的证候,源于气血一起向上涌,向上涌到极致,必然会脑充血,这不就是中西医理论相通的体现吗?大厥的证候,源于气血并走上冲,上冲至极,必会脑充血,可见中西医理趣相同。气能回转,人有生机;气不能回转,脑充血不断加重,人就没生机。要是气上冲、血随之上行,脑血管可能破裂,出血不止,还能指望活命吗?仔细研读《内经》文字,原本和西医脑充血的论述处处契合,怎能说不同呢?还有《史记·扁鹊传》记载的虢太子尸厥,扁鹊诊他的血脉,判断是 “尸厥” ,实际就是脑充血。扁鹊见到太子,就知道他耳朵会鸣响、鼻子会翕动,因为脑充血到极点,颅内压力极大,挤压耳部、鼻部,就会有这些表现。见到太子时,说 “上有阳脉断绝,下有阴脉破裂” ,这是说人身体里阴阳经络维系着真气,真阳在阴中,阴中之真阳一旦脱失、向上冲,带动气血上冲脑部,拥堵到极点,脑血管会破裂、气血断绝,所以说 “有绝阳之络” 。这虽然没明说脑充血,实际和脑充血是一回事,只是没首说罢了。

《内经》论述大厥,只讲病因,没说治法。扁鹊救治虢太子尸厥,按史传记载,是先用针砭(中医针刺法 )唤醒,再服用汤药,具体用啥药没详细说。到了西医,对这类病症也有治法,但效果难保证。我(作者 )曾拟定 “建瓴汤”(收录在《衷中参西录》第三卷 “脑充血治法篇” ),重用赭石、牛膝引血下行,辅以清火、镇肝、降胃、敛冲的药物,挽救了很多患者。即便脑血管破裂、出血不止,用了也大多能挽回生命。

再用药物验证,像石膏,中医认为是退外感实热的关键药物,可丁仲祜翻译的西医观点,却说石膏不该列入药品,这又是中西医认知不同。但说石膏不该入药,是西医旧说,现在西医新的研究,实际和中医观点趋同。为啥呢?硫酸钙(石膏主要成分 )是工人做工时常用的材料,工厂制作的石膏(工业石膏 ),用硫酸和钙化合而成,缺少天然石膏的原有特质,这类石膏和 “煅石膏” 没啥区别(石膏经过煅烧,结晶水失去,性质改变,不能内服,像做卤水点豆腐,吃了会出问题 )。西医说石膏不能入药,指的是这类(工业 )石膏。而天然石膏,性寒凉,能散热,功效显著,所以把石膏列入石灰类(天然石膏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钙,加热失去结晶水变成煅石膏,属于硫酸钙类 ),还将原本不信的中药两味(可能指含石膏的方剂 )也纳入。所以,碳酸石灰是牡蛎(主要成分碳酸钙 );磷酸石灰是鹿角(主要成分磷酸钙 );硫酸钙石灰就是石膏,西医检验其质地,列为石灰基重要药物。西方人善于补过,信奉西医的人,却守着西医早期不确定的说法,和中医观点冲突,实在可笑。

又像黄连、龙胆,中医认为是退热猛药,用多了会损伤胃、让人不想吃饭;西医却认为是健胃药,看似中西医不同。深究不同的原因,是西方人以肉食为主,胃里多积热,容易生热证(西医把红肿热痛等表现叫 “炎” );咱中国人以谷物为主食,胃气得自平和,过用寒凉药会让胃中热力不足,难以腐熟水谷,这就是中西医对黄连、龙胆认识不同的根源。翻阅各家本草典籍,黄连能厚肠胃(让肠胃功能强健 ),帮助肠胃消化、促进食欲的道理就在其中;龙胆能益肝胆,能增强胆汁分泌、帮助消化的作用,也很明显。由此可知,中西医论述药性,看似不同,深入探究却能相通。医学以治病救人、守护生命为宗旨,本不该有中西医的界限。学中医,不妨借鉴西医长处(像实验器械、化学分析等 ),弥补中医不足;学西医,更该深入研究 “气化”(比如脏腑各自特性、手足六经分治主气等中医理论 ),明白中医深奥理论是 “形上之道”(抽象的、关乎本质规律的道理 ),不是空谈,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