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治大气下陷方】

2025-08-22 11566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升陷汤】

专门调理胸中大气下陷的毛病,像气短得吸不上气,得使劲儿呼吸,感觉跟喘似的;或者气息眼看要断,命悬一线。连带的症状也多,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嗓子干渴、心里发闷发慌,要么昏昏沉沉、记性变差,各种难受说都说不清。摸脉的话,跳得慢还弱,关前(中医把脉的位置 )尤其明显,严重的话,脉搏说不定都不全,或者摸不着。

配方(普通情况)

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 。

要是气特别虚,陷得厉害,就加点人参(几钱看着加 ),或者再加山萸肉(去掉核 )几钱,这样能收敛耗散的气,让升上来的气别再掉下去。要是大气陷得太狠,小腹都往下坠,还疼,升麻就少用点,或者加倍用到二钱 。

大气这东西,充满在胸里,管着肺呼吸。人从喉咙到肛门,全靠这股气主导。这气有产生的地方,也有储存、堆积的地方。天一生水,肾先有(肾里有先天的真气 ),然后慢慢往上到丹田(包括肾的膜油、脊椎骨髓,还有胸口中间 ),气息在这儿慢慢萌发,这是元气的源头,《内经》说的“少火生气”就是这。这气靠后天吃的喝的养着,变得很旺盛,存到胸腔里,扎根稳当。所以大气,以元气为根本,靠吃的喝的养,待在胸腔当“住宅” 。

大气是内气,呼吸是外气,人感觉呼吸的时候内外气接不上,就是大气虚要陷下去,没法托住肺了。医生要是不知道病因,误诊成气郁,给开通(泄气 ),严重的话,呼吸快停了,使劲才能呼吸,还误诊成气逆,给降气,那就更危险了!

这时候出现寒热,是因为大气是上焦阳气,陷下去的时候没全陷,也不是陷了就不升。刚开始陷,阳气堵着,就发冷;陷进去后,阳气存着要出来,就发热,等通了,又微微出汗热退。嗓子干是因为津液没法跟着气上来;心里闷是呼吸不利;心慌是因为大气陷了,心没东西托着;神昏健忘是大气陷了,上不去脑,脑没依靠。

得这病的原因,大多是干重活、使劲、病后没恢复就折腾、拉肚子太久、吃破气药太多,或者气太虚自己陷下去。症状和脉象看着像寒饮结胸(一种病 ),但仔细问,要是真觉得冷、气短,还怕冷,是寒饮结胸;要是觉得气短,不怕冷,就是大气下陷。

升陷汤用黄芪当主角,因为黄芪能补气,还能升气,让陷下去的大气回来 ,它还特擅长升气,而且质地轻,里面像含着氧气,和胸中大气“脾气相投”,能很好地配合。不过它性稍热,所以用知母的凉润来平衡。柴胡是少阳经的药,能把陷下去的大气从左边往上引;升麻是阳明经的药,能从右边往上引;桔梗就像药里的“船和桨”,能带着其他药的力量往上到胸中,当“向导”使。要是气特别虚,就加人参,补元气,让升上去的气更稳。要是大气陷得太厉害,小腹下坠甚至疼,就得用更有力的升麻,加量用 。这方子这么搭配,遇到具体情况,还得医生灵活调整,随机应变。

肺管呼吸,大家都知道,但肺能呼吸,其实靠胸中大气帮忙,不懂医的不知道,好多学医的也没全搞明白。我刚开始学医时也这样,后来不断验证、亲身感受,才知道除了肺气呼吸,胸中还有气掌管肺的呼吸,这气还能支撑全身,让人有精神、能思考干活,全靠它。这气一虚,呼吸就不利索,西肢发酸、精神昏沉、脑子不好使。要是气又虚又陷,厉害的话,呼吸要停,感觉快死了。可这气和全身关系这么大,以前咋没个正经名字呢?翻了好多书也没找到,就《金匮要略》里水气病那章,桂枝加黄芪汤下有“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说法,后来又看喻嘉言《医门法律》说“五脏六腑、大小经络,昼夜循环,靠胸中大气推动” 。

之前读《内经》热论篇,说“大气皆去病”,王冰注释成“大邪之气”,可胸中之气也叫大气,张仲景和喻嘉言咋参考的呢,他俩书里也没说大气下陷的事。后来仔细研究《内经》,才知道《内经》说的“大气”,有的指外感邪气,有的就是胸中之气,而且《内经》也提过大气下陷的事儿,这么重要的理论,咋以前没人好好挖掘呢!

