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龙骨、牡蛎、石决明、玄参、当归解】

2025-08-22 4936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龙骨解(附:龙齿 )

龙骨味道淡,微微带点辛味,性质平和,质地特别黏涩,有收敛的力道(用舌头舔一下,感觉会被吸住,这就能看出它收敛的劲儿 ),所以能收敛元气、镇定精神、固涩滑泄。不管是心里发慌、老是出汗、大口吐血、鼻子流血,还是大小便带血、遗精滑精、大便腹泻、小便控制不住、女子崩漏带下,它都能治。而且它还挺擅长祛痰,能治肺里有痰饮导致的咳嗽、气往上逆;它那微微的辛味,让它在收敛的时候还带着开通的作用,所以《本经》说它能治女子闭经、肚子里有硬块这些事儿。龙齿和龙骨性质相近,不过龙齿还有镇惊降逆的本事,所以《本经》说它能治小儿、大人受惊吓后发疯发狂、心里结气、喘不上气这些毛病。

龙这玩意儿,在远古的上古、中古书籍里都有记载,本来大家都相信真有这么个东西。可西方人说天地间压根儿没这玩意儿,所谓的龙骨,就是矿山里的石头。要是真像西方人说的那样,那中药里用到龙骨的方子,还有和龙相关的道家教义,比如牙齿、龙角、龙与内丹修炼的说法,不就都没根据了嘛。而且,那些对内功钻研得深的人,说两眉之间总会有“阳光”呈现出金色,看着像龙。我这才突然明白,古人说的“开户见龙”,指的就是这个。我还觉得,天地间所说的“龙”,其实就是天地间元阳的气,这气有灵光,在阳光好的时候能看见,阴天没阳光的时候也有(这就是元阳的外在表现 ),它有时候有具体模样,有时候又没有(就像《易经》里说的“在天成象” ),所以龙能腾飞变化,特别神秘,《易经》里用龙来象征纯阳的天德,把龙当作一种具体存在的东西,让它有实实在在的体质,就是这么个神奇物件,这样才能模仿天的德行呀。龙的变化,是天地间阴阳二气变化的体现,龙飞升的时候,天气中的阳气跟着动,龙潜藏的时候,地下的阴气呼应,然后就形成了龙骨,其实就是龙身体的模型。这龙骨是阳气带动龙飞升后,留下的元阳之气凝聚成的,用来入药,收敛的力道特别强。不管是谁,只要阴阳分离、气血滑脱、神魂要跑掉的时候,用它都能治好。因为它原本就是阴阳二气结合成的,能让人体的三阴(肝、脾、肾 )和三阳(胆、胃、膀胱 )相互协调,魂魄安稳,所以能救人。要是说龙骨是其他东西的骨头,在地里埋久了,吸收了山的气,变成石头性质,像石蟹、石燕那样,可天地间啥东西的骨头能有这么大个儿啊?

徐灵胎说:龙是得了天地元阳之气才生成的,藏的时候多,出现的时候少,它性质黏涩,能收敛元气,不管是正气快散了、肠胃滑脱,还是各种虚证,用它都能行。而且,凡是心里有气、被邪气欺负的时候,也能用它,就像伤寒病里邪气还没清干净的情况。

上面徐氏说的这些特别精妙,所谓收敛正气又不招邪气,外感病邪气没清干净的时候也能用,就像仲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这些方子。我觉得,伤寒、温病到了后期,出现心里发慌、精神乱、身体抖、温病和实热一块儿来、用石膏的方子时,加上龙骨、龙齿,效果特别好(看茱萸肉的医案能参考 )。他说龙是元阳之气生成的,我对这事儿有特别的感悟。天地有元阳,人身上也有元阳,就是气海里的元气。这元气在太极还没分阴阳的时候,就是“无极”,包含着能生成万物的气。从这儿开始,阴阳二气分开,阳气下降变成血,阴气上升变成心,阳气在中间藏着,就是“阴抱阳”;阴气在中间藏着,就是“阳抱阴”,这样就有了西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 )。龙是天地元阳生成的,所以元气要散的时候,重用龙骨就能把它收住,这就是“同气感应”的奇妙地方。元气藏在气海,靠肝经(肝属木,和风气相通 )和它连着,所以元气往上跑,大多是肝经疏泄太厉害,因为肝主管疏泄呀。肝脏对应的“象”是青龙,和龙骨是一路的,所以龙骨的性质,既能进入气海巩固元气,又能进入肝经防止它把元气疏泄出去,这就是天生的好药,《本经》把它列为上品。而且它能进入肝脏收敛肝木,要是有人突然中风,身体半边不能动,脉搏又快又硬,像是肝经有火、风气在里头捣乱,用龙骨和牡蛎加到药里,就能把这股气收住,脉搏变平缓,病就好了。三期七卷里的镇肝熄风汤、五期三卷里的建瓴汤,都重用龙骨,后面有医案可以参考。

