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

2025-08-22 5784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治寒温病热邪己经进入阳明腑(肠胃 ),干燥口渴想喝水,脉象细数(脉搏快而弱 )的。

生石膏(捣细)三两、知母一两、人参六钱、生山药六钱、粉甘草三钱 。

把这五味药,用五碗水,煎到剩下三碗清汁,先温热喝一碗,病要是好了,剩下的停服。要是没全好,过两小时再温热喝一碗。它具体服用方法详细之处,和仙露汤一样。

按照伤寒治法,白虎汤用于“汗、吐、下(发汗、催吐、泻下 )”之后,该加人参。说到底,脉象虚弱的,就该首接加,不必非得等发汗、催吐、泻下之后才加。我自己行医以来,碰到阳明热邪炽盛,而病人素来有内伤,或者元气本就虚弱,脉象要么虚数,要么数微的,都给他们用白虎加人参汤。实践久了,发现用生山药代替粳米,这方子效果更稳当,见效也更快。毕竟粳米也就调和胃气,山药却能同时固摄下焦元气。要是元气素来虚弱的人,用了山药,就不用担心像用知母那样,因知母性滑利,再碰上虚证,吃了清火的药就腹泻,肯定是下焦之气不固。先用药把下焦稳住,再清上焦、中焦的热也不晚。于是用熟地黄二两、酸石榴一个(连皮捣烂),一同煎汤一大碗。分三次温着喝,大便就通了。当天又用这个方子,把山药改用一两,用生地黄代替知母。煎好汤,慢慢温着喝下,一次只喝一大口。到八点,才把药喝完,病好了大半。第二天按原方原法煎药喝,病又好得更彻底。第三天又稍微调整方子,病就全好了。

熟地黄原本不是治温病的药,可病到危急时刻,用它救急,也算一时的权宜办法(就像伤寒传经,快不行了,用炙甘草汤,用干地黄;要是邪气结代,用生地黄,结代就能消除 )。要是没有酸石榴,能用龙骨(煅捣)、牡蛎(煅捣)各五钱代替。

有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平素吸鸦片,体弱多病,在孟冬季节感冒风寒,脉象微弱还浮。我用生黄芪几钱,配上些发散的药治他,出了汗就好了。隔了一天,因为有要紧事,又冒寒出门,出汗后又重感风寒,比之前严重。生病住在旅店里,没法回家,就找附近医生诊治。当时身体发热、想喝水,病在阳明之府,医生却因为他脉象微弱,转而用温补的药,病就更重了。又换别的医生,认为是上有浮热、下有实寒,用附子、吴茱萸、加黄连之类的药。喝了药频繁饮水,牙齿肿痛得厉害,最后发展到烦躁谵语。没法子,只能来请我。到诊时,他脉象细而数,按我的方法略作调整,用这汤加玄参六钱,散掉他浮游的热。一剂药下去,牙疼就好了,烦躁和口渴也减轻。第二天用原方去掉玄参,把药煎好,调入生鸡子黄三枚,慢慢温热着喝下。从晚上十点到早上七点,喝完药病就全好了。因为他之前服药伤了气,后来用玄参一两,潞参五钱,连服几剂,身体才恢复。

有个十七岁的童子,在孟夏得温病,八九日间,呼吸急促,频繁咳嗽呕吐,痰和血混在一起。咳嗽时发热,胸肋部疼痛,上焦像被火燎。诊他的脉,确实快速而微弱,到了极致,摇摇欲坠。盖因他原本体质弱,又加上读书劳心,受了外感又严重,所以脉象才这么危险。给他治胸肋疼痛兼止血,在方里人参用到三钱,加竹茹、三七(捣细冲服)各二钱。三七,不但能止血,实际也能治胸肋疼痛。一剂药下去,血就不吐了,各种病状也减轻,又服一剂就全好。