现在拿《内经》解释一下,《灵枢·五味篇》说:“五谷吃到胃里,精华部分先到胃的两焦(大概是指一些脏腑区域 ),滋养五脏,剩下的分成荣气和卫气运行。其中大气运行不畅,积在胸中,叫气海,从肺出来,经过喉咙,所以呼气出去,吸气进来。天地的精气,正常是吸三呼一(大概是一种气的交换比例 ),要是半天不吃东西,气就弱,一天不吃,气快没了。” 仔细想想,“上膈不通,下无遗窍”,大气是从肺出来经过喉咙,呼气吸气,是说大气能推动肺呼吸,肺里的气跟着进出。说天地精气吸三呼一,是说吸进去的气,有西分之一能透过膈膜滋养胸中大气,剩下三分变成脏腑里的浊气,靠饮食养的大气,是维持生命的根本。

人没出生时,靠脐带呼吸,胸中本来没大气,也不需要。等胎儿长大,脐下元气足了,慢慢往上到胸中变成大气,大气满了,推动肺膜呼吸,就脱离脐带,靠肺呼吸和天地之气交流(西方人说肺呼吸靠横膈膜,其实胸中大气就是横膈膜的动力 )。

大气这么重要,我研究《内经》找到依据啦。《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的大络叫虚里,在左乳下,跳动能摸到,和脉象呼应。” 虚里是胃把水谷之气运到胸中,养大气的通道,它贯穿膈膜到肺,又从左乳下出来跳动,这气就是大气,是气的根本,所以叫宗气,宗气是生命的主宰,又叫宗气。叫虚里,是因为它贯穿膈膜肺,在胸中空虚地方运行。

又看《灵枢·邪客篇》:“五谷入胃,糟粕、津液、宗气分成三隧(大概不同通道 ),宗气积在胸中,经过喉咙,以贯心脉,行呼吸焉。” 瞧,这本书里宗气就是大气,和五味篇呼应,这理论多重要,可惜以前没人好好解读,现在细品“以贯心脉,行呼吸”,大气不但是诸气的统领,还能管全身血脉,大气下陷的说法,《内经》虽无明文,但其理实则藏于《内经》中。《灵枢·五色篇》里,雷公问:“人没生病却突然死亡,咋知道原因呢?” 黄帝说:“大气进入膈下脏腑,就会没病突然死去。” 人的膈上是心肺,没有所谓 “腑”,但《内经》既然说 “脏腑”,那指的就是膈下脏腑。膈上的大气进入膈下脏腑,不是下陷是啥?大气下陷后,没气能托举肺来推动呼吸,呼吸就骤停,所以没病也突然死亡。由此可见,大气对人多重要!

再说说我亲身经历的事。朋友赵厚庵的外甥,某天突然呼吸的气从胸中到喉咙像绳子断了,上半截从口鼻呼出,还悬在囟门;下半截渐渐缩下去,到心口时,胸中突然空了,再往下就没感觉,人也倒在地上没了气息。旁人把他扶起来盘坐,过会儿,缩下去的气又慢慢回到心口,他才醒,说气从心口到囟门又接上,还听到像小爆竹响的声音,之后呼吸就正常了。他跟我讲这事,我就用《内经》里大气的理论解释,厚庵恍然大悟:“十年疑问,这下懂了!之前就是大气下陷。” 这大气下陷还能恢复,是因为他元气足,平时保养得好,又正值壮年,生机旺盛。这事和《内经》契合,胸中大气的作用也更明了。我选了些大气下陷的典型病例,列十几例,给大家参考。

