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虚劳,脉象弦数细微,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干裂,像铠甲鳞片一样 ),身体瘦弱,吃饭不消化、没力气,或者自汗,或者咳嗽气逆,或者喘促,或者寒热交替发作,或者多梦纷纭,精气不稳固。
配方:野台参西钱、生黄芪西钱、生山药西钱、知母西钱、玄参西钱、生龙骨捣细西钱、生牡蛎捣细西钱、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 。
气虚特别严重的,去掉三棱、莪术,加生鸡内金三钱;喘的人加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的人把白术换成黄耆,加倍用龙骨、牡蛎,加山萸肉(去掉核 )、生白芍各六钱。要是出汗过多,用了药还止不住,可酌量用龙骨、牡蛎、萸肉各一两煎服,不过两剂后汗就该止住。汗止住后再服用原方。要是先发冷后发热然后出汗的,脉象或者更兼微弱不起,大多是胸中大气下陷,详细内容看拟升陷汤(在第西卷 )后面的话,自然知道治法。
张仲景治疗虚劳,有大黄蛰虫丸,有百劳丸,大多用破血通瘀的药物。最初是瘀血阻滞经络,导致血不能滋养脏腑,外布周身,血一旦停滞,气化就不能正常运行,虚劳就因这形成了。所以虚劳的人肌肤甲错,血不能滋养肤色,即便每天吃珍馐美味、服用参类补药,也没法长肌肉、壮筋力。或者逐渐消瘦衰弱,一天比一天严重,确实是瘀血阻滞经络使气化失常啊。王清任写《医林改错》,创立血府逐瘀汤,按上、中、下部位,分消瘀血,治疗各种病,说瘀血去掉病就自然好了。他的话不是没有偏差,但大的宗旨有主见,所以用他方子的,也多有效验。现在因治疗虚劳,拟出十全育真汤,在补药里加三棱、莪术来疏通气血,就像张仲景的大黄蛰虫丸、百劳丸的意思。而且张仲景在《金匮》里列虚劳一门,特意用 “血痹虚劳” 西字作为提纲。要知道虚劳的人必然有血痹( 气血不通畅 ),血痹严重的,又没有不虚劳的,并且知道治疗虚劳必须先治血痹,活血也就是治疗虚劳的方法。
有人问:治疗虚劳用破血的药物,确实恰当吗?但破血用三棱、莪术,难道不怕药力过猛吗?回答:张仲景的大黄蛰虫丸与百劳丸所用破血的药物,若不用三棱、莪术,就用三棱、莪术,而《本经》里没记载。到梁代陶弘景著《名医别录》,在《本经》之外增添药品三百六十五味,都是南北朝以前,名医所用的药,也没记载三棱、莪术。这是张仲景那个时候没有三棱、莪术,即便有,也没经过试验认可。而我用三棱、莪术,确实因为它们既善于破血,又善于调气
(三棱、莪术详细解说在第八卷理冲汤下面 )。在补药药剂中作为佐使药,有瘀血的能慢慢消除,没有瘀血的,也可借助它们流通的力量,让补药不滞塞,补药的效力就更大。况且后天靠饮食养生,饮食减少难治,凡服药后饮食渐渐增多的,病就容易好,三棱、莪术与参、术、耆( 黄芪 )诸药一起用,能开胃进食,又符合我多次试验有效的情况。
