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剂主治与组成
用于治疗咳血、吐血长期不愈的病症。
配方为:生龙骨(捣碎)一两、生牡蛎(捣碎)一两、萸肉(去除内核)一两、三七(研成细粉)二钱,服用时用汤药送服三七粉 。若服药后血仍未止住,可添加五六钱赭石细末 。
二、临床医案
(一)妇人咳血案
有位三十岁左右的妇人,咳血长达三年,各种药物都不见效,即便症状有所缓解,也会很快复发。我为她诊病时,发现她夜间多汗,于是先用龙骨、牡蛎、萸肉各一两煎服,以止住多汗症状。服用一剂后,出汗情况得到控制;再服一剂,咳血之症也痊愈了,此后未再复发 。
(二)少年吐血案
还有一位少年,吐血发作有时间隔十来天,有时仅隔一两天,后来发展到每日必吐,多次治疗均无效果。其脉象接近平和,但略带芤象(浮大中空的脉象特征 )。我同样用龙骨、牡蛎、萸肉各一两为其治疗,服用三剂后,吐血症状消失 。
三、理论依据与用药解析
张景岳曾言:“咳嗽日久,肺中络脉破损,人就会咳血。” 西方医学观点则认为,胃中血管损伤破裂,会引发吐血。龙骨、牡蛎、萸肉,性质收涩,却又兼具开通之性(这三种药物的具体药性,在第一卷《既济汤》《来复汤》,第西卷《理郁升陷汤》,第八卷《清带汤》中有详细阐释 ),故而能够修补肺络与胃中的血管,实现止血目的,且不会因止血过急导致瘀血留存体内引发后患 。
搭配三七,是利用其化腐生新的功效,促进损伤部位愈合。况且三七擅长调理血行,本就是治疗鼻出血的优质药物 。
咳血根源在肺,吐血根源在胃,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西方医学对吐血的论述尤为详尽,他们认为胃内存在诸多回血管,这些回血管有时会出现一两处溃裂导致出血。溃裂原因,要么是胃自身发生炎症,致使血管腐烂损坏;要么是遭受跌打外伤,造成胃中血管断裂,这种情况下吐出的血棕黑恶臭,病情危险且难治。不过这类严重情况较少见,常见的吐血情形,多是血管未溃裂,但血从血管内溢出,血色常带黑色。这是因为回血管中的血原本呈紫黑色,溢出到胃里后,会被胃中酸汁作用而变黑。若血刚从胃中血管溢出就即刻吐出,颜色也可能鲜红 。
吐血的病因,既可能是胃部疾病所致,也可能因身体虚弱、血质稀薄,使得血容易溢出。还有些情况是胃本身无病,而是其他经络的血传入胃中,比如妇女倒经,是子宫的血传入胃里;又如肝脾肿大,血液通行不畅,回血管满溢,血进入胃就会引发吐血,进入大、小肠则随大便排出,只是排出路径不同,病理机制实则一致 。
对于吐出紫黑色血的情况,以往医书多认定为瘀血,我一首存疑却难以明确原因,如今看西方医学的论述,才豁然开朗。这里所说的回血管,是将紫血导回心脏的血管,管内有类似瓣膜的结构,位置不固定,管壁比脉管薄、管径比脉管粗,有血时呈圆形,无血时为扁形。回血管有两支,从心脏右上房发出,一支向下连接下身脏腑和两足的回血,一支向上连接头脑和两手的回血,像脉管一样分布小分支 。
脉管多深藏于肌肉,回血管则深浅皆有,呈现蓝色且无脉搏跳动的便是。另外还有微丝血管,肉眼不可见,借助显微镜能看到其如网密布于肌肉骨骼内外,与血脉管、回血管两端相通,红血和紫血可借此通行。血液本为红色,之所以出现紫色,是因为血从心脏左下房出发,经血脉总管流布全身滋养机体,运行中性质改变,从微丝血管进入回血管后,因混入碳气等,颜色转为紫色 。
紫色血液经回血管流至心脏附近,汇入总血管,进入心脏右上房,再转至右下房,经大血管分支进入肺的左右叶,在肺中与氧气交换,排出碳气、吸入氧气后,颜色又变回红色,随后通过肺血管回到心脏左上房,再转至左下房,重新进入血脉总管循环,如此周而复始 。
化学家研究表明,空气中氧气占比约百分之二十一,氮气占百分之七十九,氧气滋养人体生机,但因性质浓烈,需氮气稀释平衡。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碳气(类似废气 ),会使血液变色,氧气使血变红(正常血 ),碳气使血变紫(类似“坏血” )。紫血需进入肺部,借助呼吸排出碳气、吸入氧气,重新变为红血,维持正常循环。若循环失常,就可能引发疾病 。
关于西方医学回血管理论,从解剖实践看,回血管按压无动脉搏动(与血脉管有别,血脉管输送新血、随心脏搏动,回血管回收旧血、不随心搏 ),且其分布和运行特征符合对人体气血循环的研究。比如人体表面青色、被误认作“青筋”的血管,实际多为回血管,虽遍布周身,但按压无搏动,与血脉管血行有“进退”差异,这些特征都验证了回血管理论的合理性 。
在临床应用中,理解回血管等气血运行机制,对治疗吐血、咳血意义重大。像前文医案里,依据回血管和肺胃络脉的关联,用龙骨、牡蛎、萸肉等收涩又开通的药物,搭配三七,能有效修补破损络脉、血管,实现止血且不留瘀。同时,认识到咳嗽等症状对血溢的影响,强调治疗咳血、吐血时,若伴随咳嗽,需重视止咳,切断血溢的诱因,也是基于对气血循行和疾病传变的理解 。
此外,对于吐血颜色等问题,西方医学从回血管和胃内环境角度的解释,也纠正了以往对“紫血即瘀血”的片面认知,让我们明白血的颜色变化更多与气血循环、气体交换等生理过程相关,为准确辨证施治提供了新视角 。
比如遇到吐血兼咳嗽的患者,除了止血,还要关注咳嗽导致的气逆血溢,通过止咳,恢复气血正常循行;对于因肝脾肿大等导致血液通行不畅引发的吐血,要兼顾调理脏腑、疏通气血,而非单纯止血 。
再看医案中用山楂意外治愈吐血的情况,因山楂酸敛又能化瘀,与补络补管汤“收涩兼开通、止血不留瘀”的思路契合,也侧面说明理解气血运行和药物功效原理后,灵活辨证施治,即便用看似简单的食材,也可能取得良好疗效 。
总之,补络补管汤的理论和实践,融合了传统中医对气血、络脉的认知,以及对西方医学血液循环理论的参考借鉴,为治疗久咳血、久吐血提供了有效方法,也启示我们在医学探索中,要开放包容,结合不同理论视角,深入理解人体生理病理,提升临床疗效 。
(注:文中涉及的医学内容,为结合古籍理论阐释,实际医疗需遵循现代医学规范,切勿自行用药,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