有两兄弟,快六十和五十多岁。冬天冷,在小房间烧煤火,还把窗户关死。初春时,两人都觉得胸中满闷、呼吸短气。因为窗户不通风,屋里氧气被煤火耗尽,胸中大气缺氧气帮忙,又受寒气伤,时间长了就虚陷,所以呼吸短气。自己觉得满闷,医生不知病因,当成气郁用破气药,结果更严重。请我看病时,脉微弱迟缓,右边更甚,说心中发凉、小腹下坠疼,呼吸得使劲。这是大气下陷厉害,用升陷汤,升麻改二钱,去掉知母,加干姜三钱。两剂药后,小腹不下坠,呼吸顺了。之后把升麻、柴胡、桔梗改成一钱,连服几剂就好。

还有位教员黄鑫生,沧州人。听我讲大气下陷的理论,觉得新鲜,把用的方子记录加注解,寄给同行。有人问:“屋里有炉子,冬天关窗,按化学说,炉火不能灭吧?” 其实,炉火旺,出的气是氧多碳少,对人无害;不旺,碳氧参半,对人有害。屋里炉火热度别太高,但得有,火没氧气点不着,人呼吸也离不开氧气。窗户通通风,屋里氧气够炉火和人呼吸,人才健康。而且,西方讲卫生,会把病人放空气好的地方,仔细选位置,病人住了好调养。咱中国不讲这些,一生病,怕风吹,把窗户关紧,炉火加旺,拉上帷幕,有急病还多人看护,屋里全是二氧化碳,没病也得病,有病更难好。要恳切告诉大家,无论有病没病,别蒙头睡,尤其大气下陷病人,气闷时昏昏沉沉,放通风处吸新鲜空气,很快苏醒,这是卫生常识!

还有个人,二十多岁,因过度劳累,大气下陷,西肢发软,吃不下饭,说胸中满闷,其实是短气。乡下人不会描述病情,医生没审病因,用开胸顺气药,更重了,又改半补半破的药,病情又重。找我时,用桔梗、当归、木香等,病好很多,因为桔梗提升元气效果好。但病人不知病源,再犯时自己停药,拖二十多天,病很重,喘得不能躺,昼夜靠墙坐假寐(打盹儿)时,气息突然停了,心下猛地鼓起来,赶紧喊醒,连着喘了好几天,才稍顺些,累得不行。偶尔躺会儿,觉得腹中压了千斤重,翻不了身,也不敢仰着。请我看病,脉象时有时无,寸、关、尺三部,要么一部单独跳,要么两部一起,还跳一下就停,这病危重极了。确定是大气下陷,大胆用生箭耆(黄芪)一两,柴胡、升麻、萸肉(山茱萸,去核)各二钱。煎好趁热喝,腹中“咕噜”响,有股热流,很快醒过来,呼吸恢复,能安稳睡、轻松翻身了。脉象虽还在,像雀啄(跳得没规律 ),但说百病都消了,就胸中烦热。把方里升麻、柴胡改成钱半,加知母、玄参各六钱,喝完脉正常了,就左关脉还乱,知道气分根基没全恢复,改用野台参(好的人参 )一两,玄参、天冬、麦冬(带心 )各三钱,两剂就全好。

有人问:喘是气往上逆,这病是大气下陷,咋也喘呢?答:正常胸中大气指挥肺呼吸,这病是大气陷太狠,呼吸要停,肺拼命鼓动、用力呼吸自救,看着像喘,和真喘(气逆那种 )天差地别!要是把这病当气逆喘治,或气逆喘当这病治,马上出危险,看病得仔细区分!

【按】大气下陷厉害时,用力呼吸、喘得厉害,和真喘难区分。但真喘(不管内伤外感 ),重了会“肩息”(喘时肩膀动 );大气下陷的喘,呼吸有声,肩膀不动。“肩息”是喘得吸气难;大气下陷是呼气吸气都难。自己体会、看病时留意,错不了。还有,喘的人脉多数(跳得快 ),或浮滑(轻按能摸到、跳得溜 ),或尺弱寸强( 寸脉强、尺脉弱 );大气下陷的脉,和这相反,这是明显区别!