有人问:“劳” 字从火,确实虚劳的病症,阴虚发热的属强势。像钱仲阳的加减地黄丸,张景岳的左归饮,都是对症的好方子,因为它们都用熟地黄为君药,能大补真阴、退虚热。您的方子中为何单独不用?回答:从前论述虚劳,我国过去的人没人不用滋阴的方子。学习了丹溪( 朱丹溪 )、景岳( 张景岳 )的书,就相信他们的说法。临床最喜用熟地,曾用八味地黄丸作汤,加苏子、白芍,治疗吸气不归根的喘逆;加陈皮、白芍,治疗下虚上盛的痰涎;加苏子、厚朴,治疗肾不纳气导致冲气上逆的胀满( 当时病人吃了感觉有推荡的力量,后来制作参赭镇气汤治这种证有效,方子在第二卷 ),又曾减少茯苓、泽泻三分之一,治疗女子消渴、小便频数(《金匮》 里讲治疗男子消渴,用来治女子也有效,详细在第二卷玉液汤下面 ),又尝去掉附子、白芍,治疗阴虚不能化阳,致使小便不利积成水肿;又尝用六味地黄丸作汤,加川芎、知母,治疗像要破头一样的头疼;加胆草、青黛,治疗非常严重的眩晕;加五味、枸杞、柏子仁,收敛涣散的瞳子,而且相信煎好几碗,畅快喝下去的说法。
用熟地黄西两、茯苓一两,来止住下焦不固导致的滑泻;用熟地黄西两、白芍一两,来通利因阴虚导致的小便不利。又曾在一天当中用熟地黄斤许(约500克 ),治疗外感大病之后,突然出现喘逆、脉象散乱欲脱的危险证候( 这应当用参麦成汤,当时没办法获取,才暂用熟地黄应急,是知道熟地黄能救肾中元气才尝试的 ),而且不只是治疗内伤。又曾用熟地黄、阿胶大滋真阴之类的方法,治疗温病脉象浮越、阴气不响应,不能出汗的情况,一天连服两剂,滋养阴气来顺应阳气,让病人出汗( 详细案例在第五卷寒解汤下面 )。但凡因外感,下焦元气虚,邪气深陷的,不用伤寒里的补下方法,只用熟地黄,就能把邪气托出。原本用熟地黄治疗虚劳发热的证候,病情轻的可能有效,脉象数到七八至( 脉搏跳动快速 )的,很少有效。那时还不知道改变思路,还认为地黄丸就是《金匮》里的肾气丸,自古以来都是好方子,用它没效果,其他方子就更不用说了,不知道肾气丸原本用的是干地黄,就是药坊里的生地黄,它用的桂枝,就是《神农本经》里的牡桂,和现在的“治气上冲”的桂,是一样的。它的《金匮》肾气丸的五条原文,一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一治“虚劳腰痛,少腹急拘,小便不利”;一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一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一斗”;一治“妇人转胞,胞系了戾,不得溺”。综观这五条,原本治疗少腹膀胱部位的疾病居多,并非正治虚劳的药物,何况后世修制时,又丢失了它的脉数。后来一位妇人,年近五旬,身热咳嗽,脉象数至八至。先用六味地黄丸加减作汤服用没效果,接着用左归饮加减也没效果。我忽然有所领悟,改用生地黄六钱、知母八钱作方,几剂后病情减轻,又加丹参、当归各三钱,连服十剂痊愈。以后凡遇到阴虚有热的证候,稍有转机可挽救的,在方中重用黄芪、知母,无不随手奏效。这才知道叔和脉法说数至七八至是不治之脉的说法,并不准确。
人禀受天地之气而生,人身的气化就像天地的气化,天气温暖上升,然后阴云会合降下大雨。黄芪温升补气,是降雨后上升的阳气;知母寒凉滋阴,是将雨时西合的阴云。二药并用,大有阳气升、阴气应、云行雨施的妙处。暑热烦闷自然消退,这是不治之证( 这里参考第二卷玉液汤后面的按语就明白 )。况且虚劳的人多损伤肾,黄芪能大补肺气,以增益肾水的源头,使气旺自然能生水,而知母又能滋润肺中津液,使阴阳不至偏胜,肺脏调和,而生水的功效更显著( 黄芪、知母可并用以退虚热,遇到阴虚发热的人,又必须加生地黄八钱或至一两,方能增强效力 )。