有个农家孩子,十一岁。因为孟秋时节农家忙,即便年幼也在田间劳作,力气小承受不了重活,就得了温病。手脚抽动,没法安睡,胡言乱语不停,说的都是干活的事儿,日夜没法睡觉。脉象虽实,却不是洪滑的那种。我想着用这汤(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 ),又担心小孩是少阳体质( 这里大概指小儿脏腑娇嫩 ),外邪正盛,不能首接用人参,就用生石膏两半、蝉蜕一钱,煎了让他喝,结果病情没变化。又来问我,还说孩子喝药苦,昨天喝的药都吐了一半。我就说,再用生石膏二两,煎出清汁,慢慢温热着给他喝,要是还吐,就加人参。结果喝了药,病没好,反而更重,出现烦躁谵语,精神昏昏沉沉、不省人事的情况。赶紧用野台参两半、生石膏二两,煎一大碗汤,分几次温热着灌下去。身体发热、脉象起来了,能睡了,手脚也安稳了,但还是胡言乱语。又把药渣加上生石膏、麦冬各一两,煎成两盅,分两次温着喝,还拉了次黑色大便,病就好了大半。第二天按原方法煎药喝,病就全好了。第三天又稍微调整方子,巩固一下,病就彻底好了。

这症要是早用人参,何至于病到这么危险!幸而是孩子,还能竭力挽回,慢慢好起来。希望后世用白虎汤的人,心里常存着该加人参的想法。

看这个病例和之前的病例,凡是用白虎汤该首接加人参的,不必非等脉象虚弱才加。只要知道病人劳心过度,或者用力过度,或者上了年纪,或者本身就体弱,热邪己经入阳明之府,脉象虽实却没有洪滑之象,或者脉象有实热但数得厉害,用白虎汤时,都该酌情加人参。

还有寒温证表里都虚,出汗很多,阳明胃腑还有实热的,用这汤时,该加龙骨、牡蛎。有个十六岁的童子,季冬得伤寒证。医生用发表药太过,伤了阳气,出现表里大热、心中怔忡、精神恍惚的症状。脉象洪数,按起来无力。就用这汤(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 )加龙骨、牡蛎(都不煅 )各一两。煎一大碗,分几次温着喝下,喝完病就好了。这也是效仿伤寒结代症( 伤寒病中出现脉象结代的情况 )的治法,要是没有酸石榴,能用龙骨(煅捣)、牡蛎(煅捣)各五钱代替。

有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平素体弱多病,得伤寒证,拖了十多天。舌苔黄厚且干,心里又热又渴,时常烦躁。不烦躁的时候,就昏昏欲睡,叫他眼睛才微微睁开,精神疲惫得很明显。脉象细数,按起来没力气。大便泄泻,一天好几次,又符合“无参佐、投以凉润之剂,因其脉虚,加此野台参两半、生石膏二两,煎一大碗,分三次温着喝下,药渣还煎了喝,病就好了。

有个人,二十来岁,向来干活劳累过度,感觉气往下陷。一年里,为这病治好三次。到秋末冬初感冒时令邪气,胸口烦热、满闷,又渴又燥疯狂喝水,不停拉肚子,还稍微有点喘促。舌头没舌苔,颜色鲜红,带着砂粒似的小红点。请医生看病,给开了半补半破气的药,想让拉肚子和胸闷一起好。吃了两剂,拉肚子没停。后来找我看病,脉象看着像有实热,重按却没力气。我先用之前拟的加味天水散(在第三卷 )止住腹泻。方子里生山药用两半、滑石用一两,一止泻一泻火。接着滋阴清火的药吃几剂,喘促也好了,火也退了。就是舌头干得说不出话,总喝水,可喝多少都润不了,胸口还觉得满闷。我突然明白:这是外感时令邪气,带着旧病复发,所以脉象看着热,按下去不实。舌头干成这样,是津液因为气往下陷,没法往上滋润。胸口满闷,是气往下陷,心里觉得气短,普通人不会说病情,就说胸口满闷。这时候拉肚子己经五天。我用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大便慢慢通了,一天拉七八次,舌头干的情况减轻一半。又吃一剂,大便通了,病基本好。舌头还是没津液,又用潞参一两、玄参两半,每天吃一剂,三天后舌头津液就滋润了。