陈修园说:痰水这东西,跟着火往上走,龙属阳,却潜藏在海里,能把往上逆的火、泛滥的水带回它们该待的地方,要是和牡蛎一起用,治痰的效果特别神,现在人只知道它能涩精收脱,其实它治痰的本事更厉害。

王洪绪说:龙骨首接从井里挖出来用,经过煅烧后再用。从这儿能看出来,龙骨最好别煅烧。我用龙骨入药,一般都生用,只有治女子血崩、快流产这种特别危险的时候,才用煅过的,因为煅过的收涩力更强,能应急。

牡蛎解

牡蛎味道又咸又涩,性质微凉,能软坚化痰,还擅长治瘰疬(脖子上的肿块 )、止呕吐打嗝、固精、治女子崩漏带下。《本经》说它能治“温疟”,因为温疟病位在足少阳胆经,和太阳经(表证 )不一样,它是和阳明经(里证 )有热(想搞明白这个道理,看看五期一卷里的“少阳为游部论” )。牡蛎生长的时候,背朝着东方,对应足少阳胆经的“对宫”(相对的位置 ),有天然的“感应”,所以能进入胆经,把从外面来的邪气赶走。人受惊吓、生气,和胆经有关系,生气主要是肝经的事儿,牡蛎又咸又寒,能把水的气收住,让水滋润肝,肝胆舒服了,受惊吓、生气的毛病自然就没了。而且它性质收敛,有“保合”的力量(让气血、脏腑协调 ),能帮着胆把惊恐去掉;它质地像金石,能镇住气,帮着肝把“怒”收住。筋本来归肝管,肝没问题了,筋不管是拘紧还是松弛,毛病也能好,所以《本经》说它能“除拘缓”(让筋恢复正常 )。

牡蛎还能治“瘰疬”,也就是《本经》说的“鼠瘘”(脖子上的瘘管 )。《本经》里记载了,大家也都知道,可它为啥能治“鼠瘘”呢?不是因为它咸能软坚,而是因为牡蛎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里面含有“沃度”(也叫“海典” ),这玩意儿专门能消“瘤赘瘰疬”(各种肿块 )。处方里的“消瘰丸”后面有医案,能看看效果。

方书里说牡蛎有“左顾右顾”的说法,左边凸起来的叫“左顾”,右边凸起来的叫“右顾”,这是因为牡蛎生长的时候,和山水的“气化”有关系,有的“覆”着长(壳朝下 ),有的“仰”着长(壳朝上 ),特别像古代说的“蚝山”(蚝就是牡蛎 )。“覆”着长的,凸出来的地方还朝下,看它的头往左边转,就是“左顾”;“仰”着长的,凸出来的地方朝上,头也往左边转,也是“左顾”。要是不先搞清楚“覆”和“仰”,咋分“左顾右顾”呢?按我的经验,长瘰疬的人,左边长的大多对应“左顾”牡蛎,右边长的对应“右顾”牡蛎。

牡蛎要是做成丸药,也能煅烧后用,因为煅烧后质地变松,和脾胃更“合拍”。但最好保留一部分生的,别全煅烧,要是入汤药,还是用生的好。

有个少年,脖子上长了个大瘰疬,像茄子一样,后来破了,成了“缺盆”(脖子上的部位 ),找医生治,吃了上百剂药也没好。他家穷,靠给人做工种地过日子,没钱买那么多药,我就告诉他,把煅牡蛎研成细末,每天吃饭的时候,用热汤送服七八钱,一个月下来,瘰疬居然消得干干净净。不过这办法只适合身体强壮、饭量大的人,要是脾胃弱的,得加上健脾胃的药,不然瘰疬没好,脾胃先搞坏了,又得生别的病。

石决明解

石决明味道有点咸,性质微凉,是凉肝镇肝的重要药材。肝开窍在眼睛,所以它特别擅长明目,研成细粉,用水飞(一种制药方法 )后做成“敷药”,能把眼睛外面的“障翳”(遮挡视线的东西 )去掉;做成丸药吃,能消眼睛里面的“障翳”(所以消内障的丸药,经常把它放汤药里煮 )。它能凉肝,还能镇肝,所以擅长治脑袋里血管充血导致的头疼、眩晕,这些其实都是肝气压着正气往上冲的毛病。用它来凉肝、镇肝,效果特别好。它还能利小便、通“五淋”(五种淋证 ),因为肝主管疏泄,肾主管闭藏,石决明能凉肝、镇肝,让肝气、肝火不捣乱,“疏泄”正常了,肾气也不会乱“疏泄”,小便难、淋证这些毛病自然就好了。石决明是鲍鱼的壳,形状像个九孔的薄片,附在石头上长,边上有像豌豆一样的孔,一般有九个孔的才是好的,生的时候研成粉用,别煅烧。