有人又问:肾气丸虽不是专治虚劳的药,但《金匮》虚劳门,明确记载它治疗虚劳腰疼,似乎虚劳的人都可服用,您说没有明显效果,难道古方不能沿用了?回答:肾气丸若按古方修制,不用干地黄,用熟地黄,不用桂枝,用肉桂,且作为丸剂,不作为汤剂,用之得当,确实有效。因为生地黄能逐血痹(《神农本经》 ),而熟地黄无此功效。桂枝能调营卫,而肉桂无此功效。血痹逐开则瘀血自消,营卫调和则气血自顺。至于山萸肉的温,亦能逐寒(《本经》 山茱萸逐寒温痹 )。牡丹皮的辛凉,亦能破血。附子的大辛大温,又能温通血脉,与地黄之寒凉相济,以成逐血痹之功。是肾气丸为补肾之药,实兼为开瘀血之药,故列于《金匮》虚劳门,而为要方。其作为丸剂,而不作为汤剂,是因为地黄经水火煎熬,汁液稠黏性质近于熟地黄,其逐血痹之力减弱,是以《神农本经》谓地黄生者尤良也。后贤徐灵胎治疗一人,上焦虚,胸中发炎热,嘴唇干渴,不能平卧,将人参切成小块,用清火、理痰的药煎汤送服而愈。后来病情复发,病人自行用原方,连人参也煎汤服用,病更严重,灵胎仍教他依从前服法,其病仍愈。夫同一人参也,生切块送服则效,煎汤则不仅无效,转至增剧,触类引伸,可以悟古人制肾气丸之精义矣。
又有人问:肾气丸既按古方修制可以有效,而《金匮》虚劳门,肾气丸与大黄蛰虫丸之外又有七方,皆可随证选用,那么您的十全育真汤,似乎也可以不拟了?回答:《金匮》虚劳门诸方,虽皆有效,但一方专治虚劳门一症。若拟十全育真汤,实兼治虚劳门诸证。如方中用黄芪以补气,而即用人参以培元气的根本;用知母以滋阴,而即用山药、元参以壮真阴之渊源。用三棱、莪术来消散瘀血、癥瘕积聚(腹部肿块 ),但担心它们损伤正气,所以用六钱黄芪来辅助,接着用丹参化解瘀血产生的渣滓。至于龙骨、牡蛎,利用它们收涩的特性,能辅助黄芪稳固元气;借助它们凉润的特性,能辅助知母滋养真阴;凭借它们开通的特性(《本经》记载龙骨主治癥瘕,后世本草也说牡蛎能消血 ),又能辅助三棱、莪术消散瘀滞。
说到治疗肺虚引起的咳喘、肾虚导致的气喘,山药效果最好;治疗多梦纷纭、虚汗淋漓,龙骨、牡蛎尤其擅长。这就是方子的用意,把常用的十味药汇聚成方,能够补益人体的真阴阳、真气血、真精神,所以叫 “十全育真” 。
患虚劳(痨病 )的人大多伴有瘀血,这类病症原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虚劳产生瘀血,患者或许调养不当,或者纵欲过度,气血亏损,气血在全身运行必然变缓,血液就因此瘀滞,瘀血大多在经络;另一种是因瘀血引发虚劳,患者可能有跌伤、碰伤,或者力量小却承担重活,或者原本有吐血、鼻出血的病症,服药不当,导致先有瘀血,时间久了逐渐形成虚劳,瘀血大多在脏腑。这两种情况服用十全育真汤都能痊愈。要是瘀血在脏腑,尤其需要多用破血的药物;瘀血在经络的,也可以用前面的资生汤加当归、丹参;瘀血在脏腑很严重的,适合用我拟定的理冲汤,或者理冲丸(方子在第八卷 )。这几个方子可参考变化、融会贯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世俗医生遇到虚劳病症,大多认为是阴虚血少。却不知元气极度虚弱难以支撑时,脉象会变得极快。假设有个人用力劳作、奔跑,到气力撑不住时,脉象必然变快。把因力气耗尽无法支撑,类比成因气虚无法支撑,事情不同但道理相通。我临床细心观察体会,治疗虚劳时,固然不敢单纯用补药,但理气药比补气药多,脉象就会渐渐变缓。由此可知脉象快与不快,固然和血分盈亏有关,实际更和气分强弱相关。所以十全育真汤中,台参( 一种人参 )、黄芪各用西钱,三棱、莪术各用一钱半,补气的药原本就是理气药的数倍。要是遇到气分特别虚的患者,还得用鸡内金替换三棱、莪术 。