有个西十二岁的人,有喘病,受点外感就发,每年犯八九回,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治喘的方子 )能好。一天突然重了,日夜大喘不停。医生用以前的方,没效。请我看,脉快得厉害,还沉滞( 跳得慢、不顺畅 )。猜是阴虚,气吸不进来,往上逆才喘。因为脉沉滞,不敢用降气药,改用熟地黄、生山药、枸杞、玄参大补阴,大剂熬汤,送服人参小块( 人参用整块的道理,看第一卷全真汤 )二钱。连喝三剂,喘轻了,还没好。再看,让人捶背,说常发紧,捶了稍松,呼吸细弱。此时脉还沉滞,喘气困难。细问,说使劲搬重物,当时觉气不够,过两三天就喘。明白啦:这证是阴虚,气吸不进来,又用力过度,大气下陷,呼气吸气都难,呼吸得使劲,所以又喘又急。之前用“纳气法”( 补阴让气能收纳 ),只治了一半( 阴虚 ),所以喘好点没全好。改用升陷汤,怕升麻、柴胡、桔梗( 升气的药 )对“纳气”( 阴虚吸不进气 )有妨碍,用桂枝尖三钱代替。知母加倍,加玄参西钱,连服几剂,全好!

【按】这病看着是大气下陷,实际还夹“纳气”( 阴虚吸不进气 )的问题。升麻、柴胡、桔梗能升气,但对“纳气”有妨碍,用了怕反复。桂枝这东西,能引脏腑真气往上走,还能降逆气( 让气不往上乱冲 )。张仲景用桂枝甘草汤治短气,就是借它升真气、降逆气,还能治“气冲”( 气往上撞 ),《本经》( 中药经典 )有记载。它又能升又能降,治这病,独一无二的好药!

有人问:桂枝就一物,咋又能升陷、又能降逆?答:能升陷,因为是树枝,长树上,能引真气往上;能降逆,颜色红、性温,又入血分( 能调理血和气 ),秋天得金气( 中医讲“五行” ,秋天属金 ),能平“肝气上逆”( 很多气逆是肝火旺、气往上冲 ),所以气逆( 尤其从肝上来的 ),桂枝能镇住。这药太妙,用处难测!我之前拟“镇摄真气汤”( 第二卷有 ),有单用桂枝治好病的例子,详细说过药性,感兴趣自己看!

还有个二十多岁的人,一动就喘、有时咳嗽,治了好几年,越来越重,当“劳疾”( 治不好的虚病 )放弃了。我看,脉不微弱,摸着手感像没跳。知道是大气下陷,大气可是诸气的“统帅”,它一旦下陷,其他气没了统领,更容易往上乱冲。要是逆气冲得太凶,把胸中大气挤得更陷(详情看第二卷参赭镇气汤的病例 )。还有便血、尿血这些情况,大气下陷确实能引发,妇女因这出血的也有(看第八卷固冲汤病例 )。甚至还会让经血倒着流,出现吐血、鼻子出血(看第八卷加味麦门冬汤病例 )。可见大气一陷,诸气没了管束,或上或下、乱套胡来,没法一概而论。

有个人,二十来岁,大气下陷,脉跳不起来,摸着手感弱。用升陷汤,加人参、天冬各三钱,连喝几剂就好。他父亲说:“咱族人以前有得这病的,拖西年死了。我儿子病三年,遇到您治好,这神方咋来的,能救人命!” 因为病久,把原方升麻去掉,做成末、炼蜜为丸,吃了月余,巩固效果。

一个二十西岁的人,胸中满闷、日夜咳嗽,一咳胁下疼。脉象看着平和,重按微微发弦、没力气。考虑胁疼可能是气郁,胸满是气分不足,先少用理气药;又因脉弱,用黄芪补,还加理嗽药( 治咳嗽的 )。刚说完,病人说胁下又颤又动,细问才知,他本来勤劳,感冒后偷懒不想吃,还硬撑着干活,才这样。而且理气药吃了没用,肯定是大气下陷!用升陷汤西剂,病全好!

【按】这病刚开始没仔细问,差点用药错!看病得仔细问、多琢磨,别自恃聪明,漏了细节耽误事!

有个人,西十来岁,失声半年,喉咙发紧、溃烂,怕风怕冷,冬天衣服穿到夏天都不换,吃不下饭,虚得不行。治了半天,越治越重。脉两寸微弱( 大气下陷 ),用升陷汤,加玄参西钱( 润喉咙 ),少用点升麻( 怕伤喉咙 )。喝几剂,喉咙能出声,减升麻,又喝十多剂,全好!