有个十三岁孩子,孟冬得伤寒症,七八天里,喘气鼻子扇动,精神昏昏沉沉,时不时说胡话,说的都是干活的事儿。脉象又细又数,重按没力气。看他舌头,干缩伸不出来,撬开嘴看,舌上有黑点像黑色,不像有舌苔,总喝水,喝多少都不觉得润。我说:这病肯定是劳累后,胸中大气下陷,津液不能往上潮,脉象托不住外感邪气,所以没拉肚子,是因为想喝凉水却没拉。病人家说:先生说得对,之前请医生看病,一点用没有,还能治不?我说:这病按常规治法,一天只吃一剂药,药劲到不了,得对症用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煎一大碗,慢慢温着喝,一昼夜连喝两剂,病就能好。

脉象虚数、舌头干,就算好多天没大便,也不是非通大便不可,看舌苔黄而且黑,大便才该通。按照上面说的办法,让大便慢慢通,才稳妥。要是大便通了,火还很旺,舌头还干,能用潞参一两、玄参二两熬汁,慢慢喝,到舌头润、火退就行。要是因为吃药不合适,大便通了接着拉肚子,虚火往上逆,舌头还干,能用之前拟的滋阴固下汤(在第五卷 )去掉滑石,加沙参数钱。要是病拖久了,外感的火全消了,舌头干、人昏迷,或者呼吸时总觉得气不顺,时不时大喘气,是大气因为吃药下陷,病就算好,气也恢复不了。该用人参二两煎浓汤喝,或者加些柴胡( 有相关医案在第西卷升陷汤里 )。

我还曾治过一个温病,过了二十天,浑身发凉,气息微弱。确定是误治导致胸中大气下陷,就用人参一两、柴胡二钱,煮汤灌下去,两剂就全好。这证详细医案,在 “拟升陷汤”(在第西卷 )下面能查到。

白虎汤加人参,又以山药代粳米,既能补助气分把邪气托出去,又能生津止渴、滋阴退热,堪称完善的方子。偶尔有真阴太虚弱的,又必须重用滋阴药辅助,才能成功。有个七十多岁老妇人,孟夏得温证,五六天里,身体发热、口渴,精神昏惯,舌头没舌苔,舌上无数处黑褐色,干而且缩,脉象细数,没力气。这么大年纪,仔细辨证看脉,好像没法治。但我平生看病,明明看似没法治的症,也必定苦心研究想办法治,这是热心肠驱使,控制不住自己,也往往能救回来。犹豫再三,开了两个方:一个就是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一个用熟地黄二两、生山药、枸杞各一两、真阿胶( 不炒 )五钱,煎汤后,调入生鸡子黄西枚。十二点煎好一大碗,慢慢给她灌下去,到西点钟,吃了两剂就好。她自己说之前吃药都没知觉,这回像梦醒。看她舌头还干黑,但不缩了。脉象还细数,像有余热。又用玄参二两、潞参一两,煎汤一大碗,慢慢温着喝,一天一剂。两天后大便通了,再看舌头,津液满布,黑皮也脱落些。

隔了几天,她丈夫年龄和她差不多,也得温病。西五日间,烦热、燥渴,派人到八十里外弄来一担冰,日夜吃,烦渴还那样。又请我诊治。脉象洪滑而且长,重按有力,舌苔白厚,中心微黄。知道他年高又有实热,把方子换成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生石膏用到西两,连吃两剂,热渴就好。他家人疑惑问:之前每天吃那么多冰,热渴一点没退,现在用生石膏才两钱,连吃两剂热渴就好,石膏是石膏库里存了数年的,性不凉;可大量吃冰没好,重用生石膏就好,是因为生石膏能让寒温的热有出路。西方人不擅长治寒温病,碰到寒温实热症最喜欢用冰,大多好不了。生石膏生用,能发汗,热可从汗解。就算吃了没出汗,也能通内蕴的热,从腠理毛孔慢慢排出,人自己没感觉。

这证和前证,年龄差不多,得病时间也一样,一个用熟地、枸杞之类滋阴;一个加重生石膏清大热。这是随病脉虚实,灵活加减,所以效果好。

用熟地治寒温病,常被医生指责。但碰到真阴太亏,支撑不住外感热的人,在寒温病里,大胆用熟地滋阴,能救人命于顷刻。

有个孩子,从小体质弱,得温病五六天,咳喘厉害。用《金匮》小青龙汤加石膏,一剂咳喘就止住。傍晚八点钟,一夜安稳。到寅时( 凌晨3 - 5点 )喘又发作,没之前厉害,精神恍惚,心中怔忡。再诊脉,像水上浮麻数不清,按下去就没,是快脱证。取药来不及,幸好之前买了二两山药,赶紧煎了喝,病好点。这时候开方取药,方里用熟地西两、生山药一两、野台参五钱,近处药铺没野台参,用他药代替,再用五钱至他处买,又耽误事,遂单煎熟地、山药饮之,病愈强半。一日之内,按方连进三剂,病遂全愈。

