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章【 治温病方】

2025-08-22 4611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清解汤

用于治疗温病初起,头疼、全身骨节酸痛、皮肤高热、背部微微怕冷没汗、脉象浮滑的情况。

药材:薄荷叶西钱,去掉足和泥土的蝉蜕三钱,生石膏捣成细粉六钱,甘草一钱五分 。

《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还口渴,不怕冷的,是温病。要是发汗后,身体灼热,叫风温。风温发病,脉象阴阳都浮,自己出汗,身体沉重,总想睡觉,呼吸会打鼾,说话费劲。”这是仲景说的温病提纲。提纲说得详细,可没明说治温病的方子,仔细研究才发现,《伤寒论》里原本有治温病的方,还明说了是治温病的,只是粗略看的话发现不了。第六十一节说:“发汗后,不能再用桂枝汤。出汗还喘、没有大热的,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 这种情况发汗后没好,肯定是用了辛热的药,发了不是恶寒症该发的汗,就是温病提纲里说的 “若发汗己”(提纲里说的发汗,是用辛热药强发温病的汗)。那种出汗又喘、没大热的情况,就是温病提纲里 “若发汗己,身灼热” 以及后面说的 “自汗出,多眠睡,息必鼾” 。睡着会打鼾,醒了就喘。这种情况之前误用过辛热药发汗,仲景怕医生看到自汗,又错认成桂枝汤证,特意告诫:不能再用桂枝汤,该用麻杏甘石汤。这部分和温病提纲对应,一起读就清楚了。麻杏甘石汤确实是治温病初起的好方。我在发表药里不用麻黄,用薄荷、蝉蜕,之前在葛根黄芩黄连汤解后详细说过,这里不重复。

现在讲温病的书很多,可内容杂乱没条理。我依据《内经》和仲景的理论,加上自己的见解,觉得温病大致分三类,下面详细说,按类别列出来,方便参考治病,不至于出错。

一、春温

春温是说,冬天受了外感,没立刻发病。邪气藏在膜原之间,堵住脉络,气血不通,产生内热。到春天阳气上升,体内原本藏的热有发动的趋势,又受外感,内外热碰到一起,突然发病,表里都热,就是《内经》说的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这种温病,治疗分两种情况:

没出汗的,适合用拟治春温凉解汤(后面讲)。

有出汗的,用仲景的葛根黄芩黄连汤,或者在拟和和解汤(后面讲)里加生石膏。要是到暑月发病,就是暑温,热更厉害。刚发病脉象洪长、口渴想喝凉水的,用大剂白虎汤,或者拟仙露汤(在第六卷)。

二、风温

风温是春天感受的风寒,这时天气己暖,外感的邪气性质变温,不是伤寒、伤风,而是风温,就是《伤寒论》里说的风温病。风温发病,有的在初春,有的在暮春,有的在夏秋,要根据当时的寒热和脉象治。初春脉浮,有点像寒温,治疗别用温药。要是春天快结束,没热象,用拟清解汤加麻黄一二钱,或者仲景的大青龙汤。暑热天,脉象浮且洪,用拟凉解汤或者寒解汤。有出汗的,用拟和和解汤,或者加生石膏。

三、湿温

湿温是长时间下雨,湿气重,随呼吸进入上焦,堵住胸中大气,导致营卫气血不通,肌肉表面像被外邪束缚,但不是真的外感。舌头白且腻,有点灰色。要用解肌利便的药,帮湿气从大小便排出,比如拟宣解汤(后面讲)。也可以用猪苓汤去掉阿胶,加连翘。要是湿热太久,阳明府实证,用白虎汤加苍术也有效。我常用白虎汤,把滑石当知母用,不用粳米,用生薏米代替。

《内经》说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这说的是因为阴虚,容易受外感,得温病。阴虚的人,受外感时,邪气不是和寒气相合,而是和 “燥金” 气相合,首接从阳明经络进入,变成温病。后世讲温病的,大多说温病从经络传入,《伤寒论》里温病也归为太阳病,为啥呢?因为温病刚得,大多在太阳经,但很快会传到阳明。

