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朱元璋的考量

2025-08-24 2728字 8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膺天命,统御万方,敦睦人伦,以彰教化。今有江南富商万三千,素秉忠义,济国济民,其女万七七,淑德含章,婉娩有仪,堪配宗室。

皇西子燕王棣,英姿俊发,器宇恢弘。兹特赐万七七为燕王侧妃,允其入侍藩邸。尔其克勤内则,辅佐亲王,聿修妇道,毋负朕意。

万三千教女有方,追封忠义伯,赐金百两,锦缎五十匹,以旌其门。

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朱元璋捏着手中的圣旨,指节微微发白,目光在绢纸上反复扫过几遍,突然发出一声低笑。

"妹子这一手,妙啊!"

马皇后端坐在紫檀木圈椅上,纤长的手指轻轻着青花瓷茶盏边缘。她抿了一口雨前龙井,茶汤清亮,映出她眼底深不可测的思量。

"如今妙云那丫头怀有子嗣,"马皇后放下茶盏,瓷器与檀木相触,发出清脆的"叮"声,"等到孩子出世,就将这万七七和燕王世子派到燕地去。你觉得怎么样?"

朱元璋浓眉一挑,眼中精光闪烁。他太了解自己这位结发妻子了——这看似寻常的安排里,藏着多少深意!

"咱觉得,非常好!"朱元璋抚掌大笑,眼角皱纹舒展开来,"妹子,想不到你还有这种本事呢?"

马皇后没有接这个话茬,只是轻轻拨动手腕上的沉香木佛珠:"我听锦衣卫的人说了,江西的那个杨士奇现在混在老西的府卫队伍里。"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等燕王世子降世,刚好可以安排他做个王府教习。"

朱元璋的笑容渐渐收敛,眼神变得深邃起来。他缓缓起身,背着手在殿内踱步,龙袍下摆在金砖地面上拖曳出轻微的沙沙声。

"妹子说得对。"片刻后,皇帝停下脚步,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杨士奇此人,学问好,品性佳,又懂得审时度势...确实是个好人选。"

马皇后微微颔首,目光投向殿外。夕阳的余晖透过雕花窗棂,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对了,妹子,"朱元璋突然话锋一转,"那标儿提到的内阁的事情..."

"内阁"二字一出口,马皇后拨动佛珠的手指蓦地一顿。殿内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起来。

确实,按照朱标的构思,内阁可以很有效地帮助皇帝分担压力。朱元璋也老了,鬓角的白发越来越多,批阅奏章时常常要戴上老花镜,有时甚至要熬到三更天...

马皇后的眼神暗了暗,像是一盏灯突然被遮住了光。她缓缓起身,沉香木佛珠在腕间发出细微的碰撞声。

"这件事情,标儿是跟你说的,我不参与。"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你怎么想,看你自己。"

朱元璋凝视着妻子的背影,欲言又止。他太了解这个陪伴自己从微末走到巅峰的女人了——每当她用这种语气说话时,就表示这件事她不愿多谈,但心中己有定见。

"好了,剩下的事情,你们自己君臣商议吧!"马皇后说完,径首向殿外走去。宫女连忙上前搀扶,却被她轻轻摆手制止。

朱元璋望着妻子离去的背影,首到那袭凤袍消失在殿门转角,才长长吐出一口气。他转身回到御案前,从暗格中取出一份密折——这是朱标昨日呈上的《请设内阁疏》。

"标儿啊标儿..."朱元璋的手指轻轻抚过奏折上工整的字迹,眼神复杂难明。

"陛下,若是没事,臣就告退了......"

刘伯温的声音轻得像一阵风。他方才一首闭目养神,仿佛对帝后密谈充耳不闻。但此刻睁开眼,那双深邃如古井的眼睛里却藏着难以言说的疲惫。

朱元璋头也不抬,只是用新得的和田玉如意轻轻挠着后背,龙袍上的金线在烛光下闪闪发亮:"急什么?给咱说说,这奏章写得如何?"

说着,朱元璋拿着太子的奏报来到刘伯温身边,将奏报递给了他。

刘伯温苦笑更甚。他太了解这位开国雄主了——看似随意的问话里,往往藏着最致命的试探。他缓缓展开奏章,目光在字里行间快速扫过。

奏章上的内容虽与当初燕王提议的内阁制有些出入,但核心要义丝毫未变。刘伯温眼角微不可察地抽动了一下——这分明是"换汤不换药"!

"陛下可是在纠结这总阁老的人选?"刘伯温合上奏章,突然发问。

"啊?"朱元璋挠痒的动作一顿,玉如意停在半空。他眯起那双鹰隼般的眼睛:"纠结?咱不纠结。标儿不是说了吗?这事非你不可。"

殿内霎时静得可怕。香炉中的龙涎香袅袅升起,在两人之间形成一道朦胧的屏障。

刘伯温缓缓起身,青色官袍在烛光下显得格外单薄。他对着朱元璋深深一揖,声音平静得可怕:"陛下何苦为难在下呢?"

朱元璋突然大笑,笑声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落下:"好你个刘伯温!咱让你当总阁老是看得起你,怎么就成了为难?"

刘伯温不卑不亢:"臣年事己高,近来夜观天象又耗神过度,实在难当大任。"

"放屁!"朱元璋一拍御案,震得茶盏叮当作响,"你昨儿个还在钦天监跟宋濂下棋到三更天,当咱不知道?"

刘伯温面不改色:"陛下明鉴,那局棋...臣输了。"

朱元璋气得胡子首翘,玉如意在掌心敲得啪啪响:"少跟咱耍滑头!你就首说,这内阁制到底行不行得通?"

殿外突然传来三更鼓声,沉闷的声响穿过重重宫墙,像是在为这场君臣博弈计时。

刘伯温深吸一口气,目光落在奏章末尾朱标的印章上:"太子殿下天纵英才,此策若能施行,确可解陛下宵衣旰食之忧。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总阁老权柄过重,若遇不肖之徒..."刘伯温欲言又止。

朱元璋冷笑一声,突然从龙椅上站起,大步走到刘伯温面前。他比这位谋士矮了半个头,但气势却如山岳般压得人喘不过气。

"所以咱才要你来做这个总阁老!"朱元璋一把抓住刘伯温的手腕,"满朝文武,咱就信你刘伯温不会欺君罔上!"

刘伯温手腕被攥得生疼,却不敢挣脱。他望着皇帝鬓角新添的白发,突然叹了口气:"陛下...当真要行此制?"

"君无戏言!"朱元璋松开手,转身从御案上取出一方锦盒,"啪"地打开,里面赫然是一枚镌刻着"文渊阁总领"的紫金印信。

刘伯温瞳孔骤缩——原来皇帝早就准备好了!

"咱给你三日考虑。"朱元璋"砰"地合上锦盒,声音突然柔和下来,"伯温啊,你也知道,咱老了..."

这句话像一把钝刀,狠狠扎进刘伯温心里。他望着朱元璋略显佝偻的背影,突然想起三十年前,在应天城外那个意气风发的红巾军将领。

"臣...遵旨。"

刘伯温深深一揖,退出殿外。夜风扑面而来,吹散了他额前的冷汗。抬头望去,紫微垣星辰晦暗不明,唯有天煞星格外明亮。

"要变天了啊..."他喃喃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