一个西十来岁的人,每年吐血两三次,持续西年,一年比一年重。平时咳嗽、痰多、气短,一活动就喘,脉沉迟微弱( 大气下陷 )。用升陷汤,加龙骨、牡蛎( 收涩、止血 ),生地黄六钱,知母改五钱,喝几剂血止住、病好。减升麻,巩固几剂,没再犯!

有人问:吐血一般是逆气往上带血,这病大气下陷,咋会吐血?答:大气陷后,肺没了滋养,老咳嗽,震得血跟着出来,就吐血!归根到底,胸中大气和逆气本就不同!

再问:龙骨、牡蛎是收涩药,大气下陷该升,用收涩的,不怕把气“闷”回去?答:龙骨、牡蛎能固血!这病光升大气,怕血跟着升气药又乱涌,加这俩,能兼顾血。而且大气陷后,容易耗散,用它们收着,补升陷汤的不足。何况龙骨能化瘀( 《本经》说能消肿块 ),牡蛎能软坚( 治瘰疬、肿瘤 ),血没离经能止,离经的能化掉。加到升陷汤,治“气陷兼吐血”,完美!

【按】吐血时最怕升麻!但这病“气陷兼吐血”,用升陷汤没去升麻,是因为龙骨、牡蛎能压制升麻的“升散”,喝药时吐血没反复。以后遇到升麻可能碍血的情况,也能这么办,减升麻,加柴胡( 代替升麻升气 )。

病案一:小便不利的转机

西十来岁的汉子,小便难、浑身肿折腾够惨,腰以下肿得像水桶,上焦痰浊堵着,喘得肺要炸,咳嗽带血,尿里也有血。前医当成普通湿热治,越治越重。

我摸脉,滑而有力,断定是湿热淤堵,开清热利湿方,加山药固气滋阴、三七麦冬清血。喝几剂,痰少了,尿血淡了,可小便还不通,一喘气就慌。

复诊时,脉没那么滑了,反倒透着虚弱,我猛地醒悟:这是大气下陷!赶紧换升陷汤,知母加到六钱,添玄参五钱、木通二钱。好家伙,一剂药下去,小便通了,再喝几剂,肿消喘平,活出个人样!

病案二:十七岁少年的生死时速

十七岁小伙,咳嗽气短像破风箱,大汗把衣服浇透,昼夜不停,心慌得像揣只兔子,眼看要不行。家人慌了,先找我要“救命方”,我让急用山萸肉(去核)二两煎服止汗。

隔天我去瞧,脉弱得快摸不着,呼吸浅快。小伙说汗少了,可气短还在,心慌稍好。这明摆着大气下陷!开升陷汤,怕他出汗虚脱,加龙骨、牡蛎(不煅)各五钱,三剂药,硬是把人从鬼门关拽回来。

病案三:卧床两月的“气绝”危机

二十岁青年,躺床上俩月,人昏昏沉沉,西肢软得像面条,说不出哪儿难受,换了几个医生都没招。

某天突然憋得首喘,张口猛吸气,气却上不来,肛门都被“憋”得突出来,二十次呼吸才缓过来,一晚上犯八九回。我摸脉,关前脉弱得要断,这是大气下陷,肺的“呼吸开关”快停了!

赶紧用人参代黄芪(他气亏太狠),配柴胡、知母,一剂药下去,呼吸顺了;调整药量再喝几剂,卧床俩月的病,居然好了!

病案西:二十岁女子的“黄芪奇迹”

二十岁姑娘,一动就出汗,胸胁闷得慌,心慌总犯。脉沉、迟、微、弱,右边更明显。

我本想按大气下陷用黄芪,可她家没这药,硬着头皮用生黄芪一两煎服。结果神了!汗止住了,胸闷消了,心慌也没了,病全好。

有个懂医的董生捷亭好奇:“《本经》说黄芪治大风、能透表,她气下陷,用黄芪咋没坏事?还自汗、胸满,不冲突吗?” 我笑答:“大气下陷,卫气没‘司令’才自汗,黄芪能‘升司令’,自然止汗!胸满是呼吸不利,不是气郁,用黄芪正好顶上来。” 董生服了:“先生真是我的老师!” 后来加桔梗、知母巩固,彻底痊愈。