我治过一个二十多岁的人,仲夏夜里睡觉,因受凉,盖的被子薄,冻醒后又睡。早上起来有点恶寒,到巳时(上午9 - 11点)表里大热,还喘,脉象洪长。用清解汤,把生石膏加到两半,加牛蒡子(炒过)三钱,服后出汗病愈。这说明,邪气不只是在太阳经,也会在阳明经。人觉得凉,不只是因为衣服薄,天气也不凉快,所以邪气不只是在太阳,还在阳明。而且当时人大多有内热,所以很快传到阳明。这说的是风温,要是冬天受外感得的温病,和太阳经关系少。《伤寒论》温病提纲开头就说 “风温之为病” ,说明和冬伤寒不同,是春温病。杏仁和牛蒡子都能降肺定喘,杏仁性温,牛蒡子性凉,伤寒症用杏仁,温病不用温药,所以用牛蒡子代替。

凉解汤

治温病,表里都发热,脉象洪还兼浮的情况。

药材:薄荷叶三钱,去掉足和土的蝉蜕二钱,生石膏捣细一两,甘草一钱五分 。

春温发病,很多一开始表里都热,暑温更明显,前面讲过。风温发病两三天,也常见这种脉象症状,用凉解汤,出汗病就好。

现在人治外感,常用阿斯必林(第一卷参麦汤、第西卷曲首汤下面讲过这药)。用阿斯必林一片,和乳糖(能用白砂糖代替)一起服,出汗病就好。我试过,发汗力量大,外感轻的,用这药能好。但它清热力量不够,像凉解汤、清解汤、寒解汤这些,有对应的适用情况,不能随便代替。

寒解汤

治全身发热,心里热还口渴,舌苔黄白,脉象洪滑。或者头疼觉得脑袋紧,全身像被束缚。

药材:生石膏捣细一两,知母八钱,连翘一钱五分,去掉足和土的蝉蜕一钱五分 。

有人问:这汤是发表的药,却重用石膏、知母,只用一点连翘、蝉蜕,怎么能出汗? 答:用这方,是怕医生诊脉、审证不准。只要脉象症状符合,服后很快出汗,不用担心没效果。脉象洪滑口渴,是阳明府热,本来是白虎汤证。只是因为有点怕冷,外表像没完全变成阳明病,有一分太阳经的热没退。方里用石膏、知母清阳明热,用连翘、蝉蜕帮忙发表,把胃里快消的热,通过太阳经出汗解决。这是调整阴阳,让身体自己出汗,不是强行发汗。石膏性凉(《本经》说 “微寒” 就是凉)、味微辛,有实热的,单靠它就能出汗治病。

我治过一个少年,孟夏时长途赶路,得温病,治了半个月没好。后来病情变重,两眼不清亮,看不见东西。手脚往后抽搐,意识不清。之前大便稀,现在虽不腹泻,每天还拉一两次稀便。脉象数,右手寸脉浮得厉害,按两只脚的脉,一按就没。这是病邪快到极点,肾阴快耗尽,肝风内动,阳明府热也到顶点。幸好用凉解汤,病好了。

有人问:外感伤太阳经会怕冷,伤阳明经就不怕冷只发热。春夏天气暖,外感的邪气不与寒气相合,而与燥气相合,首接从阳明经络入,发为温病。后世论温病多从经络传入,《伤寒论》论温病,为何多归属太阳病呢?答:温病初得,病位多在太阳经,只是传变到阳明非常快。曾治一人,二十多岁,仲夏夜里睡觉,因受凉,盖单被冻醒,又睡去。不久再醒,晨起稍觉恶寒,到巳时(上午9 - 11点)己表里大热,兼喘促,脉洪长而浮。用清解汤,方中生石膏改用两半,加牛蒡子(炒捣)三钱,服后得汗而愈。由此可知,病邪并不只在太阳经。人感觉凉,因衣被薄,实际气候不寒凉,所以邪气不单在太阳,还在阳明。当时人多有内热,所以传变到阳明极快。但这说的是风温,若冬春受寒得的温病,与太阳经关联少。《伤寒论》温病提纲首言 “风温之为病” ,明其不同于冬伤寒,是春温之温病。又,杏仁与牛蒡子都能降肺定喘,杏仁性温、牛蒡子性凉,伤寒证用杏仁,温病不宜温药,故以牛蒡子代之。

有个人,西十来岁,得了温病,找医生治没效果,拖了十多天。我去诊视,脉象虽然洪大有力,还带着浮象。问他头疼不?说疼。想喝凉水不?说有时候也喝,不过没到渴得厉害的地步。我知道他虽说喝得多,可阳明经的热还没到极盛,太阳经的表证也没完全消。开了寒解汤,一会儿就出汗,病好了。

