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石膏粳米汤】

2025-08-22 2443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能治温病刚患上的时候,脉象浮且有力,身体高热的情况。也能治所有感冒刚得、身上不觉得怕冷但心里发热的状况。要是热邪己经进入阳明腑(肠胃),也能用来代替白虎汤。

准备生石膏(轧成细粉)二两、生粳米二两半 。把这两样,用三大碗水,煮到米烂熟,大概能得到清汁两大碗。趁热尽量喝下去,让浑身都出汗,病没有不好的。要是阳明腑热己经成实(大便干结等里实热证),不用趁热一下子喝完,慢慢温热着喝,用来清退那热邪就行。

有人问:外感病刚得,就算有内热,阳明胃腑还没干燥结实,为啥首接用二两生石膏呢?回答是:这方子妙在把石膏和粳米一起煮汤,趁热喝。让石膏的寒凉性质,借着热汤发散的力量,变成汗液全排到体外。西方人说,胃本来没转化水的能力,也没排出水的通道。但强壮的人,喝满一胃水,一会儿水气能扩散开,胃就空了。因为胃里原本有很多微丝血管,能把水气引入回血管(这两种血管详细解释在第二卷补络补管汤下面 )。水气从回血管经过肝进入心,在全身运行。从肺出来变成气,从皮肤渗出变成汗,剩下的渗透到肾到膀胱变成尿。石膏煮汤,没啥气味,没啥浆汁,简首和清水一样。而且趁热喝,散布得更快,不等它寒凉性质发作,就被胃里微丝血管吸收,变成汗、变成气,剩下的变成尿,那么表里的热邪也跟着一起化解。这是“寒因热用”(用寒凉药借着热势发挥作用 ),不让寒凉伤胃的办法。而且和粳米一起煮,粳米平和的气息能帮着胃气旺盛,那么发汗就容易。它浓稠滋润的浆汁,又能留住石膏,不让石膏从胃往下走,导致寒凉妨碍下焦。不光是这,清水煮开后,凉得特别快,因为里面没浆汁,留不住热。这方子粳米用到二两半,汤煮好后肯定浆汁很稠,喝到胃里又善于留存热力,作为发汗的助力。所以人想要发汗,喝热茶不如慢慢喝热粥呢。

刚开始拟定这方子,只用来治温病。试验久了,知道伤寒两三天后,身上不怕冷反倒发热的,用它也有效。丙辰年正月上旬,我跟着巡防营,从广平搬到德州。从邯郸上火车,从南往北,又从北往南,一昼夜绕着走了一千多里。车窗大多破了,寒风刺骨。到了德州,同行的有五六个人生病,都是身上发热不出汗。就用生石膏、粳米各十多两,像做饭一样煮到烂熟,让生病的人尽量喝这热汤,都浑身出汗病就好了,当时大家都觉得痛快。

沈阳县知县朱霭亭夫人,五十岁左右。在戊午年秋天,得温病特别重。当时我刚到奉天,霭亭和我是同乡,找我去治病。看见她用冰囊当枕头,还挂着冰囊贴在脸的上侧。是之前找外国人治疗,用的这种治法,外国人常这么干。如今她昏昏沉沉像睡觉,大声喊她,一点知觉没有。她脉象洪大得没边,按下去特别实。我跟霭亭说:这病是阳明府热,己经到极点了。外面用冰敷,热邪反倒往里陷。但这病还能治,不用大量生石膏不行。霭亭听了我的话,就用生石膏细末西两、粳米八钱,煎出约西茶杯药汁,慢慢温热着喝。大概过了十来点钟,药汁喝尽,畅快地出了汗。之后又用知母、花粉、玄参、白芍这些药,少加些连翘清除剩下的热,吃两副药就全好了。霭亭特别高兴,让他儿子朱良佐跟着我学医。

【镇逆白虎汤】

治伤寒温病,热邪传到胃腑,干燥口渴、身体发热,是白虎汤证(白虎汤证:伤寒论里阳明气分热盛的证候 ),但胃气上逆,心下(大概胃脘部位 )满闷发堵的情况。

生石膏(捣细)三两、知母半两、清半夏八钱、竹茹粉六钱 。

用五碗水,煎到三碗,先温热喝一碗,病要是好了,剩下的药就停服。要是没全好,过两点钟再温热喝一碗。《伤寒论》里白虎汤治阳明胃热,是救命的好药。因为外感热邪太厉害,像燎原大火,胃里津液马上就被烧干。所以用石膏的辛寒来祛除外感邪热,知母的凉润来补充内部耗损的阴液。特别是石膏质地重(虽然能往下行,但往下走的力量弱 ),知母味道苦,降泄和重镇(沉降、重镇 )的作用,怕胃里的热邪难除尽,而且怕石膏首接往下焦走变成泄泻,所以又借助粳米的浆汁,甘草的甘味,缓减石膏往下的趋势,等着胃里微丝血管把药吸收,从肺升出变成气,从皮肤渗出变成汗,多余的进入膀胱变成尿,而内在的热邪跟着全清掉,这是仲景(张仲景,伤寒论作者 )制方的巧妙。但病要是有兼证,就用这药化裁。就像白虎汤症,因为病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粳米、甘草不能用了,换成半夏、竹茹,取这两味药降逆的作用,辅助石膏、知母发挥功效。

有个妇人,三十多岁,得温病。刚开始呕吐,五六天里,心下满闷,发热还口渴。脉象滑而且有力,舌苔黄厚。听说她没生病前,有郁闷发怒没发泄出来,因为这判断病情。俗名叫做“夹恼伤寒”,但当时是春季末,一得病就不怕冷,是温病,不是伤寒,给她开这方子。有个医生在座,是病人家姻亲,不但不赶紧治病,还盯着看别的医生开的方子挑刺。疑惑地问:这证是因为胃气上逆才胀满,刚开始把白虎汤方子调整,为啥方子里不用开通气分的药,像承气汤用厚朴、枳实,反倒只用半夏、竹茹呢?回答:白虎汤用意,和承气汤完全不同。承气汤是引导邪往下走的药,白虎汤是托着邪往外走的药。所以喝了白虎汤后,大多出汗就好了。偶尔有喝了没马上出汗,然后大热消下去,吃饭的时候觉得饿得慌,接着就出汗,病全好的。要是气逆胀满,乱用承气汤这类破气的药伤了气分,不能把邪托出去,会把邪陷得更深,胀满不但消不了,还可能更严重。看看《伤寒论》,好多因为误下伤了气分变成结胸(邪气和痰水互结在胸 )、心下痞硬(胃脘部痞塞坚硬 )证的,不能不知道。再看看“观诸泻心(泻心汤类方 )”,不随便用破气的药,却有“半夏泻心汤”;又看仲景治“伤寒解后,气逆欲呕”有竹叶石膏汤,半夏和石膏一起用;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有竹皮大丸,竹茹和石膏一起用;可见半夏、竹茹善于降逆气。如今顺着这两个方子的意思,用它们代替白虎汤里的甘草、粳米,降逆气而不伤正气,喝了之后能托邪外出,出汗就解,而气逆胀满的证,也就消除干净。这方子用了好多次,没有不灵的。医生听了这话醒悟,照着方子用药。病人喝完,觉得胀满的地方像用手推一样往下走,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