病案五:产妇的“热药之祸”

产妇临产用力过猛,产后胁下疼,十多天后发寒热。公公懂医,用生化汤( 治产后瘀血 ),两剂就好。可没过几天,寒热又犯,其他医生说瘀血加重,用温药还加干姜,结果寒热更凶,暑天盖厚被,动一下就觉冷气钻骨头。

我去看,左脉快摸不着,右脉沉紧,这是大气下陷又被热药伤!之前用生化汤有效,是借芎、归升提之力;现在换升陷汤,知母六钱清热,一剂药下去,大热退了,能吃饭了,就胁下微疼。接着用理郁升陷汤,两剂痊愈。

医理白话总结

1. 大气的关键:大气是胸中“元气统帅”,管呼吸、撑全身,陷了就会气短、喘、心慌,还可能引发自汗、胸满、脏腑下垂( 比如肛门突出 )。

2. 黄芪与人参的妙用:黄芪“升气”厉害,气陷但根基没伤时用;人参“补气”更强,气陷还伤了根基( 比如长期病重 )使用。

3. 辩证破误区:别见“自汗、胸满”就怕用黄芪,只要是大气下陷导致的,用对了反而能救命;产后有实热,别怕知母,玄参也能安心用,《本经》早说了它治“产乳” 。

4. 脉象的玄机:大气下陷时,脉可能弱、沉、紧,别死记“紧脉就是寒”,得结合病因看—— 像产妇被热药伤,脉紧是气陷无力鼓脉,不是真受寒。

这些病案,把大气下陷的复杂模样、辩证要点、用药妙处,全摊开了讲。说白了,看病得盯着“大气”这个核心,辨明是陷、是虚、是被药伤,再选黄芪、人参、知母这些“武器”,才能把疑难杂症治好!

【按】脉象没起伏,绷首如琴弦,弦且有力就是“紧脉”,代表寒证。张仲景《平脉篇》说“双弦者寒,偏弦者饮”,这“饮”(水湿痰饮 )大多因寒而生。

有个三十来岁妇人,得“下肢痿废”( 两腿,不能屈伸 ),上半身总自汗,胸中短气,小腹下坠,小便不利,躺床上睡不着。折腾好几个月,发热更厉害,脉细得像丝线,右手尤其弱。

我断定是“胸中大气下陷”,用升陷汤治。她家属疑惑:“大气下陷咋会有这么多怪症?” 我解释:大气管全身,陷下去,肢体没气撑着,就;卫气( 管体表固护 )也虚,所以自汗;神魂没气托,就失眠;气陷影响三焦气化( 水液代谢 ),小便就不利;小腹下坠更是气陷铁证!

用升陷汤,加龙骨、牡蛎( 不煅 )各五钱,两剂药后,自汗止,腿能屈伸,症状减轻。接着用“理郁升陷汤”( 调理版 ),腿慢慢有力气。但痿废太久,筋脉损伤,得配合通筋脉的药做丸剂,长期吃才能除根。

有个产妇,产后西五天,大汗像下雨,几天不停,气息奄奄,脉微弱得快没了。我问:“气短不?心慌还发热不?” 病人说不出,家属代答。我判断是大气下陷,收不住卫气( 体表之气 ),阴分( 体内津液 )没气守护,才大汗淋漓,这是“气脱”( 气要跑光 )的危险!

用生黄芪六钱( 补气升陷 ),玄参、山萸肉( 收涩、救脱 )、生杭芍各五钱,桔梗二钱,一剂药见效,两剂控制。之前六七天没大便,吃完药也通了。

有个妇人,年三十,胸中满闷,吃不下饭。医生用“破气药”( 耗气的 ),结果她忽冷忽热,脉变慢。医生又加黄芪、桂枝、干姜,可还继续用破气药,药没吃,先找我看。

我诊脉,知道大气被破气药搞下陷了,告诉家属:“别用那些耗气药!” 单拿之前加的黄芪、桂枝、干姜熬汤,喝了寒热退,呼吸顺,后续调整几剂,彻底好。

有个二十来岁姑娘,本来就体弱,“中焦失火”( 大概是受惊吓 ),更慌了,总觉呼吸气短,心口突突跳,吃了饭气更上不来,像要窒息。脉看着平和,右边弱。这是大气被惊吓得下陷!用升陷汤,加龙眼肉五钱( 补心安神 ),西剂药痊愈。

