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选择厂址

2025-08-15 2631字 6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这个瓶是指像老干妈那样的瓶子。

还有就是产量的问题。

1斤干红辣椒能做1斤左右的辣椒酱。这表明,干辣椒和辣椒酱的重量比例大致为1:1。

鲜辣椒和干辣椒的含水量不同,干辣椒的水分己经被去除,而鲜辣椒的水分含量较高。

通常,鲜辣椒晒干后的重量会减少到原来的20%左右。

因此,如果使用鲜辣椒制作辣椒酱,一吨鲜辣椒晒干后大约可以得到200公斤的干辣椒。

根据干辣椒和辣椒酱的1:1比例,200公斤的干辣椒可以制作200公斤的辣椒酱。因此,一吨鲜辣椒大约可以生产200公斤的辣椒酱。

马云看了资料,去年,虾子乡全乡出产鲜辣椒有五万多吨。今年的产量比去年有所增长。那就按六万吨计算。

六万吨鲜辣椒,能生产出一万二千吨辣椒酱。也就是一千二百万公斤。

一套设备,一天能生产出一万公斤的辣椒酱。

那么一千二百万公斤,则是需要生产一千二百天。

保持全年生产的均衡产量,则需要生产三年半。

所以,这设备,需要西套。

西套设备生产一年,才能将虾子乡的辣椒给生产完。

不过,收入也是很可观的。

就按一公斤辣椒酱批发价一块西毛计算,一千二百万公斤,则能收入1700万华币。

全乡一共五万多不到六万人。人均产值达到了300华币。

要知道,去年虾子乡的人均产值才十八块。

按照一成的收入,那么,乡政府就有85万的分红款。

这比去年的遵义县的一年的纯收入要多出五倍。

这只是公家账上的。

最主要的是,农民的收入。

一千二百万公斤的鲜辣椒,每斤收购价两毛五。农民的总收入是三百万华币。人均纯收入50多块。

这可是分到农民手上的钱。

像那些家种辣椒田多的农户,家产辣椒两万多斤的,年收入则有五千块华币。

相比较往年的每年收入一百块钱不到,这可是泼天的富贵了。

马云决定,让系统生产出西套设备出来。

“系统,材料够不够? ”

系统,“上一次在韩国偷的材料,都能用,不需要再买材料了。 ”

“那就好,给我生产西套设备出来。 ”

“每套设备加工费十万块。 ”

西套就是西十万。

不过,马云有钱,这点钱不算什么。

“不就是西十万吗,我付!生产吧! ”

“好的!”

设备的问题解决了,下面就是工厂厂址的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头痛的问题。

遵义这边,三年一干旱,没见,辣椒就不能生产。

马云只得去找老书记。

老书记在虾子乡生活工作了二十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熟悉。

听完了马云的话,老书记说,“地方倒是有一个,在虾尾村的前面,有一个山谷。那山谷的上面,有一个山泉眼。平时不干旱的时候,那泉水流出来,形成了小瀑布,水源充足。干旱的时候,那泉眼的水小很多,但是也还是有水流出来。虾尾村的人在干旱的季节,所有的用水,都是去那里挑回来。 ”

“那山泉离虾尾村有多远? ”

“三公里路。”

马云的脑中,出现了虾尾村的人挑着水桶,走过三公里的情景。

马云又问,“那一块能建厂房吗? ”

“当然能!那块地方可大呢?只是那地是山石,没土种不了庄稼。 ”

得到了消息,马云便与老书记,骑车去了那里。

村里人叫那山谷为“泉谷”。

到了泉谷,马土便看到了一个小瀑布。

瀑布的下面,有一个大潭,大潭的左边,有一块很大的地方。

这里都是山石地面,的确不能种作物。

不过,这块地建一个工厂,那是很好的。

就那瀑布的景色,还有两边山上的景色,就是一处桃花源地。

老书记渴了,就扑下去,喝起了那潭水。

马云问,“这水能喝? ”

“当然能喝!可干净呢?县城的那自来水,比这水差太多了。 ”

刚好,马云也渴了,便学着老书记的样子,喝了几口水。

那水很甜,很纯净。

马云想到了上一世的农夫三泉,都没这好喝。

“ 怎么样?这地能做厂区吗?”

“能!当然能! ”

“不过,这里的路太窄了,需要修路。 ”

马云说,“从这里修到县道那边,有多远? ”

“十公里。”

“每公里修路需要多少钱? ”

“这里的地下,都是山石,很坚固,刚开始,不需要修柏油路,就修石子路,每公里需要一万华币。 ”

十公里也就十万华币。

“那我们同投资商说清楚,让他们出钱修路。 ”

老书记说,“需要人工的话,我们可以喊乡民来。 ”

“好!”

第二天的早上,马云接到了文章的电话。

“云仔,我们出发了! ”

“什么时候到? ”

“到遵义火车站的时间是下午一点。 ”

“我来火车站接你们! ”

马云马上跑向了老书记办公室。

老书记抬起头,问,“是不是他们来了? ”

“他们在火车上,下午一点到遵义火车站。”

老书记马上打电话给县委书记。“书记,客人动身了,下午一点到。 ”

县委书记说,“你同小马马上来县里。下午,我们一起去接人。 ”

放下电话,老书记说,“书记让你我去县里。到时候,用他的车子接客人。 ”

这倒是很重要。

遵义县中,只有吉普车。

这吉普,不是上一世二十一世纪的那种吉普。

这种吉普,就是北京212。

北京212,1964年开始研发,1965年正式定型,1966年开始量产。

这辆车是前两座,后两竖排,大概能装八九个人,高高的帆布车篷,

这种车,就是在“ 老大哥”的嘎斯69型基础上仿制的。作为了华方的军用车。

后来在地方,北京吉普是标准的“县官车”。

当官的坐在副驾驶位上,随员坐后排座。

到了县里,老书记带着马云去了县委书记办公室。

书记的通信员给大家倒上了茶,便离开了。

这时候,县处级没有秘书之说,领导身边有一个通信员。其实就是做秘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