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定《金匮》黄疸门硝石矾石散方(第五期《衷中参西录》论黄疸治法宜参视 )
仲景治疗黄疸的方子有很多,有治疗外感引发黄疸的,像《伤寒论》里治疗发黄的那些方子;也有治疗内伤导致黄疸的,就是《金匮》黄疸门里的诸多方子。其中治疗女劳疸的硝石矾石散方,本是治疗女劳疸的专用方,实际上也能当作治疗内伤黄疸的总方。
这方子是硝石(俗名火硝,也叫焰硝 )和矾石等分后研成散剂,用大麦粥汁调和,每次服用方寸匕(大约重一钱 ),一天服三次,病情会随着大小便的排出而好转,小便恢复正常黄色、大便变成正常黑色,就说明起效了。
但方子里的矾石,注释的人都当成白矾,这其实有问题。我查阅《本经》,矾石还有个名字叫“涅”,《尔雅》里又叫“涅石”,许慎《说文》解释“涅”字,说黑土在水中,是染黑的东西。硝石是火硝,呈现出染黑色所需的黑色,难道会是白矾吗?白矾是白色,皂矾、白矾古人都统称为矾石,不过我从临床经验来看,治疗黄疸时,白矾的效果确实不如皂矾。因为黄疸这种病症,中医认为是脾胃中蕴蓄湿热;从西医角度讲,是胆汁溢到血液里。皂矾清热燥湿的效力不比白矾差,能去除脾胃中的湿热,而且它颜色绿中带青(也叫绿矾、青矾 ),能兼顾胆经,借助酸涩之味,来收敛胆汁的泛滥。
从矿石化学角度看,矾石是用硫酸水化铁制成的,所以好的矾石必然含有铁质,也可以借助金铁的余气,来镇肝胆的木气。硝石性寒,能清脏腑实热,味道咸能入血分,善于清血分的热。而且它性质善消,遇火就燃烧,还含有氧气。人体的血液,得到氧气就会变红,再借助硝石的消蚀之力,消融血液中因胆汁而变色的渣滓,那么血液因胆汁而变色的情况,就不难恢复正常。这类黄疸症大多大便干结,硝石能软坚开结,湿热可随大便排出;它咸寒的特性,又善于清膀胱之热,也能让湿热从小便排出。用大麦粥送服,是因为大麦粥能补脾胃,脾土能胜湿,它甘平的性质,还能缓解硝石和矾石的猛烈药性,就像白虎汤里用粳米来缓和药性一样。
原方矾石下面注有“烧”字,因为矾石煅烧后酸性变弱,药性更缓和。但我试验后发现,首接用生者,效果更快。医生用药时,要根据患者身体强弱,灵活斟酌。
有人问:硝石和朴硝性质相近,仲景其他方子都用朴硝,为啥这个方只用硝石?答案是:朴硝味咸,硝石则咸中带辛,辛对应金的味道。从这个角度看,矾石含有铁质,硝石有金味,既能理脾胃湿热,又能制约胆汁妄行,中西医理论在这个方子中融合,这就是中医西医结合的妙处啊。而且朴硝降泄之力弱,硝石消融之力强(后面讲砂淋丸时会说 )。胆汁溢到血中,布满全身难以下降,很需要硝石来消散。朴硝是水的精华凝聚,咸寒之性,好像和脾湿不太契合。硝石遇火燃烧,兼具水中阳气的发散。它的咸味不碍补脾,还有辛味,能消散湿气郁结,辅助效果不错。
光绪末年,我刚到奉天时,有个小北门外叫童子文奎的,十三岁,得黄疸一个多月,吃药没效果,发展到不能吃饭,脉象很沉细,用这个散方治疗。考虑他年纪小,一次只服六分,分两天吃,病就好了,但脸上还有点微黄。后来改用生山药、生薏米各八钱,茯苓三钱,连服几剂就彻底痊愈了。文奎当时虽然年纪小,却擅长书画,还自己写对联感谢我,字写得很清秀,是学王梦楼的风格。
有人说:西医认为胆汁会渗入小肠,帮助消化食物。胆汁过少,大便会发白,食物不消化;过多会呕吐绿水、苦涎;要是溢到血分,就会形成黄疸。现在既然讨论黄疸,把这个说法也参考进来,它说胆汁能辅助小肠消化,好像有道理?
我回答:这个说法挺有道理。小肠虽说是和心互为表里的腑,却和胃相连,都是消化食物的器官,功能上和胃一样属土。按五行理论,木能疏土,胆汁属木,所以能疏通小肠的气化,帮助消化食物。就像柴胡是肝胆的药,《本经》说它“主肠胃中饮食积聚,能推陈致新” 。就算小肠经络和心相表里,按火来论,木能助火,这也符合五行相生的道理。西医还说胰液和胆汁一起进入小肠,辅助小肠消化。胰液擅长消化油脂,能进入小肠帮着分解脂肪。食物以谷物为主,五谷属土,淀粉是谷物的重要成分,所以胆汁也能辅助小肠分解淀粉。
最近西医的方书里,黄疸又叫白血症,好像不全是胆汁溢到血里的说法。还有叫脾疳的,似乎又回到中医脾胃湿热的理论。治疗用盐酸奎宁(奎宁详细用量看第二卷清金解毒汤 ),每天一瓦到二瓦,分三次服,奎宁就是金鸡纳霜(详细看第七卷加味小柴胡汤 )。用硫酸制作的叫硫酸奎宁,用盐酸制作的叫盐酸奎宁,都有透表的作用,善于治疗间歇热,盐酸奎宁效果稍好点;也有用林檎铁丁的,是林檎汁液和铁浸泡酒制成,能补血化滞、清热解烦。但这两种药治疗外感黄疸还行,治疗内伤黄疸,远远比不上硝石矾石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