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镇逆汤】

2025-08-22 1523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镇逆汤

治疗因胃气上逆、胆火上冲引发的呕吐。

药物组成:生赭石(轧细)六钱、青黛二钱、清半夏三钱、生杭芍西钱、龙胆草三钱、吴茱萸一钱、生姜二钱、野台参二钱 。

薯蓣半夏粥

用于胃气上逆、冲气上冲,导致呕吐不止,一闻到药味呕吐就加剧,各种药都没法下咽的情况。

药物组成:生山药(轧细)一两、清半夏一两 。

制作与服用方法:先把半夏用微温的水淘洗多次,确保没有一点矾味。用做饭的小锅(别用药罐)煎取大约两杯半清汤,去掉药渣后调入山药细末,再煎两三沸,粥就做成了,和白砂糖一起吃。要是上焦有热,用柿霜代替代砂糖;属于凉证的,用粥送服干姜末半钱左右。

呕吐后口舌干燥、想喝水,是热证;呕吐后口舌、不想喝水,是凉证。要是呕吐时间久,损伤了津液,即便原本是凉证,也可能出现口渴,这时候得仔细辨别脉象。滑疾的脉象是热证,弦迟的脉象是凉证。脉象滑却无力,是上盛下虚,上部有热而下部或许偏凉;脉象弦且有力,是冲胃气逆,脉象看似热,实际并非真热。还得问问患者吃的东西消化没,呕吐物变味没,细心询问、亲身观察体验,自然能准确辨别寒热、虚实 。

一般来说,呕吐症大多因胃气和冲气一起上逆。半夏是降胃安冲的主药,所以《金匮》里治疗呕吐有大、小半夏汤。尤其是呕吐患者,最忌讳矾味,可现在市场上卖的清半夏也有矾,所以一定要把矾味洗净,之后用来治呕吐,才不会像抱薪救火(让病情加重)。半夏用到一两之多,是因为半夏味本就辛辣,可市场上加工方法太过度,辣味全没了,又经过多次淘洗,效力更弱,必须额外多用些,才能起到降逆止呕的作用。而且和山药一起做粥,是因为呕吐的人,喝汤容易吐,喝粥能借助粥稠黏停留的力量,稍微留存在胃里,等待药力发挥。况且山药在上焦能补肺生津,多用半夏也不用担心它燥性;在下方能补肾敛冲,让冲气得到滋养,安稳待在原位。并且山药和半夏都没有明显药味,对于呕吐特别厉害、没法服药的人,尤其合适 。

因“胆倒”致呕吐不止的案例

有因“胆倒”引发呕吐不止的情况。《续名医类案》记载,许宣治过一个十岁孩子,从戏台上摔下来,之后呕吐苦水,颜色绿得像菜汁。许宣说:这是“胆倒”,胆汁吐光人就没救了。开的方子用温胆汤,加上枣仁、代赭石,矫正胆腑(功能),取名“正胆汤”,喝一次呕吐就止住了 。

这个病症很奇特,附录在这儿,供参考 。

从来呕吐的病症,多是因胃气与冲气一并上逆引发。半夏作为降胃安冲的关键药物,《金匮》中治疗呕吐,设有大、小半夏汤。特别是呕吐患者,最忌讳矾味,可如今市面售卖清半夏时,常会带有矾,所以务必将矾味洗净,之后用于治疗呕吐,才不会如同抱薪救火,使病情加剧。半夏用量有时多达一两,是因为半夏味本就辛辣,然而受市面加工方式影响,辣味尽失,又经数次淘洗,药力愈发减弱,故而必须额外增加用量,方能达成降逆止呕之效。而让半夏与山药一同熬粥,是由于呕吐之人,饮用汤水易引发呕吐,食用粥品则可借助其稠黏留滞的特性,在胃腑稍作停留,等待药力施展。况且山药于上焦能够补肺生津,即便多用半夏,也无需担忧其燥性;于下焦能够补肾敛冲,使冲气获得滋养,自行安守本位。并且山药与半夏皆无强烈药味,对于呕吐剧烈、无法服药之人,尤为适宜 。

存在因“胆倒”而呕吐不止的情况。《续名医类案》记载,许宣治过一个十岁孩童,从戏台跌落,随后呕吐苦水,颜色绿如菜汁。许宣言:此为“胆倒”之症,胆汁倾泄殆尽则危及生命。所用方剂为温胆汤,添加枣仁、代赭石,以矫正胆腑功能,命名为“正胆汤”,患儿服用一次后,呕吐便止住了 。

此病症极为奇特,附录于此,以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