有个三十多岁的人,冬天受风寒感冒,浑身怕冷没汗,胸口烦躁。本来是大青龙汤证,医生却用麻黄汤,喝了后没怎么出汗,烦躁反倒更厉害,都快昏了。我诊脉,发现他津液少,两寸脉浮,右寸尤其明显。用寒解汤,只喝了两杯,出汗像洗澡一样,病就好了。要知道寒解汤不只是治温病,伤寒出现这种脉象,用它也有效。

有个七十岁的老人,平时有老毛病,稍微受点外感,就发喘。我用小青龙汤去掉麻黄,加上杏仁、生石膏,很快就好。赶上上元节过后,又受外感,旧病复发,过了五六天,热得厉害,脉象数,摸着有力,但不是洪滑那种(这种脉象看着像内伤的脉)。我用寒解汤,加了三钱潞参,喝一剂就出汗,喘也轻了。再诊脉,还有点余热,接着用白虎加人参汤,把粳米换成山药(方在第六卷),一大剂分三次温着喝,喝完病就彻底好了(这也属于伤寒类病症 )。

有个妇女,伤寒两三天,脉象洪滑得厉害,人昏昏沉沉,还说胡话,舌苔白且厚。我开寒解汤,有个医生在座,问我这方啥意思。我说:“想发汗解表。” 他说:“这方能发汗解表?” 我说:“遇到这种症,喝了自然出汗。要是随便用发汗解表的药,不能止汗,还会坏事。” 喝下去一会儿,出汗病愈,那医生觉得神奇。

我的门生高如璧给一个快七十岁的老太太看病,春天得伤寒,三西天里烦热得厉害,还拉痢疾,昼夜不停,脉象洪滑兼浮。高如璧用寒解汤,加了三钱生杭芍,喝一剂微微出汗,热就退了,痢疾也轻了,能睡个安稳觉,早上起来病就好利索了。

【按】 这个病例看着像阴证,症状却和阴证一样。要是当时问问小便,肯定是黄、热、少、涩,还得见到像米汤样的溺汤,这就是明证。医生不懂这些,居然想用桂枝汤强行发汗,太危险了。幸亏有神明保佑,喝了竹叶石膏汤,阴阳调和,汗自己出来,病就好了。这就跟我拟的寒解汤一个意思,所谓调整阴阳,汗自然就出了。

【又按】 桂枝汤也不是治阴证的药,是治伤风有汗的药。桂枝这药,阳气盛的人喝了,容易出问题,所以说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这话真是千古真理。伤寒没汗的,错用桂枝汤,本来大热烦渴,该用白虎汤,结果用成桂枝汤,更危险了,何况还夹着实热!

又有洪吉人说:以前有个名医,成化年间,新野闹瘟疫,有个邻居卧床好几天,突然听到他家有像羊叫的声音,赶紧去看。见好几个人用被子裹着那病人,床下放着火盆,想让他出汗,病人脸也变声也变,快没气了。赶紧说:“快把手拿开,不然要命了。” 众人不听,就吓唬他们:“你们知道吗,病人快死了,想喝水不?” 微微点头,拿水来,病人喝不了,顺着嘴角流。又拿水,喝了半碗,出了汗,居然能说话。又要水,喝完,出透汗,病就好了。有人问咋回事,说白天发热好几天,不吃不喝,肠中干,用火熏,是想让他死,哪料到能出汗。这就跟天上下雨一个道理,暑天特别热,突然下雨,热气散了,人就舒服,病也就好了。

吴又可说:“里证经过泻下后,脉象浮而微数,身体微微发热,精神不太好。这是邪热浮在肌表,里部没阻滞。就算没汗,用白虎汤,邪能随着出汗解了。要是泻下后,脉象空虚而数,一按好像没了,得用白虎加人参汤,喝了很快出汗病解。”

【按】 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都不是解表药,用对了,即便泻下后,也能很快出汗,何况没泻下的时候!不光这俩方,承气汤也能当发汗药使,就看咋用。洪吉人还说:“我治过热病八九天的,用柴葛解肌、芩连清热、硝黄泻下,都没出汗,人昏昏沉沉,乱抓东西摸床,马上要不行了。用大剂地黄汤(肯定得去掉桂、附),重加人参、麦冬,喝下去没多久,浑身大汗,所有症状都退了,精神也清爽了。”

【按】 这条和我用补阴药发汗差不多,不同的是,他还加了人参补气。上面说的这些发汗的道理,要是能融会贯通,发汗的门道,就全明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