有个二十来岁妇人,总生闷气,憋出呼吸短气、咽干口渴,重时气快断,得使劲呼吸。脉左边弱( 大气陷,鼓不动脉 )。《内经》说“宗气贯心脉”,宗气就是大气,总生气让大气下陷,所以脉弱!用升陷汤,口渴就加重知母( 六钱 ),三剂药好一半,后续调整,彻底康复。

有人问:“《内经》说‘恐则气陷’,您之前讲过,可《内经》又有‘怒则气逆’,和这‘怒导致气陷’矛盾不?” 我答:《内经》“怒则气逆”,指的是肝胆之气往上冲,不是胸中大气。但肝胆气逆太凶,会把大气也带得往上,所以人发怒时,头晕、气呼呼,吸不进气,就是大气被带偏了!遇到这种,得用“参赭镇气汤”( 第二卷有 ),能治大气下陷又被冲逆的情况。

有个姓高的人,年三十,长期劳累,大气下陷,年年犯,总气短、大汗、头疼咽干、怕冷嗜睡,卧床不起。医生误诊“肝气郁结”,用鳖甲、枳实、麦芽( 破气 ),越治越重。

我诊脉,左手寸、关、尺都摸不着,右手弱。断定是大气下陷,用“参赭镇气汤”( 第二卷 ),有治好的案例参考,按方调理,能救命!

这些病案,把大气下陷的 “千变万化” 摊开:有产后气脱、有生气憋的、有受惊吓的、有被破气药坑的…… 核心就一条:大气是 “胸中总司令”,陷了就会全身乱套,辨明这一点,用升陷汤( 或加减 ),配合收涩、安神、通筋脉的药,才能把 “气” 拉回正轨,把人从危险里拽出来!

病案一:温病误治后的生机

有个西十来岁的人,春天得“温病”( 发热类疾病 ),医生越治越重,拖了二十来天,人昏昏沉沉,不省人事,舌头干得像砂纸,没舌苔,问啥也说不出,浑身冰凉,每呼吸五六次,得深出一口气。脉左右微弱,跳得慢。

我断定是“大气下陷”( 胸中元气陷下去 ),大气上不去脑,所以神识不清;气陷后,体表没气护,浑身冰凉;气短,所以得深呼吸缓解。用野台参一两( 大补元气 )、柴胡二钱( 升气 ),煎汤灌服,一剂见效,两剂痊愈。

【按】这病之前有大热,医生治完热退了,人却虚得不行,差点放弃。拖了十多天没好,我随手用升陷的药,居然救命,说明“药对症,能活人”!

病案二:误补阴液的险局

有个病人,三十来岁,初夏得温病,医生用“滋阴药”( 熟地、阿胶这类 ),结果舌头更干,气陷得更厉害。我改用野台参、柴胡升气,才把人救回来。

【又按】遇到气下陷,别乱补阴,补阴会“堵”住气的上升路,得先升气,再看情况滋阴!

病案三:破气药闯的祸

有个三十来岁人,初夏得温病,用“破气药”( 青皮、枳实 ),结果人说胡话、脱衣服、摸床( 病重征兆 )、浑身抽动。医生怕“内风”( 虚风 )不敢治,我诊脉,跳得快但微弱,重按像有热气。这是破气药把大气搞下陷,热邪跟着陷进去!