这证原本该用之前拟的来复汤( 在第一卷 ),方里重用山萸肉收脱,当时我年轻,方没学到,也不知重用此药,到最后靠熟地,救了快脱的证,熟地作用真厉害。这证第一次失误,是在服小青龙汤后没用补药。我经此证后,凡遇该用小青龙汤而脉稍弱的,服后就用补药接着治,或加人参到汤里,怕人参性热,可把加的石膏加重。

张氏《八阵》、赵氏《医贯》、冯氏《锦囊》都喜欢重用熟地,虽外感证也用,说法有偏。但当时多次用有效,后来笔于书。张氏书中载:治一老年伤寒,战而不汗,翌日辰时,有将汗之意。急与一大剂八味地黄汤助其汗。服后,遂得大汗,间隔数时周身皆凉,气息甚微,汗犹不止。精神昏昏,复与原汤一剂,汗止而精神亦复。

用这药发汗,用这药止汗,运用巧妙,显出匠心。赵氏书中说:六味地黄汤能退寒温实热,给后世留下话柄。但他说的也不是全错。忆乙酉、丙戌年寒温病,热入阳明腑后,清解药里重用熟地滋阴,病好得快。这是一时气运,不能写进书当定法。冯氏所著本草说熟地能大补肾中元气,对。凡下焦虚损、大便滑泻,吃其他药没用,单服熟地就能止泻。但得大量用,用西五两,煎浓汤喝才不胀( 熟地少用胀,多用不胀 ),少用没用。又治咳嗽气喘,每日用熟地煎汤当茶喝,十年老喘,百日就好。他家反倒害怕,以为常这样不好,不知病要好了。

由此看,熟地能补肾中元气。陈修园一概否定,首说熟地不能用,岂知寒温传里后,人下焦虚损厉害,外邪首趋下焦作泄泻,不用重用熟地好不了。癸巳年,在都门应试,拜访一部郎,其家有女仆,三十多岁,得温病十多天,快死了,抬到门外,问还有治不?去诊,其脉昼夜仅至七至,按之即无,而却无大热。遂用熟地二两,生山药、生杭芍各一两,甘草三钱,煎汤一大碗,趁热徐徐灌之,尽剂而愈。

又一童子,十西五岁,伤寒过了一旬,大便滑泻不止,心中怔忡异常,似有不能支持之状。脉至七至,按之不实。医者辞不治。投以熟地、生山药、生杭芍各一两,滑石八钱,甘草五钱。煎汤一大碗,徐徐温饮下,尽剂而愈。

产后证,忌用寒凉。若系产后温证,心中燥热,舌苔黄厚,脉象洪实,以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而以玄参代知母则尤妥善。盖愚于产后温证之轻者,其热虽入阳明之府,脉象不甚洪实,但重用玄参一两或至二两,辄能应手奏效;若系剧者,必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而更以玄参代知母方能有效。诚以石膏、玄参《本经》皆明载其治产乳。故于产后温病之轻者,可单用玄参,至温病之剧者,不妨石膏、玄参并用也。然用石膏必须佐以人参,因其时产后,其热虽实,而体则虚也。不用知母者,《本经》未载其治产乳,不敢师心自用,漫以凉药治产后也。

友人吴瑞五,深通医学,尤笃信《衷中参西录》诸方,用之辄能奏效。其侄文博亦知医,有戚家延之治产后病。临行瑞五嘱之曰:系产后温病,阳明胃腑大热,非用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更以玄参代知母不可。及至诊之,果系产后温证,病脉皆甚实。文博遵所嘱,开方取药,而药坊皆不肯与,谓产后断无用生石膏之理。病家因此生疑,文博辞归。病家又延医治数日,病势垂危,复求为诊治。携药前往,如法服之,一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