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加味苓桂术甘汤】

2025-08-22 1846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治疗水肿且小便不利,脉象沉迟无力,自觉身体寒凉的病症。

配方:于术三钱、桂枝尖二钱、茯苓片二钱、甘草一钱、干姜三钱、人参三钱、乌附子二钱、威灵仙一钱五分 。

患肿满病症时,一般忌讳用甘草,因为它性质近乎壅滞。但只有和茯苓一同使用时,反而能泻除湿满,所以方子里没把甘草去掉。要是特别严重,担心甘草壅滞,去掉它也可以。

服用几剂药后,小便稍微通畅了,可脉象依旧沉迟,就用这汤送服生硫黄末西五厘。要是服后没感觉温暖,就慢慢增加用量,以服药后过一会儿感觉微微温热为合适的度。

人的水饮,没有阳气就无法宣通。上焦阳虚的人,水饮停在膈上;中焦阳虚的人,水饮停在脾胃;下焦阳虚的人,水饮停在膀胱。水饮停蓄时间长了,就会渐渐扩散到全身,致使头面、肢体都,严重的甚至肚子像抱着瓮一样,形成臌胀。这个方子用苓桂术甘汤,来辅助上焦的阳气;用甘草协同人参、干姜,辅助中焦的阳气;人参和附子搭配,就是参附汤(能固摄下焦即将虚脱的元阳 ),再协同桂枝,更能辅助下焦的阳气(桂枝向上通达胸膈,向下通利膀胱,所以肾气丸用桂枝,不用肉桂 )。三焦阳气宣通了,水饮也会跟着宣通,不再停滞为患。威灵仙和人参一同使用,治疗气虚导致的小便不利特别有效(这是通过实践得知的,所以之前记载的宣阳汤也把它们一起用 ),而且它通利的性质,还能运化白术、甘草的补力,让胀满的人服用后,毫无阻碍,所以加入它作为佐使药。要是服药几剂后,脉象还是老样子,病情看似有好转,实际没大效果,这是真火衰微太厉害,恐怕不是草木类药物能治好的,所以又用少量生硫黄,来补助相火。各家本草说它能让大便润、小便长,补火的同时很有行水的力量,所以用它,因受寒凉导致水肿的人用了尤其好。第八卷记载有服用生硫黄的方法,其中有治疗水肿的验案,可供参考。

脉沉的水肿和脉浮的水肿差别很大。脉浮的,大多是风水,肌腠闭塞,小便不利,应当用《金匮》里的越婢汤发汗,全身出汗后,小便自然通畅;要是脉浮还兼有数象,是阴虚火动,应该同时用凉润滋阴的药。脉沉的水肿,也不能贸然判定为寒证,要是脉沉但按起来有力,是下焦蕴热没化解,还得用凉润的药,滋阴来化解阳气,小便自然通利;只有脉象沉而且迟,微弱得快摸不到了,询问病人又自觉寒凉的,才可以放心用这个汤,没妨碍,或者只服用生硫黄,慢慢增加用量,也能见效。特别是严重的,脉象的部位都肿了,好像很难辨别浮沉和有力无力,必须重按一会儿,让按压的地方形成凹陷,才能仔细辨认。

苓桂术甘汤是治疗上焦停饮的神方。《金匮》说:“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喻嘉言注释说:“呼气短,宜用苓桂术甘汤来化太阳(膈上 )之气;吸气短,宜用肾气丸来收纳少阴(肾经 )之气。” 推想喻氏的意思,认为呼气短是上焦阳虚,吸气短是下焦阴虚,所以两个方子分着用。但这是给做学问的人讲解,用来表明自己有独特领悟是可以的;用它解释《金匮》,说文中意思本来就是这样,就不行。为啥呢?仲景当年著书立说,原本希望后世容易遵循,要是两个方子真这么分开用,仲景为啥竟然笼统一起说,导致后世费这么多推测。大概膈上和膀胱虽然距离远,实际都受太阳寒水统摄。太阳就是天,对应膈上;寒水就是水,对应肾腑膀胱。水气上升成为云,又得天气下降成为水,天水相连,升降一气,这就是太阳寒水合并成一经的原因。我临床体验多年,见到膈上气旺、胸膺开朗的人,一定能运化水饮,下达到膀胱,这就是用苓桂术甘汤治饮的道理;见到肾气旺、膀胱流通的人,又一定能吸引水饮,下归膀胱,这就是用肾气丸治饮的道理。所以仲景对上焦有微饮而短气的,开出两个方子,任人选用其中一个,都能立刻见效。何况桂枝是宣通水饮的妙药,茯苓是淡渗水饮的要药,又是两个方子共同有的。而且《金匮》所说的短气,是呼气短,不是吸气短。为啥这么说呢?吸气短的,吸不到根就吐出,《神农本经》说的 “吐吸”,就是喘的另一种说法。《金匮》里的文字有单说喘的,也有短气和喘一起说的。要是说 “短气有微饮” 这句,该兼顾呼气短和吸气短,那喘和短气一起说的,又该怎么解释呢(只有论述溢饮时,文字变成 “气短”,好像说的是吸气短 )。

用越婢汤治疗风水,我有过经验,碰到药证相符的,功效很快。这个方子《金匮》用来治疗风水恶风,全身都肿,脉浮不渴,持续自汗出,没有大热的情况。我临床体验以来,就算不是持续自汗出的人,用它也可以;要是一剂药后不出汗,可把石膏换成滑石(分量得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