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被掩盖的功臣——墨家与都江堰

2025-08-16 1395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嬴政的旨意如春风化雨,驱散了咸阳宫连日来的阴霾。众臣领命时的声音透着压抑不住的振奋,连空气里都仿佛多了几分生机。

就在这时,天幕角落的新字己然清晰:【被掩盖的功臣——墨家与都江堰】。

“墨家?”嬴政眉峰微挑。他对这个学派略有耳闻,据说其弟子擅长机关巧技,却因主张“兼爱非攻”与大秦的扩张之道相悖,早己式微。

“都江堰?莫非是蜀地的水利工程?”李斯虽被解职,此刻仍忍不住插言——他曾主持过全国水利勘察,对蜀地的都江堰略有耳闻,却不知为何会被天幕称为“功臣”。

天幕应声亮起,画面先切入一片竹林。

十几个身着粗布短褐的工匠正围着一张图纸忙碌,他们手中的刻刀、墨斗泛着金属冷光,图纸上画着复杂的齿轮与杠杆结构。为首的老者须发皆白,却眼神锐利,正是墨家巨子。

【墨家: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擅长机械制造、土木工程。秦灭六国时,墨家因反对战争,部分弟子隐于民间,部分则参与了秦国的大型工程建设。】

画面一转,镜头拉近到图纸细节——那竟是一套精密的闸门设计图,旁边标注着“宝瓶口分流示意图”。

“这是……”嬴政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他虽未亲临蜀地,却知当地水患频发,都江堰便是为治水而建。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工程关键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结构,均借鉴了墨家的水利与力学原理。墨家弟子更是亲自参与施工,发明了“杩槎”(一种临时性挡水装置)、“竹笼填石”等技术,让都江堰历经千年而不毁。】

画面中,湍急的岷江被鱼嘴巧妙分流,一部分水经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灌溉出万亩良田;多余的洪水则经飞沙堰排走,避免了涝灾。无数农夫在灌溉后的田野里插秧,金黄的稻浪一望无际。

【都江堰建成后,蜀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大秦的“天府粮仓”。秦末乱世中,正是蜀地的粮草支撑着汉军,最终助刘邦一统天下。而这背后,墨家的技术功不可没。】

“原来如此……”嬴政恍然大悟。他一首以为都江堰只是李冰的功绩,竟不知背后还有墨家的身影。他看向殿外,仿佛能看到那些隐于市井的墨家工匠,忽然道:“传旨,寻访天下墨家弟子,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入工部任职,俸禄从优。”

“陛下圣明!”有曾与墨家弟子打过交道的老臣连忙附和。

天幕画面仍在继续,展现着墨家其他的发明:能连发三箭的弩机、可测量城池高度的“矩尺”、甚至还有类似后世水车的灌溉工具。这些精巧的器械,看得众臣啧啧称奇。

【后世评价:墨家的技术成就,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瑰宝。若能得到持续重视,或许会改写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轨迹。】

嬴政看着画面中墨家弟子专注于发明的身影,心中若有所思。大秦向来重农抑商,对这些“奇技淫巧”多有轻视,如今看来,倒是失了远见。

“李相,”他忽然看向李斯,“你虽被解职,但若能牵头整理天下工匠技艺,汇编成书,朕可饶你之前的过错。”

李斯一愣,随即大喜过望,连忙叩首:“臣谢陛下!臣定当竭尽所能!”

天幕渐渐暗下,最后一行字悄然浮现:

【下一章:匈奴的威胁,谁能抵挡?】

(赚个小钱,家里老人生病,帮家里减轻负担,有爱发电的麻烦发个爱发电,谢谢,中国人不骗中国人。)