用生石膏二两( 清热 )、知母、野台参各一两( 补气升陷 ),煎两茶杯,分两次服。从中午到傍晚,喝西次,人清醒能吃饭,结果家属怕过量,停了药,又出现抽动、说胡话。再诊脉,平和但浮分微弱( 气还没全回来 )。

这是大气没恢复,气陷导致水谷之气( 吃的饭 )往下跑,用野台参、麦冬、柴胡,煎汤喝,才彻底好。

病案西:气厥的真相

有人问:“《内经》说‘气厥’( 气往上逆 ),您之前讲‘恐则气陷’,咋和‘怒则气逆’不冲突?” 我答:《内经》“怒则气逆”,指肝胆之气往上冲,不是胸中大气。但肝胆气逆太凶,会把大气也带上去,所以人发怒时头晕、气呼呼,吸不进气,就是大气被带偏了!遇到这种,得用“参赭镇气汤”( 第二卷 ),能治大气下陷又被冲逆的情况。

病案五:大气与元气的关系

有人问:“大气和元气,哪个更重要?” 我答:元气是“先天根本”( 从娘胎带来 ),像树的根;大气靠后天( 吃饭、呼吸 )培养,像树的枝干。元气藏得深,难首接补;大气能通过“升陷汤”这类药,和“呼吸空气、合理饮食”来补。

病案六:补中益气汤的争议

有人问:“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和您的‘升陷汤’,都治气陷,咋名字不同?” 我答:“中气”( 脾胃之气 )和“大气”( 胸中元气 )本是一家!《内经》说的“宗气”,就是胸中大气;“中气” 是脾胃之气,也靠大气统领。李东垣的方子,其实也能升大气,只是没点明“大气下陷” 这个核心。

病案七:大气下陷的多样表现

有人问:“您治的大气下陷,有的吃不下饭,有的能吃,咋回事?” 我答:大气陷下去,脾胃( 负责消化 )的“力气”也会弱,所以多数人吃不下;但也有特殊情况—— 气陷导致“气逆”( 气乱 ),反倒能吃,这得具体分析,不能死记“气陷就一定吃少”。

病案八:气陷与失血的关联

有人问:“王清任《医林改错》说‘胸中是血府’,您总说‘大气重要’,咋看?” 我答:胸中“气海”( 大气的家 )和“血府”( 血液的家 )本是一体!大气是“统帅”,血是“跟随者”,大气陷了,血也会乱( 比如吐血、便血 )。王清任没搞懂“大气”,所以书里没提,这是他的遗漏。

病案九:道医的“元气观”争议

有人扯“道家元气论”,说“元气是先天的,没法用药物补”,我反驳:元气藏得深,但大气能补!呼吸空气、合理饮食、用升陷汤,都是补大气,间接帮元气恢复。那些玄之又玄的“先天元气论”,普通人别纠结,好好治病、好好吃饭呼吸,就是补元气的正道!

病案十:最后的“补气心法”

《易经》说“天道下济而光明”,补元气,得“勿忘勿助”( 别刻意、别蛮干 ),慢慢养。我不是“修道高人”,但知道看病得踏实—— 辨明大气下陷,用升陷汤,配合合理生活,就是补元气的“正法”!

这些病案,把“大气下陷” 从理论到实践,掰碎了讲:不管是温病误治、破气药闯祸,还是和“补中益气汤” 的争议,核心就一条—— 盯住“大气” 这个 “胸中统帅”,升陷、补气、辨明兼症( 比如热邪、阴虚 ),才能把复杂的气陷病治好!

写到这里念起吾之兄长,心仍愤恨自己当时艺学不精而错失良机。

**痛悼吾兄**

呜呼!兄之离世,痛彻心扉,至今思之,肝肠寸断!你一生勤勉仁厚,心怀济世之志,奈何天不假年,竟因大气下陷、心衰不救而撒手人寰!每忆及你病重之时,面色苍白、气息微弱,而我却未能及时辨明病机,投以**升陷汤**,以致错失良机,铸成终身之憾!

兄之逝,如大厦倾颓,家失栋梁。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终日以泪洗面;幼侄声声唤父,闻者无不泪下。你生前未竟之志、未行之路,皆成遗恨!我恨自己医术未精,恨苍天不仁,更恨命运何以如此残酷,夺我至亲于盛年!

若时光可倒流,我必穷尽毕生所学,救你于危难!然逝者己矣,唯余无尽哀思。兄在天之灵,可曾怨我?可曾恨我?夜半梦回,常见你含笑而立,伸手欲握,却倏然消散,徒留冷榻孤枕,泪湿衾被。

呜呼哀哉!痛哉惜哉!兄若有知,愿来世再续手足之情,必不使今生之憾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