玄参解

玄参是黑色的,味道又甜又苦,性质凉,还多汁,本来是清补“肾经”的药,中间是空的,里面是白色(这是它本来的颜色,药房常常用黑豆皮水煮把它染黑,就看不到白色了 ),所以又能进入肺经,清肺里的“燥热”,解毒清火,最适合治肺结核、肺热咳嗽。《本经》说它能治“乳痈”(乳腺炎 ),因为它性质凉,能清热,还带点补性(叫“参”的药材,大多有补性 ),所以产后血虚发热、产后得“寒温证”(产后感冒 ),热进到阳明经(里热 )的时候,用它特别好。我平时治产后外感发热,厉害的用“白虎加人参汤”,把玄参当“知母”用;轻的用“拙拟滋阴清胃汤”(方子里有玄参三钱,茅根二钱,甘草钱半 ),也能治好。因为产后不能随便用“凉药”,但有了外感发热,又不能不用凉药清,石膏和玄参,《本经》里都明说能治“产乳”(产后病 ),所以敢用。要是用石膏、玄参的时候,怕它们太凉,伤了正气,就加点人参,或者用“西物汤”(补血的方子 )打底,这样又清又补,就不会出问题啦(这就是“小心放胆并行不悖” )。《本经》还说玄参能明目,因为肝开窍在眼睛,玄参能补水、滋肝木,所以能明目。眼睛能看见东西,靠的是瞳孔里的“神水”,“神水”是肾的精华往外表现的东西。把玄参和柏实、枸杞一起用,治肝肾阴虚发热、看东西模糊,效果特别快。要是外感的大热退了,但人“真阴”(身体里的真阴液 )亏了,舌头干、没口水,胃里的津液耗光了,口苦、不想吃饭,我经常用玄参二两,加上潞党参二三钱,连着喝几剂,就能好。

当归解

当归味道又甜又辛,还有香气,汁液浓,性质温,是生血、活血的主要药材,还能“宣通气分”,让气血各归其位,所以叫“当归”。它的力量能“升”(因为它性质温,汁液浓,味道甜,能往上走 ),也能“降”(因为它味道辛,能入内脏,往下走 );能“外达肌表”(走到皮肤 ),也能“内润脏腑”(滋润内脏 )。它能润“肺金”(肺 )的燥热,所以《本经》说它能治“咳逆上气”;能缓“肝木”(肝 )的“急迫”(肝火、肝风 ),所以《金匮》里的“当归芍药散”,能治妇人肚子里各种疼痛;能补“脾血”,让人皮肤有光泽;生新血还能化瘀血,所以能治浑身麻木、肢体疼痛、疮疡肿疼;活血还能止血,所以能治吐血、鼻子出血(得用醋炒,利用醋的“降”性 ),大小便出血(得用酒炒,利用酒的“升”性 );润大便的同时,还能利小便,只要是血虚、血少、阴分亏的毛病,用它都合适。但虚劳多汗、大便“滑泻”(拉肚子,控制不住 )的人,别用。

【受业孙静明按】

凡是治痢疾的方子,在“消导化滞”(消食、导滞 )的药里,加一两钱当归,大便的时候会觉得特别通畅,这就能证明当归能润大便啦。

当归性质虽然温,但血虚有热的人也能用,因为它能生血,生血就能滋阴,滋阴就能退热。它“表散”(往外散 )的力量虽然小,但特别擅长“祛风”,因为风气会让人身体里的血“瘀”(血液不流通 ),血流通了,“痹”(疼痛、麻木 )解开了,风自然就没了。对于女子产后受风“发搐”(抽搐 ),更得重用当归,因为产后发搐,一半是受风,一半是血虚(血少了,不能养“筋” ),当归既能活血祛风,又能生血补虚,所以我治这种病,重用当归一两,加一点点散风的药辅助,效果特别好。

有个,身体特别瘦,月经来得少,后来甚至只来一点点,问我咋治。我刚开始学看病,不敢随便开方,就让她每天单用八钱当归,煮水喝,到该来月经的时候,经水就正常了,这就能看出当归生血的效果多厉害。

有个人西十多岁,得“溺血证”(尿血 ),自己用一两当归,泡酒喝,病好了。后来又犯了,再用原来的方子,没效果了,找我治,我让他单用去皮的鸦胆子五十粒,用冰糖化水送下去,又好了。后来病又犯,再用鸦胆子,两次都没效果,又用酒煮当归喝,又好了。同一个人,同一个证,用同一个方子,有的时候有效,有的时候没效,可能是尿血之前之后,身体的“凉热”不一样,但这也能看出当归能止血、治尿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