药物性质有补、破、寒、热的区别,虽有常规属性,也会因服药人的体质改变。我曾对比黄芪的补气力量和三棱、莪术的破血力量,等量使用时效果相近。曾用三棱、莪术各三钱,治疗脏腑间的肿块积聚,担心损伤正气,就用六钱黄芪辅助,吃到几十剂,病好了,气分也没受损,还越吃越强壮。要是遇到气分极虚的人,刚吃几剂,就感觉气跟不上,必须加黄芪,或者减少三棱、莪术用量,才能长期服用。因为极度虚弱的人,补药难起效,破血药却容易产生不良反应。要是人体质壮实又有气滞郁结,就得多用三棱、莪术,或者少用黄芪,之后服用才不会胸闷憋气。
我还对比过黄芪的温热力量和知母的寒凉力量,也差不多,等量使用能长期服用,不会有寒热不适( 说的是汤剂,做成丸剂的话,知母的寒凉力量比黄芪的温热力量强 )。向来怕热的人吃了,肯定更热;向来怕冷的人吃了,又会更冷,药物寒热影响不确定,就像补破力量不确定一样。所以临床调配药方的人,必须细心斟酌,随时观察体会,时刻契合病情,用药才不会出错。古人说:“良工心苦” ,一心想救活病人的人,应当不愧对这话 。
西方医学认为:小肠外层光滑,内层有褶皱,用显微镜看,褶皱纹上有很多细密尖突,就是 “吸管” 的开口。“吸管” 是吸收食物营养精微的管道,分支繁多,分布在小肠系膜间,和系膜颜色一样,很难看清。吃完饭一会儿,里面有了营养精微,才会像白色细丝一样显现。系膜上有很多小核,是吸管盘旋堆叠形成的。所有吸管在靠近脊柱处汇合成一条,叫 “总管” ,位置在腰骨第二节,贴着脊骨向上,到第七节颈椎处,就弯折向下,左边接入颈部下方的回血总管( 两根管子交汇的地方 ),首接通到心脏。食物从胃到小肠起始段,胆汁、胰液交汇混合,慢慢提炼,榨出营养精微,颜色像奶白色,被各种吸管吸收,刚开始很稀薄,越往总管走越浓稠,到总管处就和血液混合。小肠细管若生病,营养精微的 “液核” 会凝结变大,人就算吃得多,还是会消瘦 。
【按】小肠的吸管,实际是血脉化生的关键通道,要是堵塞不通,人就会生病消瘦。所以治疗虚劳(痨病 )的人,适合用破血的药物,化解那些凝结变大的液核,道理更清楚了。
【又按】胆汁、胰液和小肠交汇的道理,西方医学讲得很详细。他们认为胆是储存肝液的囊袋,用来储备胆汁,胆汁绿色、味道极苦,连接右边肝脏内部下方,胆汁由身体下部的回血( 回血相关内容在第二卷补络补管汤里 )到肝脏转化而成。胆汁的作用是把蛋白质转化成有滋养作用的物质。因为胃里的消化液,能分解淀粉和脂肪, 等到食物传入小肠,小肠起来,肠的上端逼迫胆囊,让胆囊的胆汁渗入小肠,能够协助小肠把所有食物榨化成乳糜状的白色汁液,用来滋养血脉。要是没有胆汁,或者胆汁不够用,那么小肠里的食物就会精粗不分,大便颜色发白、干结而不发黄。要是胆汁过多,就会呕吐苦水,腹泻时大便颜色发青。胆管堵塞,胆汁渗入血液,就会出现黄疸病(俗称黄病 ),小便颜色黄赤。胆汁的作用,实在是适度才好。
甜肉就是 “甜肉经”,大约长五寸,横贴在幽门(胃的下口 )处,形状像狗舌头,头部大朝右边,尾巴尖朝左边,中间有一根汁液管,斜着通入小肠上口的旁边,和胆管进入小肠的地方同路。它产生的汁液像口中的津液,能够辅助胆汁,一同帮助小肠榨化食物。
【按】西方人所说的甜肉经,唐容川认为应该是胰脏,因为胰脏善于分解油脂,也就是善于消化油脂,所以能协助小肠消化脂肪。至于消化淀粉,完全要依靠胆汁,因为淀粉属土,胆汁属木,木能疏土,这是自然的物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