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婆婆的银饰

2025-08-23 1833字 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晚饭吃的是煤炉焖的土豆米饭,虽然依旧有些夹生,但比中午的第一锅己经好了很多。何成的胳膊还在隐隐作痛,纱布上的血迹没再扩大,张云飞悬着的心稍微放下些。饭后,公公在客厅摆弄收音机,何成帮着收拾碗筷,张云飞则陪着儿子在地垫上玩积木。

“我去地窖拿点东西。”婆婆突然站起身,拍了拍围裙上的灰尘,眼神有些闪躲。她转身走进阳台,掀开地窖的木板,拿着手电筒钻了进去,身影很快消失在黑暗里。

张云飞觉得有些奇怪,地窖里的物资白天刚清点过,没什么需要特意去拿的。她看着地窖入口的木板,听着里面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心里泛起一丝疑惑。

过了好一会儿,婆婆才从地窖里爬上来,手里捧着个用红布包着的东西,布包鼓鼓囊囊的,边角都磨得发白了。她把木板盖好,拍了拍身上的灰尘,转身想回卧室,却被张云飞叫住了。

“妈,您拿的什么呀?”张云飞走过去,注意到婆婆的手在微微发抖,红布包里的东西形状不规则,像是几块硬物。

婆婆愣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慌乱,随即笑了笑:“没什么,就是点旧东西,怕受潮,拿上来晾晾。”她把布包往身后藏了藏,脚步匆匆地往卧室走。

这反常的举动让张云飞更疑惑了。她看了一眼客厅里的何成和公公,两人都没注意这边的动静。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悄悄跟进了卧室。

卧室里,婆婆正坐在床边,小心翼翼地打开红布包。张云飞凑过去一看,瞬间愣住了——红布里包着的,是几件银饰:一对老式的银镯子,上面刻着缠枝花纹;一个长命锁,锁身上的“岁岁平安”字样己经有些模糊;还有几个银戒指,样式简单却透着年代感。

“这些是……”张云飞惊讶地开口,她从没见过婆婆戴这些银饰,甚至不知道家里还有这些东西。

婆婆叹了口气,拿起那对银镯子着,眼神里满是怀念:“这是我嫁过来时,我妈给我的嫁妆。这长命锁,是小宇爸爸小时候戴过的,后来就一首收着了。”她把银饰一件件摆开,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您怎么把它们藏在地窖里了?”张云飞好奇地问,拿起那个长命锁,分量沉甸甸的。

“怕丢。”婆婆的声音低了下去,“以前日子苦,这些银饰就是家里的‘压箱底钱’,平时舍不得戴,就藏在最隐蔽的地方。遇到难处了,就能拿出去换点粮食和钱。”她顿了顿,眼圈有些红,“本来想着等小宇再大点,把这长命锁给孩子戴上,没想到……”

张云飞瞬间明白了。婆婆把这些银饰藏在地窖,是把它们当成了最后的应急物资。在这物资匮乏、前途未卜的时刻,这些带着岁月温度的银饰,成了老人心里最后的保障。

“妈,您怎么不早说。”张云飞的心里酸酸的,她想起婆婆平时省吃俭用的样子,想起她把最好的都留给孙子,却把自己最珍贵的嫁妆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说了你们也不会要。”婆婆笑着把银饰重新包好,“现在还能过得去,不到万不得己,我也不想动这些东西。这都是念想,是能救命的念想。”她把红布包小心地放进衣柜最底层的抽屉,锁好,“云飞,这事你知道就行,别告诉你爸和何成,他们知道了又要念叨我。”

张云飞点点头,心里却五味杂陈。她这代人习惯了用银行卡和手机支付,对“压箱底的银饰能救命”这种事很难理解。可看着婆婆认真的样子,她突然明白了这些银饰的意义——它们不仅是财物,更是从艰难岁月里传承下来的安全感,是老一辈人面对困境时的底气。

走出卧室时,张云飞看见何成正在给公公按摩肩膀,两人低声说着什么,气氛很是温馨。她走过去坐下,看着丈夫胳膊上的纱布,又想起地窖里的银饰和婆婆发红的眼圈,突然觉得心里很踏实。

这个家或许没有太多物资储备,没有强大的靠山,但他们有彼此的牵挂,有老一辈留下的生存智慧,有这些藏在细节里的爱和坚韧。就像婆婆的银饰,平时或许不起眼,却能在最艰难的时刻,成为支撑一家人走下去的力量。

“在想什么呢?”何成注意到她的走神,握住她的手柔声问。

“没什么。”张云飞摇摇头,回握住他的手,“就是觉得,咱们一定会好好的。”

何成笑了,用力点了点头:“肯定会的。”

地窖的木板静静地盖在那里,像藏着一个温暖的秘密。张云飞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里不再像以前那样慌乱。她知道,无论未来还有多少艰难险阻,这个家里总有人在默默准备着,守护着,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为家人撑起一片安稳的天地。而那些藏在地窖里的银饰,就像一颗颗定心丸,在看不见的地方,守护着这个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